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佩勋,今年49岁,是晴隆县三宝街道新塘社区副主任(原三宝乡干塘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从深山搬迁到县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新市民。
我的老家在离晴隆县城较远的深山里,那里叫三宝彝族乡,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便是小时候常和父亲一起去邻乡亲戚家借包谷。那时候家里年年缺粮,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只能年年借粮。
三宝彝族乡在海拔米的望云山上,高寒、多悬崖峭壁、土地少而贫瘠,像是挂在半山腰上,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包谷为生,而且土地种不出多少粮食,逢年过节才能欢天喜地吃上一碗白米饭。对我们来说,走出大山非常不容易。
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一年都难得进一回城,那条出山的路连马走起都困难,村里人要是生病了,只能自己挖点草药吃,有人还把小病拖成大病。直到年,我们那里才通了4.5米宽的盘山路,而开车也得走上1小时30分才能到县城。
新市民在阿妹戚托小镇刺绣 文森 摄
长大后,走出大山的我,外出务过工,也做过生意,生活慢慢地开始改变。年,我回到了村里,开始在村委会工作。年,三宝彝族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们整乡都将搬迁到县城的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
“搬出大山!”听到这消息后,我非常高兴,以后孩子终于不用凌晨4点起床、打着手电筒赶路上学了,老人们也能够进城享受生活了,年轻人也能更方便地在城里就业增收了。
此时,作为干塘社区党支部书记的我,立刻走进群众家里把这消息告诉大家,然而并没有迎来我想象中的兴高采烈的情景,乡亲们说不愿意离开故土,他们不想搬迁。
“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搬出去啷个生活嘛?”
这让我很是无奈。记得当时,很多村民看到我们上门,就“砰”一声把大门关上,无论如何也敲不开,就连我的叔伯也都不让我进门。我也明白故土难离,虽然大家受够了山上的苦日子,但是对于离开这里,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后该怎么生活。
“城里的安置房,选好后背起被子去就可以入住了。”
“一户一就业。去了每家至少安排一个人的工作。小镇上有组织劳务输出务工,也可以在县城和阿妹戚托小镇产业园区工作。”
…………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进村入户作宣传,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亲情动员优势,逐村逐寨座谈,逐家逐户走访,给他们讲解搬迁的政策和好处。乡里面还抽调名干部,精选60名精锐力量,组建了12个攻坚组,远赴海南、浙江等三宝群众外出务工集中地和三宝籍学生在读大学开展搬迁动员工作。
鸟瞰晴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李允凤 摄
我们还特别针对三宝群众普遍重视教育、希望孩子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首先将三宝学校初中部、小学部余名学生搬到县城教育园区就读,再通过教师教育学生、学生动员父母的方式动员大家搬迁。
通过干部亲属带头搬、攻坚组外出动员搬、聚焦文体搬、党员示范带头搬、能人寨老带动搬等方式,历经两年多,群众知晓了政策好处,全乡多人都搬迁出来,在县城住上了新房子。
而后,为了让大家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搬迁安置点还建设了一个产业园区,推动新市民特别是弱劳动力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充分就业,很多群众实现了从田间走进车间的华丽转身。
如今,搬迁群众白天务工、夜晚就在广场跳起我们的传统舞蹈阿妹戚托。
三宝乡的搬迁只是晴隆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晴隆县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在安置点及周边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易地产业、促进易地就业,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易地搬迁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在迁出地,我们还积极盘活“三块地”,引进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同时,县里还积极引导推动新市民自主创业;配套建立了学校,保障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入学;医院或卫生院,方便我们能够在家门口就医。
如今,晴隆县建成了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县5.78万人全部搬进了新家园,开始了新生活。
■成就展示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规划实施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搬迁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贵州省排名第一。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黔西南州于年12月制定并启动实施《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试行)》。
年4月,研究出台了新市民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发展、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政策措施、兜底保障、社会治理、政策宣传、智慧金州服务、社区党建13项推进措施,形成新市民计划“1+13”政策体系。
建设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产业配套、生态宜居的36个新市民小区,对搬迁群众实行城镇化安置;针对普安、晴隆、册亨、望谟县城集中安置条件先天不足的实际,在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及义龙新区,建设6个新市民居住区,对搬迁群众实施跨区域搬迁。
同时,以新市民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实施劳务输出、园区产业、绣娘培训、坝区产业、旅游扶贫、公共服务“六大就业计划”,实现户均就业2.3人,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发展农业产业,覆盖带动10.01万贫困群众增收。依托兴义洒金工业园、义龙新德工业园和红星药业园、兴仁薏仁小镇、安龙蘑菇小镇、贞丰糯食小镇、普安茶源小镇等配套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安居乐业。
“新市民计划”“1+13”配套政策为省委、省政府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提供了借鉴。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五个体系”的决策部署后,黔西南州又对标对表对“新市民计划”“1+13”系列政策进行细化完善,构建多项重点保障制度。
探索建立新市民居住证、“农低保”转“城低保”、新市民住房公积金、新市民就业险、新市民安居险、群众扶助金、迁出地林地运营、新市民居住区社会治理、新市民社区党建工作等10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保障制度,让新市民既继续享有老家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各项保障。
目前,黔西南州36个新市民居住区全部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治理机构全覆盖,9.01万名新市民学子全部在家门口实现就学,全部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达%。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允凤
编辑彭芝莉
编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