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信阳产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原是清政府驻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宏济茶社

创建于清宣统2年(年),位于浉河区西部80多里的董家河乡车云山上,与湖北接壤。山上似盆状地形,原名“仰天窝”。海拔米,经常云雾环山缭绕,形似车轮滚动,光绪32年更名“车云山”。清乾隆拔贡程悌诗云:“云去青山在,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天,常伴山中客。”

清光绪时,兴隆寺有个叫偿的和尚,在主峰千佛塔南坡种茶2亩多,茶叶品质甚佳,分送给一些绅士品尝,很受赞扬。

年,吴家店镇人顺彦远到茶社当雇工专门炒茶,改“握把”炒为“散把”炒,改不抓条为“抓条、甩条”等重要工艺,使茶条细园紧直,锋苗显露,外形美观,更令人喜爱,为“信阳毛尖”独特工艺定了型,远近茶山纷纷前来学习,或被请去传艺。

随着毛尖声誉的鹊起,茶叶生产日盛,茶园逐年扩大,共达10万余窝(余亩,后划给湖北一半),年产茶叶余斤,年获利银洋余元。但自民国十二、三年后,因连年战祸,农村经济衰落,山主亦无力兴修,茶园荒芜,茶树损坏严重。至解放前夕,仅存茶树3万余窝(30余亩),年产茶叶多斤。

龙潭茶社

建于民国4年(年),坐落在浉河区西南80多里的浉河港乡深山处——黑龙潭天心寒。沿董峰寺、城门沟步步高升,山间有一深潭,名黑龙潭。山顶有一寨,名天心寨,为清咸丰、同治年间郭桂林(青石桥人)所建,如今残墙尚存。东有高山(擂鼓台)耸立,海拔米;西有毛人山,海拔米,前后深沟相隔。常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为种茶良地。是时李有芸、强石生、易宣山等12股东筹资在此建社种茶4万余窝(40余亩),盛时达10万余窝,年产茶余斤,获利1银元。龙潭茶社,山秀水清,常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是“信阳毛尖”名茶重要产地之一。

广益茶社

建于民国元年(年),坐落在东双河乡震雷山麓观音堂胜泉寺。此地风景宜人,先人在此修寺,乾隆时重修。寺前清泉自石缝溢出,水质甘甜,大旱不竭,可灌溉田园,故得名胜泉,亦作圣泉。如此环境,当为种茶良场。此时有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建茶社,种茶6万余窝(60余亩),后年产茶0余斤。至多时茶园达7万窝(70余亩),产茶斤,年获利银洋元。多少年来,由于战乱匪劫,生产不振。至解放前夕,茶园多已荒芜。解放后,逐年垦复老茶园,四邻群众不断扩种新茶,现茶园多亩,年产茶叶1万余斤。

万寿茶社

初名“森森茶社”,建于民国2年(年),开始位于浉河区南部谭家河乡万寿山。时由王子漠、僧空尘等32名股东集资种茶4万余窝(40余亩)。

万寿茶社兴盛时期茶树达9万余窝,年产茶达多斤,获利多银元。因战乱失管,后来茶园荒芜。解放后,多为南湾水库保护林区,五十年代曾一度设万寿林、牧综合场,而后渐以林为主,间有部分小片茶园。

元贞茶社

创建于清光绪29年(年),在东双河乡雷山村震雷山(今属平桥镇,下同——编者注)。震雷山位于城郊浉河南岸,海拔米。《重修信阳县志》(年)记载:“山上有二石沼,其水清冽,洋溢无增减。相传有龙潜于内,人以石投下,则訇然作声,如雷震然。天将雨即有浮云笼罩,故称‘雷沼喷云’,为信阳八景之一。其双尖形如乳峰,尤为奇特(又名奶头山)。清末邑人于其麓种茶,味甚佳。上有真武庙(雷峰寺),每年三月三日香火甚盛,咸(丰)、同(治)年间人修寨避难。”浉河、东双河依山而过,山青水秀,土质肥沃,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适宜种茶。故当时甘以敬(李家寨人,秀才,热心兴办实业)与其亲戚王子模(秀才,商会会长)、彭清阁和刘墨香等人集股筹资在此创建“元贞茶社”。派人到安徽六安、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购买茶子,种茶3万余窝(约合30余亩),并从六安金寨请来一个姓余的茶师指导生产。该场还开展了茶树良种培育工作,本地良种的选育和外地良种的引进试验,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广生茶社

建于民国4年(年),开始位于浉河区西部六十余里的董家河乡深山里,与湖北接壤。这里三峰鼎峙,形似笔架,名三角山,又名笔架山、仙山。主峰高耸入云,古有“远观楚豫天地小,近看浉淮眼底宽”之诗句,明嘉靖35年(年)在此建鹰寺,又名仙寺。清末,在此山出土一古钟,上刻“仙山寺”,可见早为名胜之地,有“武陵盛景”之称。杨子述、蔡玉山等29人集股筹资于山坳开荒种茶10万余窝(余亩),盛时产茶余斤。毛尖主销信阳、南阳、开封等地,县城唐记、怡记两茶庄专营此山毛尖。

年,该社首行“标包制”,股东会推选热心种茶的张玉生为经理,雇用何运堂承包经营,与社长订立合同,法院备案。茶园管理、茶叶采制、提成等均有具体规定。股东会还推选“监山”人,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如合同规定:头茶(春茶)、二茶(夏茶)不超过45天,“夏至”后七天必须停采,以利养树。每年按生产情况,给各股东送一定数量茶叶,其余自行处理,自负盈亏。故能认真管理茶园和精心采制茶叶,提高技术,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博厚茶社

建于民国8年(年),最初始与浉河区西部五十多里远的董家河乡白马山。由张、周、余等众多士绅茶工人集股筹资,开荒种茶3万余窝(30余亩),后发展到5万余窝(50余亩),产茶余斤,获利银洋余元。后来开国之后茶社经历众多变化。年,博厚茶社品牌升级,进行了商标注册和从新的品牌策划,对原有生产方式也进行了规范化现代化升级。品牌产品定位集茶叶、茶食、茶器、茶油、茶花等产品,茶山民宿经营一体化、打造信阳本地茶文化特产综合运营的特色品牌。

和记茶社

八大茶社的兴建,促进信阳茶叶一度由衰转兴。年后,地主、商人、茶工、寺庙和尚以及八大茶社中的股东等,都纷纷出来兴办茶社,山西、南山几乎山山岭岭都在开荒种茶。年,城里“和记茶庄”老板许靖轩,从湖南购回茶籽,在县西部80多里路远的董家河深山区五棵树开荒种茶25亩,盖起茶局,创建和记茶社。后来更名“集云茶社”。当时山间有农田亩,年划归农业队,仅留山上8亩,成为茶叶专业队(村)。现有茶农40户、多人,茶园多亩,年产茶1.4万多斤,产值15万元,人均元。则于种茶致富,人称集云山是“集银山”。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博厚茶社等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