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治多县 >> 治多县简介 >> 房宁江村三日
北京皮炎医院地址 http://m.39.net/news/a_9322703.html

开弦弓村或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说起“江村”或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那可就是大名鼎鼎了。

年年轻的费孝通来开弦弓村养伤,并在此做社会调查。以此为基础,后来费孝通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写出了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生活》(PeasantLifeinChina)。这部英文博士论文后被译为中文时名为《江村经济》。《江村经济》堪称现代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至少是之一吧。它为中国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赢得了国际声誉,是国际学术界最早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的一部著作。

由于费孝通,由于《江村经济》,原来这个江南水乡中的一个小小村落拥有了特殊的声望,它几乎成了中国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的一块圣地,至少在中国社会学界开弦弓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年版英文精装《江村经济》

开弦弓村以及所在的七都镇、吴江区在为“江村”和费孝通感到骄傲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了“江村”的文化价值以及可能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在推动作用。吴江区将域内农村赋予了一个统一名称:江村。江村成了像徽派建筑那样的苏南地区的一个文化符号。七都镇在吴江区支持下设立了“江村综合提升专班”项目,意在把开弦弓村打造成一个“新型文化小镇”,开创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驻村教授工作室”是开弦弓村“专班”设立的一个子项目,意在吸引学术界人士来此驻村生活,仿照当年费孝通,让学者们来乡间一边休闲,一边做些调研,还可以读书、写作。这让人想起了古代书院的体制,也有点像寺庙里的“挂单”。

非常荣幸,我竟然成了开弦弓村驻村教授工作室的第一位访问学者。年10月14日至17日,我应邀到此小住。三天里,我在开弦弓村生活,每天早起晨练,在村中散步,白天访问村中居民、商户,与村民、干部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聊天,晚上独居工作室看书、思考,记笔记。三天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密集访谈、快速阅读,狼吞虎咽接受到大量信息,加之联想、思考,确有胜读几年书的感觉。

房宁站在驻村教授工作室前

一、水乡

江南素有水乡之称,而苏南堪称水乡中的泽国,有的地方干脆以泽命名,如震泽、盛泽等就是此地名镇。这是一片与太湖面积相当的湖网湿地。年春,我们徒步考察京杭大运河时,在苏南沿环绕太湖东侧的京杭运河行走,水乡风光让一行人流连忘返。

太湖东岸河道纵横,漾荡成群。这一带地名几乎都带个三点水,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我粗略地统计一下,太湖东岸的湖网区域带三点水的地名有20多个,计有:江、河、湖、荡、漾、港、溇、渡、渎、洋、泽、淀、浜、湾、漕、泾、溪、沟、池、潭、滩、渚等等。

在这些地名中,溇与港是最有地域特色的名称。太湖以东有72港、36溇之说,亦有“溇港文化”之称。所谓“溇”与“港”特指太湖以东的排水渠道。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她哺育了中国最为富庶的鱼米之乡。太湖水域广大,多年前我第一次到太湖边上,只见烟波浩渺直通天际,水天相连之处呈一道弧线,宽广如同大海。太湖在江南平原的中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只有3、4米,太湖到东海的直线距离尚有多公里。每逢汛期排水泄洪是这里农业的命脉。

从夏商时起,先民们便在太湖东岸开凿出一条条水道,将太湖之水引向湖东广袤大地,编织成纵横交错的水网。这个庞大水利工程系统,堪与灌溉天府之国的都江堰媲美。当地人把一条条太湖引水渠统称为:溇港。溇与港的区别是,在浙江湖州地界上称“溇”,在江苏苏州地界上称“港”。在古代,浙江属于越国,江苏属吴国,想必溇港之称肇始于春秋年代吧?

太湖流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水文、土壤条件,加之自古勤劳的人们世代的劳作,开渠排水、围圩造地,形成“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太湖地区特有塘浦圩田系统,变湿地为丰腴良田,造就了鱼米之乡。南宋时,便有民谚云:“湖苏熟,天下足”。从那时起,太湖沿岸“围田相望,皆千百亩”,男耕女织,水稻、蚕桑、渔业蓬勃发展,“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里成为农产品和纺织品主产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仓廪。

二、江村

开弦弓村便坐落在这片古来富饶水乡的沃土之上。开弦弓村因费孝通而闻名,费孝通学术思想得益于开弦弓村的滋养。我甚至认为,没有与开弦弓村的偶遇,世间也许就没有大学者费孝通。开弦弓村+费孝通,谓之:地灵人杰。

费孝通是个大学者,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界一位代表性人物。但即使这样大名鼎鼎的学者,一生的重要学术贡献也屈指可数。

在我看来,费孝通终其一生主要学术贡献有二:一是,关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理论概括,即人们熟知的“差序格局”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二是,关于中国社会矛盾的理论,即“人地矛盾”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费孝通这样声名浩荡的大学者主要学术贡献不过有二,可见科学道路有多艰难。无论在自然科学抑或社会科学领域,真正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谈何容易!

开弦弓村是费孝通学术成就的发源之地、滋养之地,对此费孝通念念不忘。从年到年,费孝通一生共26次到访开弦弓村,时逾66年。在开弦弓村通往费孝通纪念馆的路上,像好莱坞星光大道那样,镶嵌着26块纪念费孝通到访的石阶。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资料图)

年广西省政府邀请清华大学人类学教授史禄国来广西大瑶山对当地少数民族做人类学调查。史禄国工作繁忙不能成行,便推荐他的学生费孝通代为调查。那时费孝通已经获得了赴英国留学资格,而按当时人类学界的规矩,凡取得博士生资格的学生均应有一年的田野调查经历。费孝通接受了这项田野调查工作。为工作方便,行前费孝通与尚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未婚妻王同惠成婚,是年10月二人一起赴广西大瑶山。

十分不幸的是,当年12月16日,费孝通夫妇在调研途中因向导“先行不候”,而误入虎阱,费孝通身受重伤。王同惠竟在寻求救助路上不幸坠崖溺水身亡。费孝通挣扎爬行求生,幸运获救。后来在广西教育厅和友人帮助下,费医院治疗,翌年6月回家乡苏州吴江休养。

费孝通有个了不起的姐姐费达生。姐弟二人都是长寿之人,姐弟同于年去世,费达生岁,费孝通95岁。费达生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学习,归国后立志实业救国。费达生回到家乡吴江四处宣扬推广新型养蚕技术。一次偶然机会,当时开弦弓村村长陈杏荪听到了费达生的热情演讲,便邀请她来开弦弓村办学建厂发展桑蚕养殖。年,费达生来到开弦弓村办起了蚕业指导所。此后她又创办了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简称“合作丝厂”。

听闻弟弟受伤,费达生邀请费孝通来开弦弓村休养。费孝通的故事由此发生。

姚富坤是开弦弓村的一个奇人。他多年研究费孝通并运用其方法继续研究苏南农村的社会变迁。社会学界一些学者称他为“农民社会学家”。姚富坤在研究费孝通早年生涯和学术经历时说过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确实很有见地。费孝通本人似乎也持这样看法,他在《江村经济》著者前言中写道:“这本书的写成可说是并非著者有意栽培的结果,而是由于一连串的客观偶然因素促成的。”

事物发生发展总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费孝通学术成就的取得,其偶然性是大瑶山遇难,这是他人生一大转折,而必然性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弦弓村。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开弦弓村的休养和调研,费孝通很可能会沿着他原来生活和学术轨迹成为一位人类学家。提出“人地矛盾”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是费孝通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而这正是来自于他对开弦弓村经济社会情况的现地考察和归纳总结。

年,费孝通在吴江

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东岸,费孝通称之为“水乡深处”。这里正好是苏南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最为富庶的地方,但同时又是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

自宋代即有“湖苏熟,天下足”之说,但到了明清此说悄然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明清两季,洞庭湖流域以及广东已经取代了太湖流域成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地。明嘉靖朝,权臣严嵩主张将江浙一半农田改为桑田,嘉靖帝不放心地问:如果将大量农田改为桑田,农民吃饭怎么办?严嵩答:现在每年外省都要给江浙调拨粮食万石;增加了桑田后,继续再增调粮食即可。

为什么江南鱼米之乡到明清之时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了呢?并非粮食少了而是人口增加。

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记载,年开弦弓村人口为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英里人。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因为当时人口密度已居全国前列的江苏省人口总密度为每平方英里人。也就是说,开弦弓村人口密度是江苏省人口总密度一倍以上。年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考察时看到,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富庶之地,村民们生活却是困难重重,勉强温饱。费孝通由此领悟: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农民收入水平会不断下降呢?

费孝通深入调查了开弦弓村的生产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他直观地看到,江南农村的生产组织以及劳动分工是:男耕女织。后来费孝通解释说:

“苏南是一个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吸引和积聚越来越密集的人口。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维持住该地区的‘天堂’之富,这里很早就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家庭手工业。‘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夫妇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表明了农业与手工业在一个家庭内的有机结合。”  

他的这种认识正好得益于开弦弓村这个典型。当时,开弦弓村的产业是两块:水稻种植和种桑养蚕。年开弦弓村水稻总产量折合成大米约为98万斤,全村人均约为斤。开弦弓村有80%的农户养蚕,农户养蚕收入折合成大米约至斤。开弦弓村有谚:“吃靠田里,穿靠匾里”,也就是说,桑蚕养殖是村民们在水稻种植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来源。

年,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缫丝车间(资料图/吴江通)

开弦弓村现场观察启发了当时还是青年学生的费孝通,他认识到人多地少的矛盾是中国农村贫穷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他根据对开弦弓村“男耕女织”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指出了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出路。他在《江村经济》最后一章“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写道:

“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费孝通的重要学术贡献直接来自田野调查,使用的是“观察-归纳法”,这是社会科学一种重要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很大程度上就从牧场和渔场过度开发的现场观察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费孝通幸运之处正好于他遇到了一个正确的地点——开弦弓村。在正确地点,他又运用了正确方法——观察-归纳法。第一个“正确”是客观的,第二个“正确”则要归功于他的主观。

他后来总结说,“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正是这种考察地点的代表性、典型性,使得事物的本质与真相浮出了水面,本质与现象、表象与真相几乎重叠,使观察者一目了然。

孕育出中国伟大学术思想的主客观条件、偶然与必然因素,在年的“江村”碰头了。开弦弓村真乃中国社会科学的一块福地。

三、费孝通

开弦弓因费孝通而闻名,费孝通因开弦弓而出名。在来开弦弓村小住之前,我对费孝通的主要学术思想还是有所了解的,而这次来村里小住主要收获是,对费孝通这个人以及他的研究方法的了解和理解。

费孝通的人生以及学术生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难但终获成功,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自身原因看,我以为费孝通的成功主要得益三方面因素。

一是,向实求知,做时代学问。

不同时代有不同学问,不同时代有不同做学问方法。费孝通生活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而他始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