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现在的楼板寨并非历史上真正的楼板寨,你会不会吃惊?

容我给你慢慢讲来!

楼板寨,位于原平市西南17公里处,是古雁门关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古代忻州通往内蒙、陕北等地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清乾隆《崞县志》载:“云中故城,在县治西南七十里(通志六十里)。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侨置云中县。魏永熙二年,复为云中郡,属恒州,领延民、云阳二县。隋志:云中城,东魏时侨置恒州,寻废,有无京山、崞山、土城山。明正统四年,改为芦板寨口堡,设巡检司,末年裁缺,一名却胡堡。”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早在东汉献帝时期,便在此地侨置云中县。东魏时侨置恒州,不久后云中城裁废。明代时,改为芦板寨口堡,设立了巡检司。到明代末年,芦板寨巡检司裁缺。此外,芦板寨口堡还有一个名称叫“却胡堡”,盖取“抵却胡虏”之意。

云中县虽然在原平境内设置的时间并不长,但楼板寨这个地名却经常出现在唐宋以后的各类文献中。而且,其名称还有楼烦寨、芦板寨、芦板口等不同的称谓。因原平在汉代设置过楼烦县,楼板寨由楼烦寨讹传而成,与板市由繁峙讹传经历相似。《山西通志》载:“芦板,即楼烦之讹。西有楼板口,为古楼烦关。”

东汉《郡国书》曰:雁门昔置关,关外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西隘口有八,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冈,为芦板,口各有堡。

宋《地理志》:崞县有楼板、扬武、石峡、土墱四寨。自昔戍守要地。

金《地理志》:雁门县领镇三,雁门、西陉、胡谷;崞县领镇一,楼板。

明《通志》:芦板在县西南七十里,即古楼板寨也。南至忻州二十里,有兵戍守。

清《崞县志》:芦板口,在县治西南六十里。明时传烽,崞县由芦板始。明设巡检司,今裁。

楼板寨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古代各典籍中,盖与其为军事要地有关。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来,中原地区一直饱受北方少数民族掳掠之苦。汉武帝时期,曾诏发边民万人,修筑雁门关边墙,以抵御外敌。楼板寨紧靠云中山,是雁门关最南的一个隘口,地理位置尤其险要。明嘉靖年间,崞县知县史渔,曾站在楼板寨隘口上,面对蒙古铁骑不断骚扰的现状,悲愤地写下了“千万桑田总战场,百二山河尽赤土”“烽火至今犹未熄,如何愿见戍人还”的诗句。

旧时的楼板寨位于云中山东麓的山脚下,永兴河上游河畔,地处丘陵,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在屯瓦谷、山水谷、大龙门谷的交汇处,是出入三道峡谷的门户,两翼突兀,一桥通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年11月21日,劲风凛冽,在原野上呼啸、穿梭。我们就在这风声嘶鸣中,去寻觅真正的楼板寨。

站在现今的楼板寨村外向正西、东南、西南方向环顾,一个高地突兀地进入眼帘。我说,古寨应该在那上面。小温说,大有可能,再没有个像的地方了。于是,我们顺着田间道把车开到了一条河边,河水流往东面不远处的观上水库。河上有一新一旧、一用一废两座小桥,桥下流淌的正是永兴河,过桥便是黄土梁,梁头上有梯田,梯田里栽着好多核桃树。地里铺满了核桃叶子,稠密处堆积了厚厚一层。沿着田间土道,踩着核桃叶子,我们左拐右绕向上攀登。到了再无可耕种的土地时,有衰草和油松间杂的陡坡上,古寨就矗立在顶端。

这的确是一座孤立的黄土梁头,位于东经°34',北纬38°40',海拔高度米。千年已逝,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风雨冲刷,残存的古寨墙依然可辨。

跨过残墙进入古寨,可见满目衰草中,植有瘦弱的油松,在这冬天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古寨规模不大,因地形而修筑,地势西高东低,寨子南北为长,约50米,东西为宽,约30米,呈不规则椭圆形。寨门一座,位置应在北面貌似断崖的地方,现在看就是一个大豁口。北面的寨墙残高约2米,厚约1米,南面的一段残高3米,总围长在百米开外,均由黄土夯筑。

《宋会要辑稿方域》载:“楼板寨,在代州,太平兴国五年置。”《武经总要》载:“楼板寨,有井泉河山,西至云内寨二十里,北至契丹界。”《元丰九域志》载:“代州崞县有楼板寨(一作楼下寨)”。洪武《太原志》载:“芦板寨,在(崞)县城西南八十里,中有防城,不知何代所筑,有基址存焉。”这就是典籍上的那座古寨,地当要塞,势必雄奇。

在古寨内寻觅,随处可见砖瓦残片,想必最兴盛时建过房舍。还有两块缸或瓮的残片,阔口厚沿状,颇具大器物特征。小温捡到不大的一块瓷片,像个盘子的残片,有美化釉,有豆绿边,有圆弧槽。小温说,从几个特点看,应该是宋元时的遗物。

突然,小温喊,发现了好东西!我过去一看,就在军寨的中心位置,衰草遮掩下的土坑里有一个石构件,上面开着一个长方形孔槽,其状如现代的碑座,却比现代的碑座厚重了许多。

一个屯兵的军寨,不是庙宇,不是墓地,绝不可能有碑石存在,何况古代的驮碑者是龙子之赑屃。那么,这应该是一个古代旗杆的底座。

对于我的这一见解,小温深以为是。

军寨,怎能少了旗帜?!

寨,在北宋时为重要的军事要塞,隶属于州,楼板寨由代州刺史杨业所建,并隶属于代州。它与崞县境内的崞寨、阳武寨、石趺寨、土磴寨等一起,作为古代原平的西部屏障,是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抵御了辽国的侵扰。

想当年,楼板寨作为边防要塞,也曾狼烟笔直,金戈铿锵。老将军杨业怀揣一颗赤诚的忠心,纵马驰骋在抗辽的边境一线,让这片寂静的山地变得热闹非凡。那在朔风中孤立的军旗卷起又展开,寨门紧紧关闭着,杨家将的故事就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