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七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毛相林(左一)和村民察看柑橘生长情况。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不信邪、坚韧、肯学……”这些,是县乡领导和下庄村民对毛相林最普遍的评价。

因为不信邪,他才敢“不听招呼”,带领村民叫板绝壁;因为坚韧,他才能顶着6条生命逝去的巨大压力,用7年时间完成了这项“异想天开”的壮举;因为肯学,他面对挫折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转换思路,带领下庄人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路修好后,毛相林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上。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没多少文化的小个子男人,走过不少弯路,甚至在村民大会上作过检讨。

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无法把铁烧成灰烬。挫折和打击,只能让毛相林更有韧劲,却无法将他击垮。

面对一次次失败、打击,毛相林不再像当年修路那样蛮干,而是一次次总结、琢磨,逐渐摸索出下庄脱贫攻坚的科学路径,“无中生有”打造了下庄几大脱贫支柱产业,创新思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下庄曾是全乡最穷的村,年,下庄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余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是年修路前的40倍。

在大巴山深处,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再次“啃”出了一条全新的“脱贫路”。

完善基础设施,动员儿子三让宅基地

毛相林知道,下庄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仅靠绝壁上那条2米多宽的机耕道,远远不够。

绝壁上的天路通车后仅两个月,毛相林就带领村民一口气把路修到了下庄村小学。年,这条路又延伸到了谷底的后溪河电站,基本上连接起了所有村民的院落。

但是,这些依山而凿的机耕道,路面窄且坑洼不平,坡陡弯急,悬崖落石不断,非常危险。

“路修好了不能保畅通,对不起全村人,更对不起那6条人命!何况,下庄要摆脱贫困,没有这些路可不行。”年,路刚修好,毛相林就自己带头,号召全村18-60岁的村民,每人每年出4个义务工养路。

年,乡里的公路硬化到了天坑顶端的鱼儿溪。毛相林坐不住了,多次去乡里、县城申请把这条路硬化到下庄。他又带领曾经参与修路的24位村民,对绝壁天路的80多处堡坎、路基进行翻新加固,同时沿路掏水沟、撒碎石,将2米来宽的机耕道变成了3米多宽的碎石路。年7月,绝壁天路硬化结束,年底还安装了护栏,变身“四好农村路”。

在毛相林的积极争取下,政府先后投入近万元用于下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公路已实现户户通。

“在下庄的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升级是重点,此外还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竹贤乡乡长吴文锐告诉记者,为了下庄的公共服务项目,毛相林曾动员儿子三让宅基地。

年,村里征地建设文化广场,毛相林让儿子把准备建新房的宅基地无偿让了出来,重新找了个地方打地基建房。

同年10月,乡里要在下庄建村卫生室,一时找不到地方,他再次动员儿子把重新平整好的地基无偿让出来。

再后来,县里筹建下庄精神陈列室,毛相林第三次叫儿子让出了新选的建房地块,一家三代人继续住在过去的土坯房里。直到年,毛相林的儿子才修建了新房。

发展产业屡次失败,他主动在村民大会上作检讨

毛相林学历不高,初中都没念完,但他知道,要脱贫致富必须靠发展特色产业。

“在发展产业上,我走了一些弯路。这得学习啊,要与时俱进,不然大伙怎么服你?”对自己曾经失败的过往,毛相林毫不避讳,“那些经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

下庄有田地亩,祖祖辈辈都靠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生活。

早在年,毛相林还是民兵连长时,他听说漆树管钱,便带领几个青壮年爬上海拔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大木漆,在村里培育出2万余株漆树,没想到当年夏天,漆树便全部热死了。

毛相林在村里发展的第一个产业,宣告失败。后来他又在村里养过山羊,结果还是失败。

绝壁上的出山公路修好后,毛相林见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又买回桑树苗,号召村民种了多亩桑树、喂了30多张蚕。半年过去了,那些桑树倒是长得郁郁葱葱,蚕子却死了个精光。毛相林后来才明白,下庄的海拔和气候等自然条件,根本不适宜种植漆树,也不适宜养蚕、养羊。

“蛮干!瞎搞……”一次次失败,让当初那些甘愿将命交出来随他一起在绝壁上修路的群众,意见很大。

倍受打击的毛相林觉得对不起大伙,主动在村民大会上作了检讨。

“发展产业我们都不懂,没经验,哪个不是摸索着来,谁又能担保一回就成功?毛书记就是心急了些,但都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大会上,老党员杨元玖这席话,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屡败屡战的毛相林陷入人生最低谷,但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服输”这个词。一次次失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骨子里的韧劲。他暗暗发誓,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一定要让下庄走出一条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此时的毛相林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说当年修路可以‘蛮干’,但发展产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就得‘巧干’,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科学规划,不能凭自己想当然。”

思索良久,他选择了暂时保守一点儿,号召大伙先多养猪,“养猪不是什么新事物,现在路也修好了,大家多喂点猪运出山也方便。至于接下来要发展啥子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我们再摸索,找专家来帮忙规划。请大家再相信我一次。”

村民对养猪是轻车熟路,也比较有信心,不再有异议。

“无中生有”,他深耕出下庄三大脱贫产业

在村民大会作了检讨后的第二年,毛相林在巫山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便想着下庄能不能种这种西瓜。

有了之前的失败教训,毛相林这次没有蛮干,而是先请教乡政府的农技人员,得到的答复是“依下庄的土壤和气候,可以试试看”。

“你又要干啥子?你还想去作一回检讨吗?”看到毛相林买回的西瓜种子,妻子王祥英很是生气。她告诉记者,“你想嘛,年过半百的人了,还当众作检讨,当时我这心头很不是滋味。”

毛相林却不管不顾,自己试种了两分地。没想到西瓜成熟后卖了元,换了斤玉米。

那年夏天,他把村民请到家里吃西瓜,大家都说好吃。第二年,原本对他有些质疑的村民都纷纷种上西瓜。

就这样,“无中生有”的西瓜,成为下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口感和甜度在巫山也小有名气。今年,下庄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亩。

种植西瓜的成功,让毛相林信心大增,也让他重新收获了村民们的信任。

年,毛相林请来市县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气候、水分、阳光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养殖业方面,重点发展生猪。

和西瓜一样,柑橘、桃树都是下庄以前没种植过的。为打消大家的顾虑,毛相林先是和村干部一起,多次乔装打扮成跑买卖的客商,到这两个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刺探情报”、偷师学艺、打听销路。

心里有了底后,他又组织部分村民到曲尺乡实地考察柑橘产业,同时向巫山县农委争取支持——送树苗、每种一株柑橘树补助5元、每挖一个定植穴补助20元。很快,全村发展了亩纽荷尔柑橘。

可是,这些柑橘树种了3年,只开花不结果,虫害还很严重。不信邪的毛相林亲自登门请来奉节县的柑橘专家把脉问诊,并让儿子自费到奉节县学习柑橘种植技术,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他自己则挨家挨户检查验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管护。

这样多管齐下,年,下庄的柑橘实现了初挂果,全村实现柑橘销售收入近20万元。

毛相林又牵头成立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垫资1万余元购买生物农药、有机肥,统一对柑橘进行肥水、病虫害管理。他还向乡里争取20万元作为集体资金入股合作社,产业收益的80%归农户、15%归村集体、5%归专业合作社。待这些柑橘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带来万元的收入。

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了2万多元。“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采完了,还不够卖。”刘恒保说,明年这些柑橘进入盛产期后,收入还要翻番。

柑橘见效益了,毛相林带领全村因势利导整治土地亩,种上了脆桃,还见缝插针种了不少观赏桃,为接下来的乡村旅游作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毛相林渐渐整理出了下庄的产业发展思路——瓜果为主、多种经营。

老品种小麦是下庄的传统作物,下庄面条,一向声名远播,卖到了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前些年,一些农户见新品种的小麦产量要比老品种高出近一倍,便纷纷种上了新品种,可很多老顾客反映,这面条没有以前香了。祖祖辈辈都在下庄做面条的刘从凤告诉毛相林,“下庄面条之所以好吃,关键在于老品种小麦的品质好。”

这事给了毛相林莫大的启发——下庄地少,产业没法和其他村比产量,只有拼品质。他便号召村民继续种植传统的老品种小麦,同时,地里不准打除草剂,所有作物不滥施化肥农药,改施有机肥。

就这样,摸索了大半辈子的毛相林终于在下庄亩土地上,深耕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产业路——亩柑橘套种西瓜和小麦、南瓜等传统作物,亩桃园套种西瓜。所有农作物,全部统一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

“三最”下庄,用“巧劲”走出脱贫路

2年,下庄和位于天坑顶端的两河村合并为下庄村,毛相林当选为村主任。

最偏远的村庄、最贫困的群众、最吊角的农户——吴文锐用“三最”来形容新下庄村脱贫攻坚战的艰难,“全村多户人,我们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就有65户人。其中,老下庄的贫困户有35户,有19户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急需危房改造。”

在下庄的危房改造中,毛相林继续用“巧劲”,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创新路。

独特的地势造就了下庄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旅游资源丰富,不时有游客进山游玩。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毛相林就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他琢磨,能不能利用危房改造的契机,让村里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贫困户杨元顶倒是有这个意愿,但他并不想改造房屋,因为没钱,“光靠政府补助肯定不够,农家乐一建,不但积蓄没有了,还要欠一屁股债。”而且,经营农家乐要人手,杨元顶的妻子长期生病,孩子们都不在下庄。谁来掌勺?谁来采购?谁来打杂?

毛相林仔细研究35户贫困户的情况,发现像杨元顶这样有意愿办农家乐但又条件不足的,还有好几户。

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几家人把房屋建在一起,合心、合力、合资办农家乐,大家分工协作,既省了钱,又解决了人手问题。比如:杨亨双会开车,可以负责采购;袁堂清的妻子厨艺好可以烧饭菜;杨元顶懂财务能记账。

大家一拍即合。去年,这3户贫困户联合开办的农家乐正式营业,毛相林为其取名“三合院”,当年就创收6万元。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新建卫生室、文体广场,升级改造村活动室、村校……就这样,依托党的政策,毛相林在走过一些弯路后,重新凝聚起了人心,鼓起了大家脱贫的斗志,带领下庄人继续发扬战天斗地的下庄精神,抱团奔跑在振兴下庄的道路上。

本报记者周立彭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