松江府上海镇
《武林外传》里第六十三回,白展堂和佟掌柜赌气离开,想回同福客栈,又拉不下面子,就学着一口南方做派,说自己是来自松江府的黄豆豆,闹出不少笑话。
视频截图来源水印虽然黄豆豆只是老白假扮的,还特意演的有点愣头青,但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角色,特别是当他谈论起家乡,一个风景美丽的小地方——“松江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神情,还有种闪闪发光的赤子之心。
视频截图来源水印视频截图来源水印描述黄豆豆的家乡,便是人们常说的“现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的上海历史发祥地。
松江,古称华亭,东汉建安二四十年(年),吕蒙破荆州,擒关羽,拜抚边将军,受封华亭侯。自此,“华亭”一词开始在史籍上出现。但若要从古海岸线形成时算起,松江距今约年历史,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区。
载于明弘治十七年(年)刊《上海志》,为现存最早的上海古地图,表现了16世纪初上海县城及县城范围。彼时上海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
松江的其他别称包括茸城、五茸、鲈乡、鹤城、云间等等。这些别称都和松江文化种群和人文环境紧密关联。上海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便是南宋的《云间志》。
《云间志》中看到记载:“唐之置县,固有城矣。”这记载虽很简单,但对当时已建城应是无疑的。
千年前唐代建立的华亭县城,元代升府后为府城,到明清一度成为东南沿海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明王泮年版《天下舆地图》明王泮年版《天下舆地图》,地图中能清晰看出看出“上海县”、“松江府”、“华亭县”字样。此时的上海县与华亭县、青浦县同属松江府所管辖。
(原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复制)
而如今的人们所称的“上海”,实则最初只是隶属于华亭县的一个小镇,隶属于松江府。关于“上海镇”的记载初见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秀州(浙江嘉兴市)地区17个“务”之一。直至年11月,松江县划归上海市。
上海历史上由其西南部的(也即如今的嘉定、青浦、松江)向东逐步发展,其古代史距今至少千年,而非仅是人们寻常印象中的年轻高效的现代大都市。
真是多亏了黄豆豆对于家乡松江府的小骄傲,由具体的人了解了具体的事,真是可爱。
世界第一斜塔
远远便可看见天马山山顶的这座世界第一的斜塔,在秋日山林的映衬下,这座千年古塔竟然还有点俏皮可爱
去年底,前往探访了松江天马山上的那座被称为世界第一斜塔的北宋护珠宝光塔。
松江境内因地质结构群峰蜿蜒,有九峰十二山之称。天马山是松郡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上海陆上海拔最高点)。
天马山是沪上少为人知的佛道并存的名山胜地,以前还是闻名江南的名山,山上百年以上的古树就多达百课。
古时,山上多梵宫寺院,每逢阳春三月、初一、十五,松郡乡民便纷纷登山进香,香火极为旺盛,天马山由此在民间又被称作“烧香山”。
登山途中所见天马山上的树林是典型的江南丘陵上的混交林形式,品种繁杂。以栎,樟,青冈,银杏及杉木,松木等树种为主,灌木又多于枸骨、杜鹃、南烛。
在寺后的半山间有一座千年斜塔,名叫“护珠宝光塔”,北宋元丰二年(),横山乡人许文全建此塔,因传言山中有宝,需建塔以守护,此即“护珠”二字的由来。
自塔建成至今的余年时间里,塔身已向东南方向倾斜62°51′52″,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塔顶中心向东位移2.28米,塔身倾斜度达7.10°。由于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3.99°),为目前的“世界第一斜塔”。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宋高宗以五色佛舍利赐周氏藏于此塔内,勉励他“宣力王家,一心坚固”(也即南宋赫赫有名的银甲将军周文达,将军一生奔走戎索,唯一所求不过纵马敌阵、恢复疆土,最后不得不随廷南迁,隐居于松江,其中多少无奈,我们后人只可想象,不可体会)。
护珠宝光塔历史图片后人时常可观其宝光显现,人便称此塔为“护珠宝光塔”。据目睹此景者说,带有神秘色彩的天马山佛光表现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奇观在护珠宝光塔周围出现,每当凌晨或日落时,阳光透过带水汽的云层,就会在塔边出现一个七彩的光环,十分美丽鲜艳,色彩如雨后彩虹,形状象大型车盘,镶挂在塔腰里或塔肩上,形成一种奇特神秘的现象。这同我国几处名山佛光,如黄山佛光、峨眉山佛光的形成原理一样。
第二种奇观是雾中“塔朝”蜃影,传说春夏季节,里人常见塔影无数汇集于山塔下,形成所谓“塔朝云”现象。这二种佛光形式更使天马山周围四乡信众顶礼膜拜,佛光带来神秘和祥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烧香山”朝拜。
塔七级八面,高20余米。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18.82米,楼阁式。每层有腰檐、平座、栏杆。到了清代,天马山香火仍很旺盛。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年),寺里演戏祭神,由于燃放爆竹不慎,而造成火灾,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被毁坏,仅剩砖砌塔身。现在塔身上截西南角留残木一段,便是明证。
塔身八面,象征八正道;每层壸门与直棂窗互换,为建筑赋予一丝灵动,且同时有缓冲的作用,为塔身增加了抗震的功能
图源: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图源: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历代佛塔类型演变图”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与印度原始的佛塔仅用于供佛舍利或佛陀遗物不同,佛塔传入汉地后,大量融入了本地的建筑风格,除单纯的敬神功能之外,人亦可进入佛塔内部,登高望远,因此砖木结构为常见的佛塔结构。砖为主体(保留印度石窟的原型),木结构做塔梯及外沿廊,供人登高远眺(也即完成了娱神-娱人功能的转化)。
护珠塔经历了乾隆五十三年的那场大火后,砖身裸露出来,有人在塔砖缝中发现唐代开元钱币,遂不断拆砖觅宝,使塔底西北角砖身逐渐被拆去,形成2米直径的大窟窿。
底层西北一角的大窟窿;可见砖体排列规整严谨,仿佛优美的乐章
古代建筑用很粘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砂子拌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很坚固,接近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除了建筑材料外,如上文所述,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
护珠塔的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壸门与直棂窗每层交互,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著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
同时因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断裂塔身也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
塔顶结构荡然无存传说中被挖走的镇塔之宝很有可能是舍利子。按照江南古塔的结构,五色舍利珠应该藏在塔刹顶部,塔砖结构有一个天宫,天宫里有一个银匣藏在里面,然后盖顶时把它封起来。乾隆五十三年的那场大火中塔顶全部烧毁,木结构荡然无存。而之所以会发生该次大火,也应与塔藏著舍利子有关。
紧挨护珠宝光塔20米处,有一古银杏树,相传为是年前松郡九峰的辰山仙人彭素云种的,树的枝叶都向西,树龄距今已有多年。古树分枝呈爪状,互为呼应。
当地人传说古银杏乃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由于这棵树的神力遥向支撑,才使倾向东南的塔始终不倒。
又传说在树干上钉上一只铁钉,就会得子,故后人在树身上钉有大量铁钉,致使树干大部分枯萎。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主枝长得生意盎然。树体饱经风霜,有中空,雷劈等痕迹。
后记:
年天马山三高士纪念园施工期间,在建设区域内开挖出来的,都是没有杂质的黄土。这与周厚地《干山志》所记载的“三高士墓下产黄泥(紫金沙)”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只可惜到了清代,附近的黄泥因适合种植兰蕙,已被山民出卖垦颓。在这残余的黄土中,出土了五块印纹陶片。经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专家鉴定,其年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天马山有东周时期的遗物,将此山的人文历史提前了许多。
天马山最古老、最有名的寺庙是圆智寺,该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原名禅居寺。
到了后晋天福年间(-),因水患迁到今天马山东南麓附近的“陆士衡草堂遗址”。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精舍始备,僧众增多,住持僧得到朝廷赐号。
治平年间(-),赐名圆智寺。这座千年古寺在抗日战争期间曾遭到严重破坏,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仍有寺房三埭,僧舍20多间,可见当年的规模之大。
该寺于年全部拆除,已无任何遗迹可看。
除了圆智寺,还有元大德八年()山民潘显建的东岳行祠和至正三年()道士郭松溪建的朝真道院。前者略高于护珠塔,后者在圆智寺与护珠塔之间。
历史有时过于漫长,也充斥着大量穿凿附会的部分,未必要,也未必能事事都能查证到最真。像黄豆豆一样就很好了,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自己的生活,认真对待身边的人,去往远方时或碰到了远方来的朋友,都是自信地说,我的家乡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世事茫茫,山川历历,愿天马山佛光保佑诸位。
00:50私心再奉上可爱的黄豆豆,算得清,拎得清,不占便宜不吃亏,还会偶尔虚张声势
可爱,真是太可爱了:)))
下期:
被遗忘的最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