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从戎,跨越千里

在来到西藏之前,康子东对西藏的印象只停留在课本和电视中的片段。年,时年20岁的他看到征兵公告,听到“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的歌声,毅然来到武装部报名参军。告别父母,从东北老家踏上了开往拉萨的火车。

入伍后,康子东成长很快。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充分发扬了“老西藏精神”,学习中不怕苦,训练时不怕死。无论是政治理论还是军事技能都名列前茅,多次受到新兵连领导的夸奖。新兵连结束后,他被派往西藏军区司机训练大队学习军车驾驶。在司机训练大队当学兵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际驾驶课都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学习,不会的地方虚心向教员和大队领导请教,一次不会就问两次,两次不会就问三次,不熟悉的地方就趁别人休息时在场地一遍一遍练。结业考试时他代表单位参加“单人单车”增强性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并获得了司机训练大队年度“优秀学兵”奖励。

带着熟练的驾驶技术回到原单位后,康子东被分配到了汽车班,成了当时连队最年轻的军车驾驶员。年,晋升为上等兵的康子东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认为本领是学不完的,多一种技能就能在战场上多一份作用,一名士兵不仅要会跑步和开车,还要学会游泳和开船。他被单位派到江苏镇江船艇学院学习水兵专业。

因为在学院学习的大多都是列兵,上等兵的康子东被队领导任命为水兵八队三班长。他深感责任重大,没有丝毫懈怠。学习上做好带头表率,课上努力把知识牢记,课下自己给自己做加强训练,班上的战友们不懂不会的地方,他亲自做示范,一遍又一遍地教。内务方面更是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不忘内务条例,所在班级多次获得内务标兵小红旗。

回到原部队,鉴于康子东这两年来的优秀表现,年9月,康子东获得了“优秀士兵”奖励。

再次回到拉萨已是秋高气爽时节,同时也意味着两年的军旅生涯面临结束。是走是留,他又一次做出了选择,留!留在西藏的基层。

战士卸甲,不忘初心

年12月,康子东脱下了他挚爱的军装,放下了陪伴他两年的钢枪,泪别了战友和领导,报名参加了西藏基层公务员考试。

年5月,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号召,康子东本着“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奋斗目标,走出办公室深入田地,扎根温室,潜心研究、认真学习并深刻总结种植经验,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带领当地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双湖县米海拔成功开拓出一条发展蔬菜产业之路,充分展现了双湖扶贫干部的决心和风采。

开始的时候康子东和群众不是很熟悉,甚至群众都不能完整地叫出他的名字,更多时候说的是“那个汉族干部”。

有群众质疑,双湖米的海拔能种出蔬菜吗?也对康子东的能力抱有疑虑,“他一个汉族干部,以前坐办公室写材料,来西藏到双湖才几年,干这些活行不行啊?”面对这些质疑,他明白最好的证明方式就是拿出成绩来。

每天上班康子东第一个拿起工具进入温室,边干边指导群众,累了就和群众在一起聊聊天。每到种植蔬菜的关键技术节点,他总是紧跟在群众身后手把手教学,生怕有一步出错。通过几个月的磨合,群众慢慢地开始叫他“康师傅”了,这无疑是对他本人的肯定和认可。

当第一批蔬菜长出来后,质疑的声音没有了。“康师傅这个人还不错,一点领导架子也没有,很好相处,和我们一样在地里干活,有时候我们下班走了,他还在温室里浇水、除草呢。”多玛乡一村妇女主任珠珠这样说。

“天气热的时候,康师傅自己出钱给我们买饮料,买西瓜吃,干重活的时候会给我们买手套,天冷了还会给我们买棉服,他自己每天却穿着一套迷彩服。”雅曲一村的边措这样说。

多玛乡一村的欧珠曲措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无论是以前放牧还是现在在基地干活都非常勤快。在基地干了6个月后,村里想安排她去放牧,但她本人想在基地干。康子东跑到村里同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书记协商,讲述了欧珠曲措这6个月在基地的学习工作都很出色,是可以作为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的对象,学习种植技术能为脱贫致富上一道“保险”,欧珠曲措她本人也很愿意学习,实在是利大于弊的一件事,希望村里可以调换一下人员。村里了解情况后也同意了康子东的请求,继续让欧珠曲措在基地工作。

“康师傅平时对我们都很好,教得也仔细认真,我们都学到了不少种植技术,我们都信任他,也看到了勤劳致富的希望,能一直在基地工作我真的很开心。”欧珠曲措开心地说道。

大胆创新,服务群众

康子东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问题不大。

初来基地之时,面对温室内土质不良、水泵功率太低、出水量太小、空地堆杂着建筑材料和工程机械等各种困难,他没有忘记军人不怕苦难的本色,毅然选择迎难而上。他带领60多名群众将所有温室内原有的土壤全部向下掘深20cm,再从周边的放牧点用渣土车拉回发酵好的羊粪、牛粪回填进去,为蔬菜种植打下基础。苦干20天,整个基地11栋温室5.5亩的土壤全部替换完毕。换土完成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清理基地内堆杂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机械。为加快进度,不错过蔬菜种植的黄金时期,他立即联系承建基地的老板,带领工人和群众开展清理工作,将建筑材料打包装车,并协同老板指挥工程机械有序出场。25天过去了,基地已经具备种植蔬菜的条件。

在基地建成的时候,只配备了一口深水井、一个水泵,连续抽水时间长了会导致水泵发热引起断电现象,一口深水井根本无法满足种植需要。水是蔬菜生长的根本,他及时将缺水问题上报给了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也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解决方案。经测量水源源头和基地之间有4米的落差,决定从双湖县外围的一条河引水灌溉,在基地内修建一座蓄水池,将河水引入后用大功率大口径的水泵抽送至各温室。看着大汩大汩的河水进入温室,康子东终于松下了一口气,此时他对着群众说:问题不大。

这么大的基地,这么多温室只种小白菜、上海青、油麦菜、茼蒿等这些易生长且不结果的叶子类菜,并不能满足整个县城干群的食用菜需求,同时因为菜品单一,收益也会受到影响,群众也学不到含金量高的种植技术。康子东深知打破菜品单一的局面就必须要做出创新,大胆尝试其他菜品。

在平均米的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基础知识是寥寥无几的。没有资料可以查阅,康子东只身前往自治区农科院和拉萨、日喀则等地一些种植基地请教。因为双湖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学来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照搬全抄,他踏上了一条超高海拔种植经验的探索之路。

他先是在育苗盘里将种子播种,每格种子播3到5粒,待发芽后菜苗大了再移栽到温室里,每一种菜从育苗到移栽需要8至15天的缓苗期,在这期间要绝对保证温度不低于10℃。双湖县昼夜温差很大,他白天把温室上面的保温被子升起吸收阳光,在下午太阳没落山之前再将保温被落下,这样就能保证温室内的温度。移栽初期不能用水泵灌溉,因为菜苗的根基不牢固,康子东只能用喷雾器喷淋,太干了容易干死,太湿了容易生涝病,既要保证湿度又不能太潮。菜苗生长过程中还要修枝,只保留一条主干,将所有的营养都作用在主干上,才能结多果、结大果。平均米的海拔,昆虫几乎没有,想要保证菜苗顺利结果,就要人工授粉,这也是他种植新菜品面临的最大挑战。人工授粉是通过药物刺激花粉受精并结果的一种过程,受粉药物勾兑比例每一种菜都不一样。黄瓜是多少?茄子是多少?西红柿是多少?康子东都不知道。授多了,花会烧死,授少了,又不结果,药物滴在叶子上,叶子会枯萎……

就这样在经历过数不清的失败后,康子东终于以牺牲颗菜苗为代价成功培育出20颗顺利结果的西红柿、茄子、黄瓜等果实类蔬菜,这份经验弥足珍贵,来之不易。按照他总结的经验,截至目前整个基地种植品种达21种,不仅有西红柿、茄子、黄瓜、西葫芦,还有玉米、四季豆、南瓜、辣椒等菜蔬,且全部都有不错的收成,无论从口感、卖相上都不输其他地区种植的蔬菜。在双湖县充足的阳光照射下,白萝卜、西红柿等品种口感特别好。在经历过艰难的摸索后,他并不满足于现在这些蔬菜品种,在下步蔬菜种植过程中,还将西瓜、羊角蜜列入种植计划,他希望双湖县群众不仅有新鲜蔬菜吃还要有新鲜水果吃。

蔬菜种植初见成果的时候,康子东和菜农都很高兴。可高兴没多久,现实就给了沉重一击,蔬菜品种少,基地离县城远,销量不是很乐观,大部分蔬菜都到了出售的标准,然而却只能烂在地里,甚至出现几天零销售额的情况。

在年中旬,菜品多达20种且都到出售标准的条件下,康子东想出了一个办法——像以前走街商贩一样去大街上卖菜,这样不仅能提升基地的知名度,也省去了群众跑到基地买菜路途。说干就干,他把基地里所有能出售的菜装在箱子里,放在三轮车上拉到县城中央的十字路口摆流动菜摊。

在双湖县这还是头一次,不少群众过来看热闹。大家从看变成了买,一传十、十传百,双湖县本地菜好吃的口碑慢慢传开了,渐渐买菜的人多了,销售额一下上去了不少,几天下来快赶上以前一个月的了。

尝到甜头的他开始着手向各单位食堂寻求长期合作,通过与各单位负责人介绍自己基地蔬菜的优势,在几天的奔走中,终于签下了7家单位供给合同。

在他骑三轮车卖菜和去各单位送菜的途中会听到一些玩笑话:你一个公务员,每天带着群众卖菜送菜,有没有觉得丢人啊?康子东往往只说一句:没让群众赚到钱才丢人。

在康子东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下,双湖县扶贫产业蔬菜种植基地开创了超高海拔蔬菜种植的先河,为群众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使群众学会了蔬菜种植技能。康子东也真正完成了从军人到公务员的转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军人的本色和品质始终是指引他前进的航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铮铮誓言。年康子东获西藏自治区“向上向善好青年”扶贫助困好青年称号、年获全国“最美公务员”称号和公务员“一等功”荣誉。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王丽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