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地球上数十亿只候鸟都要进行长距离地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气候转暖,它们又沿原路回到北方,繁殖后代。年复一年,候鸟们始终沿着固定的路线迁徙,近的上百公里,远的达2万公里。
遂川县就有着这么一条“千年鸟道”。年以来,众多中外鸟类专家云集营盘圩,观测、研讨、环志,终于破解了“千年鸟道”形成之谜。也是从年起,近20年来,记者一直跟踪采访报道“千年鸟道”,与专家们一道,研究、挖掘、探访、记录营盘圩独特的地形地貌、鸟儿迁徙规律、鸟道成因、优美传说,及当地百姓从打鸟吃鸟到护鸟爱鸟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巧打“千年鸟道”牌脱贫致富的全部过程。
一
候鸟究竟是如何长途迁徙的?
古人所说的“鸟道”真的存在吗?
鸟儿们为什么选择经这里迁徙?
据专家介绍,每年全球有数十亿只候鸟会从自己的繁殖地到越冬地之间进行跨越洲际的迁徙,其迁徙的距离最远可达2万公里,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候鸟迁徙时通常会沿一个固定的路线飞行,经过我国有三条候鸟迁徙路线。东线的候鸟沿大陆海岸线南下,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西部的候鸟穿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进入南亚次大陆和云贵高原越冬;惟独中部的迁徙路线一直是一个谜。专家们不知道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候鸟究竟是从哪里南下,进入我国南方的。
江西地处华中腹地,难道这里真的存在着一条候鸟迁徙的通道?
早在年,我国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遂川县首次发现了“遂川鸟道”。遂川县林业局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营盘圩乡的候鸟迁飞路线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组来到位于江西和湖南交界处的牛头坳时发现,如果候鸟要从江西进入湖南,这里是一个主要的隘口。过去的无数年里,当地老乡们则选择在这里打鸟,最繁盛时期,一眼望过去有几百个网场,老乡说一般一个晚上一个网场都能打到几十斤或者上百斤的鸟。各种各样的鸟都有。当时乡里工作人员说:“这里的燕子和其他各种各样的鸟多得很。每年秋季从白露到秋分这一段时间,有多达数十万只的鸟从附近的山坳里经过,多的时候甚至遮天蔽日,当地人称这里为‘千年鸟道’”。通常,白天候鸟都在密林中休息。当太阳快落山时,它们会聚集成大群,排成队形,在星辰地指引下,展开新地迁徙。参加调查的时任吉安市野保站工程师李茂军回忆说:“那天晚上我们到山顶上的时候,看到了有很多群鸟迁飞,每一群是几千只,仅我们看到的就在两万只以上。”
传说中的千年鸟道确实存在于遂川,但为什么候鸟会选择从营盘圩乡通过呢?
在遂川县营盘圩乡的村庄,有一种奇异的现象,几乎每户村民的屋檐下,都有一个鸟巢。这种鸟巢很奇怪,像一个烟囱,老乡说这是金腰燕的巢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专家决定在营盘圩乡建立鸟类环志站,选择地点捕捉候鸟,然后环志放飞,破解鸟道形成之谜。
年9月28日傍晚,平静的营盘圩乡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的尾琦清、荗田良光、片冈宜彦,国家鸟类环志中心的候韵秋、钱法文等专家,以及国家林科所、省林业厅、全国其他相关省市的鸟类专家近百人,在遂川县参加为期10天的“中日(江西)营盘圩鸟类环志研讨会”后,研究鸟类的顶尖专家们就赶上山来为鸟类环志,研究千年鸟道的成因。年起,中日鸟类专家在江西省遂川县营盘圩乡经过3年多科研调查,至年,终于破解了这里之所以会成为千年鸟道的原因。
环志就是在鸟的腿上套上一个国际通用的金属环。专家们说,一般给候鸟上的环,重量不能超过它自身体重的3%,否则在长途迁徙中,会导致候鸟死亡。在这个环上标有国家的一个主管单位,如: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还有一个联系地址,如:北京信箱;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如果套有这个环的候鸟在别的地区和国家被重新捕到,专家们就可以确认这种鸟的迁徙路线。所以说,给鸟环志不仅是专家们了解候鸟栖息地、迁徙路线最基本的手段,同时也是破解这条千年鸟道成因的关键。
在营盘圩,捕鸟处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叫牛头坳,一个叫打鸟岗。专家们到了营盘圩后,立即全面展开工作。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博士钱法文告诉记者,像目前在遂川捕鸟的网一共有两种,一种是粘网,一种是打网。之所以叫粘网,就是说鸟一旦触到网之后,很容易被网缠住。它有几个网兜,一般是顺着风向,并顺着鸟飞来的方向,鸟一旦撞上网之后,如果没有被粘住,也可能掉到网兜里头。除了粘网,还有一种打网。这种网有约8米高,约20米宽,网眼比较粗,很适合截获一些个头比较大的鸟。由于通过营盘圩的候鸟种类很多,专家们需要将这两种网组合在一起使用。
根据当地老乡的经验,捕鸟的时候如果雾太大,就无鸟可捕,但是没有雾,也捕不到鸟。如果有一点薄雾,下点小雨,这种天气是最适合的捕鸟时间。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与候鸟本身的导航能力有很重要的关系。候鸟在数千公里的迁徙旅途中,必须依靠多种方式进行导航定位,否则它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鸟类的导航定位非常精确。科学家们认为,有的候鸟可能是依靠地球磁场的弧度进行导航,因为磁场的弧度会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候鸟则是参照地面上的高山;如果在夜间迁飞,候鸟则依靠星辰定位导航;如果夜空中没有大雾,星辰出现,候鸟就会修正航向。
环志鸟场
工作人员捕到鸟后,就将其放在一个专用的白色布袋子中,结上口,带回环志站挂在架子上。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就对候鸟进行环志——他们在它们的脚上套上一个国际通用的金属环,接着测量每只候鸟的翅长、体长、喙长和体重等,最后在原地放飞。环志过的鸟一旦它在其他的地区或国家被捕获,全球的鸟类专家们就可以收集环志鸟的生态资料,分析这种鸟的迁徙线路。
从年起,像这样的鸟类环志工作,在每年的白露前后都要在营盘圩鸟类环志站开始,一般为期2个月。年12月,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组也来到遂川,邀请地理、鸟类、历史等方面专家,通过寻找地理气象、森林植物、河流水系、湿地滩涂、湖塘稻田以及人文活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认为除了地形地貌外,遂川西部山区人烟稀少,水系发达,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生态湿地类型丰富,候鸟迁飞时可以随时觅食补充能量,这也为鸟类迁徙提供林资料。
在鸟类专家历经多年的野外调查后,专家们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终于破解了这个千年鸟道的形成之谜。
首先,遂川鸟道位于遂川县西南部,包括营盘圩、戴家埔乡、高坪、汤湖镇及湖南桂东县桥头乡等数个乡镇。该区域北部为罗霄山脉的南风面,南部为诸广山系的齐云山,西南为八面山,其中南风面为江西省的最三高峰,海拔.4米,这就为候鸟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地貌标志——方圆几百公里山峰无出其右。这三座高山之间则为海拔至米左右的中低山。
其次,这里属于中亚热带湿润长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又是遂川江的发源地,有左、右溪河。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为迁徙鸟类的中途停歇提供了一个良好觅食与隐蔽场所。特殊的山川地貌形成了一条鸟类集中穿越的“高山隧道”。这样的地形地貌,为迁徙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识别标志,也是鸟类迁徙途中少有的“天然隘口”。
最后,每年清明、白露前后,这条通道内还会出现一股从东南吹向西北或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强大气流,这股气流沿着山势上升,集结的候鸟正好利用这股强劲的气流飞越隘口,省时省力,再次踏上北上或南下的远征之旅。
基于上述原因,每年夏秋交替,来自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的数十万只候鸟开始集群往江西迁飞。在山脉、河流的指引下,候鸟们会在遂川短暂地停留。一旦低温袭来,伴随着强劲的气流,鸟群将飞跃罗霄山脉,振翅南飞。年复一年,“遂川鸟道”由此而成。
这些年,记者一直跟踪报道专家们的研究和环志工作,先后在《井冈山报》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刊发《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中日鸟类环志研讨会侧记》《中日鸟类专家3年多科研调查,终于破解“千年鸟道”形成之谜——遂川:西伯利亚候鸟南迁的神秘隧道》等几十篇稿件,全面报道了观测、环志和“解谜”过程。
护鸟达人——鸟叔曾昭富在鸟场除鸟类专家持续研究千年鸟道外,年9月,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历时8天,在遂川千年鸟道核心区——营盘圩拍摄电视专题节目《揭秘千年鸟道》,成为首部专题探索全球8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中国中部通道——遂川候鸟迁徙通道的科普专题片,引发中外各界对遂川这条神秘千年鸟道的强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