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伟大的事业,总是要历经千难万险、百折不挠才能实现光荣梦想;
一张时代的考卷,总是要用初心为笔、使命作毫才能书写优异答案。
今朝,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乌蒙深处平方公里的凉都大地上恢宏上演;
今朝,一个彻底告别绝对贫困的千年愿景,让六盘水万各族儿女的渴望变为现实。
看,六盘水,与全国、全省一道胜利“过关”,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62.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整体摆脱绝对贫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部署下,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用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感天动地、惊天撼地的壮举,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人类减贫奇迹,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伟大战役贡献了“六盘水力量”,谱写了“六盘水华章”。
瞄向贫困,精准“开炮”!
庄严承诺下的“六盘水战法”
时间的指针停留在年2月25日,农历牛年正月十四。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
当水城区营盘乡党委书记吴忠婷的手机里弹出这一消息时,她无法控制激动的心情,立即转发朋友圈,引来众多点赞。
“营盘乡曾经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只有亲身参与经历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役,才知道打赢这一仗有多么不容易,才真正懂得全面胜利的伟大意义!”吴忠婷眼含热泪告诉笔者。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消除贫困,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直都是一个千年愿景。
广袤的贵州高原,群山莽莽,林峰苍翠。
翻开贵州的历史记载,“贫困”二字如影随形。
“黔处天末,崇山峻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岁赋所入不如内地一县”、“天下最贫苦之地”班班可考,“贫困”已然成为贵州的标签,很长时间以来,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以至于过去许多人不愿对外宣称——“我是贵州人”。
高耸的乌蒙大山,峰际连天,沟壑纵横。
六盘水,地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贫困的“家底”令人咋舌——
所辖4个县区中,3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是省级扶贫开发县,13个深度贫困乡镇,个深度贫困村。年建档立卡时,全市贫困人口为60.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贫困发生率达到23.3%。
贫困,在千百年来与山石相伴的人们心中,被具化为生存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
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位于海拔多米的“贵州之巅”,村里的老百姓在石头缝缝里求生存,世代贫困,一首山歌唱出那时的窘境——“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都是布巾巾”。
盘州市柏果镇岩头村,这个在高高山顶上的小村子,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连通,村民把这条路叫“鸡滚死的路”,因为山路险峻陡峭,连鸡不小心都会摔死。
水城区花戛乡海子村,村民朱荣江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小时候到山下背水吃的画面,来回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因为山路湿滑难行,他几乎要将身体贴在地面,攀爬前行。
……
久困于穷,冀于小康;
穷羁于此,勃发于此。
尽管连绵群山如锁链一般束缚着一代代山里人,但踏山而行,攀岩而立,一直是凉都儿女抗争贫困命运的呐喊和行动。
到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郑重承诺。
一诺千金!脱贫攻坚成为全国唯一一项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军令状的重大工作。
军令如山!六盘水闻令而动,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政治责任和勇气决心,开启了脱贫攻坚这一历史伟业。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上兵伐谋,提纲挈领。
瞄向贫困,精准“开炮”,六盘水迅速行动!
基于贫困基数大、工强农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实际,围绕中央提出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赢基础设施建设、易扶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的目标,六盘水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总体方略跃然而生——“两翼先行、中路突破,全面决胜、确保如期全面小康”,年,盘州、六枝实现减贫摘帽;年,水城县实现减贫摘帽。《关于决战三年摆脱贫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六盘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60多个文件相继出台。
瞄向贫困,精准“开炮”,六盘水尽锐出战!
基于市界交错区域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等实际,六盘水围绕省委“五步工作法”,一连串攻坚战法创新而出——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五先五后”攻坚法,以最优的方法、最实的举措、最硬的作风,牢牢把住时间、空间和进度、力度的主动权,把2个省级极贫乡镇、1个连片石漠化脱贫攻坚协同决战区、全市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6个乡镇,划成“”开放式扶贫试验区,把攻坚向远的地方突破,把投入向远的地方倾斜,把力量向远的地方配强,先战难的区域、先扶难的群体、先攻难的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随后,“四个三”攻坚战法、“5个%”、“四个聚焦”“五个保持不变”等行之有效的脱贫经验喷薄而发,加速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进程,破解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密码”。“四个三”攻坚战法因此入选年《中国扶贫》脱贫攻坚计中第24计。
瞄向贫困,精准“开炮”,六盘水砥砺前行!
基于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总攻时刻的实际,六盘水要求各级各部门抓住每一天,算好每笔账,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抓实抓好脱贫攻坚挂牌督战,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全面胜利。
年10月16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易扶搬迁和产业发展等重点,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底色更亮、成色更新、质量更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越是艰难越向前。
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不禁感慨万千——
必答题、加试题,道道不易,道道精彩!
攻坚战、收官战!战战艰辛,战战大捷!
如今,放眼锦绣凉都,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画卷正如一轮朝阳迎着春风冉冉升腾!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贫困再不是我们的标签
历史的进步,往往都是在重大节点开始的。
当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在凉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当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被彻底撕掉,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千年梦想,千年之变!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在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看来,过去海嘎村的“贫穷”,与现在海村的“小康”是天壤之别,“山乡巨变、翻天覆地、鸟枪换炮……这些词用在我们村一点不为过!”
沧桑巨变,跃然于眼。
“十三五”以来,六盘水一份亮眼的脱贫攻坚时代答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那是“誓改贫困咎于山”的基础设施建设答卷——
农村安全饮水全部解决。全市投入19.36亿元,解决了.3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贫困村村村户户通电。年,提前一年完成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乡村户均配变容量三大国家指标要求,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率达到%。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终于梦想成真。累计投入72.59亿元资金,建成农村公路公里,实现建制村通畅率和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农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
花戛乡,水城区最边远的乡镇之一。过去,花戛的穷是出了名的,全市过去个贫困村中,前10名花戛乡就占了7席。因为没有路,到县城来回要花上两天,花戛老百姓被禁锢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靠种点玉米和水稻艰难维持生计。
“我们对路太渴望了!”磋播村村民王小明感慨万千。9年前,王小明修房子背钢筋、水泥,每次都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修一层楼要耗时几个月。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小汽车也开了进来,“再挣点钱就能盖第二层了!”想到未来的美好生活,王小明满脸幸福。
如今,走在六盘水的广袤农村,站在高高的山上向远处眺望,一条条通村路、串户路,蜿蜒曲折,盘旋山间,仿佛飞天起舞的“玉带”,连接着散落在大山间的各个村寨,通向山外的世界。
那是“听唱新翻杨柳枝”的产业扶贫答卷——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根据省委要求,六盘水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八要素”,大力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建成特色农业产业万亩,带动18.67万贫困人口增收。建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成功打造了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水城县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以刺梨、红心猕猴桃、茶叶为代表的“凉都三宝”和人民小酒、盘县火腿等“凉都珍好”纷纷走出大山、踏上专列、漂洋过海,名气越来越大。
疾风正劲满目春。一场发仞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将沉睡的资源唤醒,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持续推动红利释放,成为开启小康“大门”的“金钥匙”。全市共有.13万亩承包地入股,55.47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到.36万人,12.56万户农户获得股权分红.95万元。
年至年,六盘水“三变”3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8次被写入中央文件,获得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十大创新典型”,获批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山如其名,美丽而充满神秘,这里也是“三变”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年前,舍烹村还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不足元。年,外出创业致富的苗家汉子陶正学回乡创业,带领村民拉开了娘娘山“三变”改革的序幕。以刺梨为代表的特色种植绿了山头、美了山乡、富了村民,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元。
“三变”改革,彻底改变了娘娘山的面貌。农旅一体化发展,使出落得花容月貌的娘娘山,正迈步走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那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易扶搬迁答卷——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对过去贵州的真实写照。
贵州穷,很大程度穷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六盘水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一些贫困千年未解甚至被认为无解。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搬!搬!搬出大山,斩断穷根!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安排,六盘水打响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一脱贫攻坚的“当头炮”。
立下愚公移山志,风雨无阻勇向前。
市、县、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在组织、制度、资金等方面强力保障;
各级干部踏遍山间小路、走进千家万户,为动员不愿搬迁的群众,自己已记不清走了多少里山路、去了多少趟农家,作了多少次工作;
搬迁群众扶老携幼、挥别故土,汇入壮阔的搬迁洪流,跨过千山来,奔向幸福去。
搬得出,全市共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8个,户、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稳得住,紧紧围绕全省“五个体系”建设,探索创建和谐社区和活力社区,做好易扶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能致富,紧紧抓住“三变”改革“牛鼻子”,探索“三变”易地扶贫搬迁山地特色旅游、农业特色产业、民族文化旅游、资产性收益等新模式,实现了搬迁群众从“忧居”到“优居”、从“苦业”到“乐业”的巨变。
王福云是水城区陡箐镇搬迁安置点“东关寨”的一名搬迁户,之前一直在福建打工。返乡后,曾经打工学会的技能,让王福云成了安置点内“黔之英”鞋服有限公司的骨干,工作之余还承担了技能辅导的工作。
“每月能拿到块钱的工资!知足了!”王福云坦言家门口就是上班处,自己也变成了新市民,这个新家就是好!
只要你走进易扶搬迁安置点,崭新的楼房、整洁的街道、美丽的学校、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欣欣向荣的景象就会扑面而来。
1多名新生儿诞生、多人考上大学、人均收入比搬迁前增加元、新发展党员89人……全市易扶搬迁安置点生命的活力、文化的活力、经济的活力、政治的活力点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夕阳西下,傍晚时分,是易扶搬迁安置点最热闹的时候,房前屋后孩子们追逐嬉戏,年轻人有说有笑,老人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幸福的笑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那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的民生福祉答卷——
民生福祉,利计天下。
到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的质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六盘水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义务教育有保障,使农村的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建农村学校所,幼儿园所,下达各类资助资金6.57亿元,惠及贫困学生61.89万人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辍学生动态清零。
基本医疗有保障,使农村群众看病不再难。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个行政村标准卫生室、合格村医、常用药品配备齐全,建档立卡家庭四类慢性病签约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地看病。
住房安全有保障,使农民群众安居又乐业。
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户,整治老旧房户,贫困人口住房安全全部解决。此外,还解决了.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一件又一件的实事中,农村群众真正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脱贫攻坚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70岁的水城区龙场乡村民徐小爱,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三次手术竟是在乡里的卫生院里做的。
切除骶尾部肿瘤、右膝关节置换、左膝关节置换,手术都不小,“这辈子第一次做手术,还是在家门口的卫生院,过去想都不敢想啊!”徐小爱逢人便夸。
这样的“不敢想”,源自于年龙场乡卫生院与昆明一家医疗技术服务机构合作,从医疗专家团队中选派20余名专家轮流到乡卫生院坐诊,为期5年。于是就有了徐小爱三进乡卫生院做手术的故事,就有了老百姓看病不再远、不再难的幸福经历。
那是“金风玉露喜相逢”的扶贫协作答卷——
一个在黄、渤海之滨,一个在大西南之角,因为脱贫攻坚这个光荣的使命,将相隔多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几乎处于对角线上的两个城市——大连和六盘水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帮扶重大战略部署,大连和六盘水从此山海牵手,结下不解之缘。
24年扶贫协作,24年山海情深。“中国浪漫之都”和“中国凉都”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助,越走越近,越来越亲。那源远流长的山盟海誓,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十三五”期间,大连市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实施项目个,互派挂职干部人,引导产业合作项目30个,销售扶贫产品2.65亿元,带动1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助力10万余人口稳定脱贫。年、年度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好”的等次。
此外,中国科技大学、鞍钢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分别对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实施定点帮扶,先后派出67名干部参与六盘水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5万元,为六盘水脱贫摘帽作出了突出贡献。
年5月,张桂荣、刘宝东夫妇千里迢迢从大连来到六枝特区落别乡参与车厘子发展。夫妻俩克服语言障碍、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难,用心用情用力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原本不结果的果树挂满了红润饱满的大樱桃。“夫妻鸟”衔来“致富枝”,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年春节前夕,大连韩伟集团韩伟、许淑芬夫妇投资2亿元,在海拔米的盘州市羊场乡徐寨村建起了一座中国海拔最高的现代化养鸡场,也是西南最大的养鸡场,目前第一批鸡蛋顺利产出投放市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劳动力就地就业。距离山顶的养鸡场最近的农户李绍海的房子盖好了4年,被公司租用作临时办公室,李绍海在工地上当工人,妻子匡中秀为员工们做饭、打扫卫生,她说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做饭打扫卫生还能挣钱,当第一个月元工资打到卡上,她开心地笑了:“有活干,有钱赚,今后的日子不愁了!”
人民至上,初心作笔!
平凡英雄铸就精神丰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用攻坚成果兑现庄严承诺。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全市5.8万名各级各类干部结对帮扶15.8万户贫困人口,名“第一书记”、2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1.2万余人次驻村轮战。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勠力同心、并肩作战,书写了一部部绝境突围、决战贫困的英雄传奇,矗立起一座座令人敬佩、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他们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党员楷模——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19年风雨如磐,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带领群众变苦熬为苦干,开山路、建酒厂、抓种植、搞养殖……硬生生把一个人均年纯收入不足元的贫困村带出“贫困沼泽”,发展成为人均年纯收入1.86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过亿元的先进村、文明村、小康村。
他们是初心不改、忠诚坚守的时代先锋——
暂别年幼的儿女、挚爱的父母,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山山水水,誓言“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的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在“贵州屋脊”上拔穷根,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无数个瞬间,却用最美好的青春见证了海嘎旧貌换新颜的每一次蝶变。
他们是攻坚拔寨、舍身忘我的精神榜样——
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第一书记”倪裔豹在驻村的天的日子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汗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4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忍住癌细胞扩散带来的疼痛,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用生命的余光为村民点亮脱贫的希望,被群众称为“最美书记”。
他们中还有黄家三兄弟、陶正学、苏维、聂德友、王文华,还有那些千千万万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平凡的人们……
“每每回忆那些岁月,即使是不经意想起,也总是那么刻骨铭心,总会让人热泪盈眶!六年的攻坚,天,再回首,纵然五味杂陈,幸福感却油然而生,尽管时光老去,那一幕幕依然历历在目,无怨无悔!”曾任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盘州市保基乡党委书记李金平,说起这个曾经贫困发生率高达52.33%、7个行政村全部是深度贫困村的巨变,不由感慨万千。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哪里有贫困群众,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高高飘扬。
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
以人民为中心,六盘水奋力跃进,“光阴的故事”格外动人,丰蕴了六盘水脱贫攻坚这本厚厚的史书。
初心映照民心。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战场。昔日那些“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懒惰思想被打破,贫困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被点燃,过去揣着手看变成了甩开手干,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市干部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
我们一起感党恩
彝家的村寨改变了
走路不湿鞋
吃水不用抬
煮饭不烧柴
信息自然来
幸福日子真正好
大车小车进寨来……
年,水城县坪寨乡箐马村彝族同胞集体编写系列山歌《同唱山歌给党听》,在即将迎来脱贫攻坚最后胜利之际,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
箐马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旯旮”,在党的扶贫政策扶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村里的“感恩亭”的柱子上一幅写有“坚定信心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对联,道出了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让知恩图报的农民群众,怎不发自肺腑引吭高歌?
伟大事业锻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探究这种精神的原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来自六盘水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伟大的“三线”精神。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大军,牢记“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召唤,舍小家顾大家,从城市来到乡村,从繁华地区来到大山深处,凭着“不想爹不想妈,不出煤不回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白手起家,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前赴后继,“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留下了宝贵的“三线”精神。
在“三线”精神的感召下,自强不息的六盘水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书写了挑战贫困、不畏艰险、敢于攻坚的奋斗史诗,激励着六盘水人民接续奋斗、勇往直前,不断迸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来自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时代最强音。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凉都大地春潮涌动,全市上下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责任担当、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打响了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大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实现了凉都大地的“千年之变”!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千年愿景终得实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相信在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续写新的更大的奇迹!(文/图赵芳、毛可、陈屏、吴学刚、颜春匀、李佳、孙卫东、严显艳、宋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