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山神堂,大美花果山
杨建勋/文
山神堂位于府谷县东北55公里处,东台山就是它曾经的芳名,此地东经度7分47秒,北纬39度18分33秒。主峰海拔高1米,比本地名胜真武庙所在地宗常山还高出了10米。在山脚下不远处,黄河蜿蜒盘旋而过。她以“一山飞峙黄河边”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山神堂整座山势态参差,花果遍野,三季有花,四季吐绿。春如梦,花团锦簇;夏如滴,雨露滋润;秋如醉,瓜果硕丰;冬如玉,玉洁冰清。盛夏时节平均气温不足23度,和“火炉”环拥的墙头川相比,这里就是天然冷岛,是黄河经陕第一个清凉胜地,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在东台山的巅峰——烽火台上,一眼环望,三省五旗县,摄入眼中:美丽如画的尖嘴坪,开阔壮美的龙舌湾,神圣崇贵的真武庙,形如莲花的丹峡地貌,古色古香的黄甫古堡,遗迹悠远的史前文明,威武端庄的王嘉胤故里,山明水秀的赵匡胤故乡,秦始皇封禅祭祀的黄河太极第一湾,这些景致,让人置身于仙境一般,所有的烦恼抛却脑后,神游其中,物我两忘。
东台山还是墩台山
对于东台山的真名,我和村里的文化名人史锁儿的看法是一致的:应该是墩台山。一、东台山的位置在村子的北边,而不是东边。二、东台山的制高点就是烽火台,也就是墩台。三、在方言语音中“墩(dun)”与“东(dong)”的读音是一样的。
在墩台的下方有两条西北和东南走向的地道,年,生产队社员在庙梁耕地时,脚下踏出一个洞口,随后发现一条地道向沙坡沟方向延伸,出口在庙梁北端的崖畔上。另一条地道向东延伸,因在墩台地下,地道有一处坍塌,所以无法得知向东的出口。据老人们说与史兴在居住的窑洞相通,洞内高1.5米,宽80厘米,若两人相遇可侧身通过。洞内有许多旁洞,用于住人和管理牲畜,还有饲养用的土槽和照明用的灯盏。有人说修建墩台的土来自挖地道的土,这是合理利用资源的典型案例。
在村内,寨峁还有一座墩台,四面都是悬崖峭壁,人们根本无法攀登上去。通往这里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与寨墕相通的一条小径,宽仅1米。墩台就建在山口处,里面有由西向东的地道。这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乃兵家安营扎寨的必争之地。
我与山神堂的机缘
山神堂的名字,在我的记忆中很深,但更多的是她的别名花果山。集体经济时代,因为这个村子盛产水果,每当水果成熟后,被运往内蒙古各地售卖。在当时,这里成为社员分红最多的村子,一度时期盛名远扬。山神堂村种植花果树的历史由来已久,现存的海红树树龄为岁。据村民们回忆,在神木和府谷合并成立神府县期间的年,山神堂的花果产量达到30多万斤,其中海红子22万斤,槟子10万余斤,有的海红树单株产量斤,曾登上当时的《神府简报》。果树的栽种面积超过亩,创下许多县内记录,花果山的美名从此名副其实,传播开来。
我与山神堂的机缘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记得是年,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二年,那年我20出头。因为一位名叫史锦文的老师,不幸去世,我受黄甫学区的委派成了代其授课的老师。岁月荏苒,快30年了,史老师的遗孀已经六七十岁高龄,但她的五个子女也成家立业。想当年,五个孩子尚小,一个柔弱妇女,历经艰难困苦将孩子抚养成人,竟然再没有改嫁。今年的一天,我到村子偶遇这个婶子,虽然看上去她的脸上写满沧桑,但眼神里却流露出喜悦之情,想必是晚景尚好。这个小山村,还有几位这样寡居的妇女,但朴实纯正的民风滋养着他们,他们的孩子们也积极上进,现在终于让他们的母亲安度晚年了。
那年的正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家远去,父母亲不放心,父亲千叮万嘱要注意身体,母亲则赶着驴车送我到45里外的山神堂教书。要到山神堂,必须要经过黄甫河。河,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的家乡寨崖湾,就在清水河岸。此河不同于彼河:清水河,河床是砂石底子,脚踩上去踏实放心;而黄甫河,河底子石头很少,一不小心就遇上“沙窖子”,有可能陷入泥淖,不能自拔,会有溺亡的危险,听说在这条河里送命的也不少。但,那一天,我和妈妈赶着驴车顺利过河,经过崎岖不平的山路,来到了山神堂小学。这所学校坐落在村子的最高处——叫做庙梁圪蛋的地方,紧靠烽火台。这是一个庙院,虽然庙里的塑像并不高大挺拔,但还是给人荒凉、惊肃的感觉。因为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自然心中不免怅然若失。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颠覆了我以前的所有的认知,其实,这个村子人文与自然景观,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尤其是花果山的美誉,让人心中升腾起无限的自豪和向往。记得那一年开学不久,我还写了一首歌词,配着《泉水叮咚》的调子,教给学生唱。不知道,当年上学的孩子们现在是否记得这件事,我想,不会忘记他们小学时光里的这灿烂的一束。
寺、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她融入佛、儒、道的文化精髓,在连绵不断的香火中缥缈着神奇而特殊的精神因子。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敬佩所有宗教信仰者的执着与坚韧,有了这份执着,才成为整个社会安定平静的因素。山神堂的这个小庙,寄托着世代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表达了他们对信奉偶像的敬畏和跟从。
作为近30年后的再一次与村子的亲密接触,让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她的过往、现在、将来。站在我原来落脚的位置,脚下茵茵绿草,雨后与泥土的气息混合,清新的草香让我终于嗅到久违的感觉。极目远眺,依稀看到河曲大墩梁电厂的高烟囱里冒出的青烟,袅袅升腾。近处输送高压电的铁塔像一位雄赳赳的战士守卫在这片土地的北方。
现在通往村子的的道路,不是以前坎坎坷坷的穿村小径,而是坚硬、宽阔的水泥大道。我开着车再也不需要走过大狗狂吠的字坪村、人烟稀少的裴家塔和路窄径曲的雷家沙墕。从沿黄公路向西切入黄甫工业园区,一路欢畅,直上大宽坪。大宽坪是山神堂行政村下属的自然村,因是明末农民起义先驱者王嘉胤的故乡,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也被百度百科收录,声名远播。伴随着政府打造旅游基地的大势,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通过政府引领、名人名士带头和群众参与等形式,共投资80余万元,完成占地多平米的王嘉胤纪念馆一期工程。纪念馆结构精巧宏伟雄壮,雕梁画栋精典精美,成为地当地文化的又一张名片,为早日建成最美乡村迈出了成功而坚实的第一步。
车行到大宽坪村的制高点,我透过车窗探望,不远处一个村子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就像一个熟睡的孩子,躺在妈妈的怀抱。似乎没有以前的沸腾景象,但却多了几分让岁月洗礼后的成稳和洁净。快了,我就要马上到我曾经留下青春和汗水的土地——山神堂。
这个村子是陕北典型的山峁丘陵地貌,山体并不高大,起伏平缓,但她的表层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和胶泥,正是因为这样的土质,适宜生长各种花果树和农作物。山间裸露着灰黄的肌肤,但却舒展着壮实的体魄。
满树的青枣,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而且个个饱满结实,要比别处的枣更丰硕,这大概也是花果山的特色。当它变成满树的红玛瑙,那沁人心脾的熟枣的清香让人醉在这个神秘的季节里。
我感叹造物主公平的恩赐,如果山神堂是位于河边平地或宽阔地带,那么它所生产的水果并不是最好的,土质里很可能掺杂砂砾,没有现在纯净和细腻。就像人工饲养和自然放养的动物肉质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和营养。黄河水的浇灌和天雨的滋润,对于果树的成长和果实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想那样,花果山的雅名自然不可能在民间不胫而走。
人文山神堂: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与王嘉胤藏兵洞
说到山神堂的土壤质地,其中的硬度和粘度是相当高的。先民们掘地为窟,挖山为道,就是最好的佐证。现代的房屋虽然坚固美观,但谁都知道国标混凝土的寿命是50年,这也许是现在国家制定房屋产权70年的重要依据。而经过千百年来风吹雨打的土窑洞,仍然大都完好,甚至还可以住人,她与古老的海红树共同演绎着府谷发展轨迹与文化印记。
在村东头,发现古地道,直通墩台山的顶峰——烽火台。这还得从明代说起。
明末崇祯元年,(年)大旱,民不聊生。十月某夜,王嘉胤与同伴聚集五六百人在清水堡拉碌砘起义,掀开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嘉胤农民起义军崇祯三年六月入据府谷县城后,于八月先后几次出城,在黄甫川东山诸村建立营寨。《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三记载:“(三年八月)壬申(二十五日)王嘉胤、王维纪等出城,据大小宽坪、张山口(《缓冠纪略》卷一作“张家口”,当地均无这些地名,疑似为“张家沟”)、刘家坞(当地无“坞”,系“墕”之误)立四寨,与吴延贵等九寨连接。又于张山口、刘家坞、三(山)神堂立三营,招三千饥民分守之。”“(杜)文焕先击齐三于黄甫东山诸寨,……东山诸寨俱下。”
根据文献所载,我县著名学者张玉丰先生对上述诸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小宽坪村位于黄甫川东岸一条小沟里,沟南山梁上还有二道残存的土墙,相距五十余丈。土墙南北方向,地上有瓦砾,山崖上有地道。据山梁下韩家湾村民杨世全1年11月接受张先生采访时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还有土墙三道,房屋多间,但大兴农田基建时被毁。当时,有人进过地道,发现两口喂牲畜的石槽及残留的草节,还有鞋子、石磨、石碾等,当地人把这道山梁叫大寨梁。文献中提到的王嘉胤所建的其它各村营寨和吴廷贵等九寨,都在黄甫川以东的山梁上,它们相互毗连,相距不过数里。因经年累月,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除小宽坪梁、秦家寨、大桃山与真武庙之间的寨墙依稀可见外,其余已不复在。只有地道多数还在。
山神堂村寨峁有四条地道,地道顶上还发现放气孔。有农民耕田的时候,还捡到铜箭头、铁球(乒乓球一般大)等器物。
(以上三段内容来源于张玉丰先生撰写的《王嘉胤评传》)
崇祯二年(年)明廷命杨三鹤的三边总督、陕西参政洪承畴围剿农民军。王嘉胤遂回大宽坪村后安营扎寨,在山神堂深挖地道,备于危急之时,利于藏兵所用,占领制高点,保存战斗力,随机应变,伺机出击。藏兵洞全长米,从村东口直通主峰烽火台内,瞭望口在悬崖之上。从瞭望口俯瞰,山下一览无余,敌人一有异动,尽收眼底,既能对军事设施进行有备防护,又能为主动出击赢得有利条件。巧妙的设计别出心裁,体现了当时起义军的聪明和睿智。
山神堂的人文遗址何止藏兵洞、烽火台,还有几处史前文明的遗址,据考古学家判断属于新石器时代(neolithic)。到目前为止发现了四处,分别是石盘梁遗址、庙梁圪蛋遗址、寨墕遗址(现在仍能发现一些绳纹瓦砾)、寨峁遗址,大塔遗址(曾发现过刀形币)。新石器时代(neolithic),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0多年至0多年。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说明山神堂至少在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过、生活过。这里距离黄河较近利于用水和渔业,又避免了洪涝灾害;这里土地肥沃,又便于耕作、狩猎。理所当然,这里就是人居的理想场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的神奇与美丽。
山神堂的花果
山神堂的花果的名气,源于花果的品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川湾的葡萄五花城的蒜,山神堂的花果不用看。”据传说,买槟子的车辆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远在十里外的牧民就能闻到馥郁的香气。因为这种独特的诱人味道,常买果子的人,就能准确的判断出哪家是山神堂的,哪家不是山神堂的。这种具有极强特色的水果,完全可以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对于我们今后重塑花果山美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神堂的花果,属于“全花果”,也就是花果的品种齐全,有果子、槟子、海红、海棠、毛桃、结桃、梨子、李子、杏子、葡萄、苹果等11种之多。传统的海红子,是村里的主打品牌,果味酸甜可口,成熟的果实,基本没有“涩”味,个头大,颜色紫红,是上乘之品。海红果营养丰富,医食同源,用途广泛。据果树研究所分析,果实含可溶性糖15.18%,可滴色酸1.04%,维生素C2.38mg/g,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含钙66.59mg/g,铁2.16mg/g,锌0.54mg/g。含钙居水果之首,素有“果中钙王”之美称。
海红果还有两个重要特征:一、经得起冰冻与高温,在正负四十度连续冰冻或回温,越冻越甜,特别是不改本色之红,越冻越红,是水果中的唯一。客人来了,上一盘冻果,吃到嘴里,冰凉泻火,妙不可言。二、海红树在三九严寒,叶落而果不落。满树无一片叶子,海红果却不会自己掉落一颗。这是海红果含钙量高的重要体现,更显示出海红果的真正灵魂。我县知名文化学者张玉玺先生曾说,海红果卖出虫草价才算成功,因为海红果产地面积比虫草还小。发展海红果经济,最佳途径是在全世界卖“冰冻鲜果”。卖冻鲜果投资不大,首先是培育出好果子。春天每一枝爪只留一颗,和苹果一样套袋(要用纸袋,忌用塑料袋)培育到成熟。採摘后立即装透明袋(盒)冷冻。不分季节在全国大城市卖冰冻鲜果即可,起码五元一颗,切忌贱卖。山神堂的海红果能否率先开启这一先河,我们将拭目以待。
海棠, 果皮色泽鲜红夺目,果肉黄白色,果香馥郁,鲜食酸甜香脆。然山神堂的海棠果,色泽金黄,秋天到了,金果盈树,煞是好看,分明是另一道独特风景线。杏子,在山神堂的花果中也是独树一帜,全世界的杏的种类多到余种,府谷的杏有十几种,山神堂的杏亦有十种之多,有牛头杏、羊粪珠珠杏、大板杏、豌豆杏、山野杏------色香味形,各具特色,别具一格。槟子的独特品质前文已经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新任村长史永良,身患绝症为家乡
新一届村委领导班子,对村子的发展,给予新的定位,“重塑花果山美誉,打造乡村旅游基地”,成为长期规划和远景目标。史永良作为一村主任,他不仅规划了发展蓝图,而且还逐步付诸于实践。建造王嘉胤纪念馆,建设史氏祠堂,打造一地一品果园基地和边塞醇原生态黑黍子谷子种植基地----他每走一步,都是用心在做。要知道他是身患绝症的人,但他在个人身体健康和村务工作的单选题中,他选择了后者。
他一有空就到田间地头,看看庄稼的长势,听听农民们心声,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只有深入了解村子实际情况,只有与农民裹在一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能更好的为村子的前景出谋划策。每次我与史主任通电话,他不是在施工场地,就是在村委值班,这种实干精神催生村子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人们常有“风水”之说,我常想“风”无论哪里都有,关键在于“水”。制约山神堂花果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是缺水。9年,水利局为村里实施过人畜饮水工程,供水管网入户。运行几年后,水源井出水量急剧下降。年,水源井出现干枯现象。同年,老区办在旧水源米处新建二级补充水源。到年开始,二级补充水源也已经枯竭。后来在政府的协调下,到墙头小寨村高位水池二级抽水,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因小寨村水价、电价大幅度上涨,导致村民无法承担昂贵的水费,不得不半途而废。村内现在居住的大多是高龄老人,行动极其不便,可是只能靠人畜力拉水吃、买水吃。到了夏季,有的村民还要饮用雨水。
这个问题不解决,永远是史主任的心结。上次见他的时候,还和我专门讲过。万万没有想到,仅仅过去几十天,就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他为首的村干部们积极申请、周旋,经黄甫镇镇政府、村委会实地查勘,最终决定到尧峁四队新建水源井。凭借尧峁村民多年的取水经验,这里的水质、水量能满足人畜饮用需求。预计投资余万元,就能将黄河之滨的泉水引上来。这可是千秋伟业,只要黄河不枯竭,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到每家每户,甚至能流到田间地头,浇灌花草树木,造福子孙后代。
山神堂史氏的来龙去脉
山神堂史氏家族在明朝洪化二年即年,其祖史威由山西雁北(据说是史家坡)迁入黄甫山神堂村,入籍合河都九甲。当年他在紧靠黄河岸边的史家沟安家落户,但有年洪水泛滥,将房屋、田地全部淹没,不得不迁往墩台山(山神堂),甚至将自己的墓地都选在寨墕。寨墕谐音“在淹”,意即“再也别想淹我们”。
明永乐元年(),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汉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自此,县以下有了里甲的行政区划。里甲制也叫都甲制,县以下设置“里”,里以下设置甲,有了里甲户口就成为一个地方的正式居民,承担田赋,可参加科考。明朝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间相互告知,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有路引。路引就是离乡的证明,也就是“凭照”。
明朝府谷设六里即六都,分别是大堡里(今碛塄、武家庄两乡及石马川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在明代属大堡里都)、太平里(今府谷清水、麻镇、黄甫等地明代属太平里都)、合河里(今府谷墙头村至神木马镇合河村黄河沿岸地区明代属合河里都)、辑和里(今府谷镇、海则庙等地明代属辑和里)、丰衍里、宁镇里,每里十甲。山神堂史氏入合河都九甲的由来也就是这样。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山神堂史氏族人,仗义疏财,正直勇毅大概与其先祖居守雁门关有着深厚的渊源。
史,本义为官吏。史是古代王者身边负责记事的官员,是一个守护天干丫璋并记录规测结果的柱下史官。史字在甲骨文里像手持武器、从事狩猎或作战的领头人。史氏图腾,主体一个中字最为显眼,也揭示了史氏族人的正直和中立,竖着看重心又有一箭穿中,很有力量和气度,也不乏魄力。右下方,表“手持状”,更有稳操胜券之意,给人以信心和信念。史氏图腾,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三部分:“丫”璋、璇玑盘和手。“丫”璋相当于现代的圆规,璇玑盘用来测量天圆地方的仪器,手表示记录测量的结果。
据史料记载,上古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头上长着四只眼睛,模样怪异,举止不同于常人。创立了象形文字。后裔以官职为氏,称史氏。周朝太史官尹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氏始祖。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西周四圣”。他观天文、制订历法。
山神堂村名的来历
据山神堂的先祖口传,年前的明末清初,村里出了一位总兵,他镇守中原,战功卓著,受到明廷的厚待。当时担任总兵这一职务的人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权力是非常大的。但这位总兵居官不忘家乡,遂回本村祭祖。祖坟就在村子里叫寨墕的地方,据考证该墓群属于明清坟墓,遗址清晰可辨。本村的村民听说这么大的官衣锦还乡,没有出门恭迎,相反避而远之,谎称这不是墩台山而是山神堂。
为什么避之不见了?原来是怕这总兵一旦犯了错误,株连九族。村民相见不相识,佯称此地非故乡。总兵只好在墓地周围安营扎寨祭了祖、吃了饭,带着几分伤感和惆怅怅然离开了这片土地。据听说,总兵去世后,他的后代在村里的祖茔中建了他的衣冠冢。曾经常来此地寻根问祖,祭奠先贤。我们可以想见,认祖归宗,叶落归根,这是总兵怀有恋乡情结的重要体现。一个人,不能孝敬父母,何以护卫家庭?一个人如果数典忘祖,何以保家卫国?现在山神堂每每提起总兵,怀有几分历史的遗憾,这种情愫深深嵌入心底。
但至今没有人说出这位总兵的名字。对于传说的真伪,我们固然难辨,但我们也应该对口述历史也要进行考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就是专门研究口述历史的专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口述历史也是可以采信的。那位总兵行伍出身,与祖居雁门关相关,更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
山神堂的特产除了花果还有什么
山神堂村人工蓄力耕作,历来施肥以自产猪、羊、牛畜粪肥为主,传统牲畜拉犁耕翻,木耧播种,人工除草,土壤纯净无抗生素污染,水源纯净,周边无厂矿污染。年,黄甫镇政府和村委联合引进榆林市边塞醇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与史二小、史建兵等七户养羊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共种植黑黍子80亩、酒谷10亩、沁州黄(晋谷21号)60亩、黑谷子10亩。由边塞醇统一免费供种,黑黍子选用木瓜前梁村农家精选品种,酒谷选用横山土种红脑活,谷子选用沁州黄晋谷21号,黑谷选用子州县种黑谷子。
统一每亩配置1公斤广西百泰微生物菌肥,要求每亩至少施农家肥1.5吨,由农户自己把农家肥转化为有机肥。生育期间由我县高级农艺师刘文海从选地开始跟踪、指导、监督管理,实现可追溯管理。全程不施化肥,不噴施化学农药与除草剂。在后期配置驱鸟器,在籽粒灌浆期开启全生育期原生态种植。为广大村民发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同时也发展了山神堂的特色农业,为进一步打造立体经济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老村长史苗犬的智慧故事二则
史苗犬(年——年),是村里有名的和事老,处理过无数村民纠纷。在年到年担任山神堂一村村长期间,清正廉明、机智聪慧,给村民留下良好印象。尤其是在处理棘手问题时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处理陈年旧账
史苗犬上任村长伊始,最让他感到不解的是,村民欠款旧账一直横了几十年,都没有办法处理。他觉得这对于村子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对于其他村民来说也是极大的不公平。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咋办了?一天,他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在会上他说:“各位村民,咱今天来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部分村民欠款问题。首先我提议,对于所有死人的欠账一律免除。为什么呢?因为现行的中国法律对死人的违法、犯罪都没有追究过,因此我觉得这个建议是合情合理的。大家表个态。”与会的村民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他的方案。他接着说:“剩余的欠款的人谁愿意当死人呢?现在申明,申明当死人的人,今天当着众人的面,也全部免除!”这个话音刚落,会场一片鸦雀无声。“既然没有愿意当死人,就一天也不要去当。请欠款人在五天内将欠款全部交到村里,否则就’当死人’一起处理!”这一招,还真灵,不多久,欠账的人如数归还,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测产税的故事
九十年代以前,农民种地要征粮食税,每到秋季庄稼上场之前,乡政府要组织干部对每个村子的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然后根据测产数据征收税款。总税款定好后,如何分摊到各家各户,这才是个难问题,既不能搞一刀切平均分配,又不能挨家逐户进行个户测产。老村长灵机一动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天,他把村民召集起来开会:“今年,我们个户的产量,自己报,报多报少自己决定。最后,我们村委要统一进行评估。”大家一听,这个好,都想往少里报。但转念一想,不能啊,村委不是要统一评估吗?也就不敢报的偏差大了。到具体征收税款的时候,村里统一按照各户上报的数据摊派。每一户都没有任何反对意见,都如数交了。可是,私下却开始嘀咕了,相对报得多的人,觉得吃亏了,少数胆子大报得少的人暗自庆幸。第二年秋天,测产的时候又到了,村里人以为史村长还要使用去年的办法,他笑着对大家说:“不了,不了,草船借箭——仅此一次,用第二次就不灵了!”
任职43年的村长,他的名字叫史水生
说起村干部还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的名字,他叫史水生。从年到现在一直担任山神堂二村村长。记得当年我在这个村子教书的时候,曾经有三个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就是现任村长史永良,一个就是曾任支书史乃犬,还有一个就是史水生,因为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村子的教育,也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在九十年代初期,尊师重教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他们三个率先带了头,给住校老师提供过部分粮食。彼时,史水生做买卖,家庭过得比较殷实,在村里有威望。他家的四个孩子我都教过,他经常盘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嘘寒问暖,关心教师的生活起居。现在四个孩子长大成人成才,是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大儿子还担任同心路中学的副校长,尤其带班,很有几把牙刷子,一个人带两个班班主任都绰绰有余。这也是史水生言传身教、精心培育的结果。
在这43年里,他经历了六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李海飞、史来憨、史生华、史乃犬、史润华、王文清。在每一任上,他都是得力助手,多少年来他一直是支部委员,年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让村民们难以忘怀的是,他治理小流域三处,打坝四处(王井沟、庙峁沟、大塔沟、枣树塔)。每一个工程,都倾注了他无数心血和汗水。他既是“指挥员”,又是“冲锋陷阵的战士”,风里来,雨里去,总是和乡亲们摸爬滚打,同甘共苦,村里的山山峁峁,都见证着他曾经的艰辛付出。
过去的山神堂三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生活条件相当不好。从年“普六”教育开始,村党支部才认识到“要想富先通路”的道理,最初修了土路,后来修了石子路,现在通了坚硬、宽敞的水泥路。从通路、通电到通水,从盖戏楼、盖庙宇到栽植花果树,打造花果山新农村,山神堂的每一步发展、进步,大事小事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史水生。
43年的时间长度,那是个日日夜夜,他在村长的职务上从一而终。这个根源在哪里,就在他的家庭影响。父亲史七旦,曾是解放前的革命军人,在部队上担任过连长。复员回乡后,担任过地方上的军管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由于长期的艰苦的军旅生活,他的父亲积劳成疾,在史水生23岁时,丢下了他们兄妹五人和亲爱的母亲,不幸地离开了人间。也就是父亲去世的那一年他挑起了家庭的重任,也开始了担任二队队长。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遗训:当领导就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处处替群众着想,群众才能信任你、拥护你。这就是他任职43年村长的秘诀。
音乐路上孜孜以求——史建林(史锁儿)
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史建林(史锁儿)在音乐路上一步步走向成功,源于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孜孜以求。他的出生地山神堂就是府谷近代二人台音乐演奏的发祥地之一,尤其是梅的演奏人才到现在已经传承了三代。
第一代就是咸丰年间山神堂史氏十一世祖史二留住(史锦文的祖父),他声名远播,曾和丁怀义(丁喜才的祖父,丁喜才是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等著名的二人台民间艺人,一起“耍丝弦”、“打玩意儿”。除在当地社火、迎婚、送葬等仪式上演出外,还到包头戏园子里长期的表演。由于府谷周边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的演奏风格有明显的差异,当地人听不习惯。曾有一位长者告诉他:“你吹的是浆米罐子里出来的味,改一下就好了!”史二留住随即虚心拜访了这位长者,经过潜心求教和刻苦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包头地区梅的演奏技巧,吹出了当地特色。很快受到当地人的青睐和赞誉,人称“吹塌天”。有一位明星演员非常嫉妒他,故意将他梅上的笛膜用指甲戳破。不料史二留住,用自己的疤脸将膜孔轻轻触了一下,继续若无其事地吹着,而且照样吹得淋漓尽致。
第二代传承人就是一九三零年出生的史四官,他自幼受史二留住的艺术浸润,掌握了大量二人台曲调和曲牌,演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不仅梅吹得好,四胡也拉得好。曾带领村里的史海宽、史水清、史区小和史有全,办起了演奏自娱班,并能熟练地演奏《推碌碡》、《八板》、《西江月》、《碰梆子》和《喜相逢》等牌子曲,还能精彩的演奏《走西口》、《打樱桃》、《打连成》、《打金钱》和《刮大风》等二人台唱腔。只要一有闲余时间,他们就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红火热闹到很晚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各自的家中。史老师就是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他喜欢上了音乐,他更加钟爱上了梅、笛的演奏。在麻镇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苦练笛子的吹奏技艺。当时,他怕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无论严寒酷暑,他到黄甫河边去练习。夏天,由于河岸沙子多、吸热快,气温高,烤得他喉咙干涩,脚下被热砂烧得不时地左右换脚挪动地方,但一吹就是三四个小时。冬天更是难熬,那个年月衣服穿得单薄,冷风刺骨。练习吹奏的时候,气流凝成的水珠和口水顺着笛子管口流出,又冻成三四寸长的冰锥。磕掉冰锥后继续进行,周而复始,一个训练时间段能磕掉七八个,手指有时被冻得失去知觉。就这样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周围旗县著名的笛子演奏专家。
史老师的对梅、笛的痴迷到了不能自已的状态,就是自己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当时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妻子也没有工作,所有的开支都来自他一个人的工资收入。有人照顾他去做买卖,他都婉言谢绝。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辈子追求的东西,就是舍不得!年,在采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榆林分卷〈二人台音乐〉》时,专家们遇到了一个重大难题,就是无法对个别二人台曲调进行精准记谱,史建林应赵宝林先生(又名雨霖,担任星光大道音乐导演)邀请进入编写组,凭借他深厚的功底和音乐天赋,他终于经得起挑战,顺利完成了任务。事后,赵宝林先生送给他的美誉是“府谷的贝多芬”,还要带他去北京发展,但他离不开府谷本土,他说府谷更需要他。
史建林老师现在是山神堂史氏吹梅的第三代传承人。很多的吹梅者都模仿他的演奏技巧,但只能只能模仿他的形,而模仿不了他的神,只能模仿,却更不能超越。在音乐上的成就还被陕师大的音乐教授秦俭称为“吹梅大师”,他自己也曾说,在吹笛(梅)的专业上到现在还没有老师。我想“没有老师”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他在音乐道路上全凭他自己刻苦自学;二是他的专业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能与他比肩的人很少。现在到了花甲之年的史老师仍然不改初衷,还义务为几个民间演艺团体担任主奏,从不追求任何回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奉献地方音乐的华美乐章。
史建林简介和艺术成就:
史建林(史锁儿),艺名山汉,男,生于年7月8日,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府谷县工人俱乐部职工、榆林市音协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员、国家三级演奏员,黄甫镇山神堂村人。年高中毕业后,先在学校教书,后调到府谷县机械厂搞文艺宣传。年被内蒙古马扎歌剧团聘为伴奏员,主攻笛子演奏。
年回到本县文化馆创办的二人台歌剧团,担任作曲、主奏,专业吹梅,随后又调到县剧团、工会俱乐部工作。年参加榆林地区民间文艺汇演获演奏奖。年,参与《府谷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的记谱、整理,部分作品被《中央民族器乐集成》采用。同年,府谷广播站以《梅笛声声动人心》为题,对她进行专题采访,并播放了她演奏的部分二人台牌子曲。年调到府谷县晋剧团从事梅、笛子、唢呐演奏,二人台音乐设计。
年,在榆林地区小戏调演中荣获作曲二等奖。年,在陕西省青年现代小戏调演中,由他谱曲的《秋月曲》获音乐设计三等奖。同年,在榆林地区小戏调演中获作曲二等奖。年赴榆林在节目《塞北之春》编创组负责二人台、晋剧音乐创作工作。同年,在参加地区春节文艺晚会时,他的作品《夕阳情》的音乐设计获得全省电视展播金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年12月参加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榆林分卷〈二人台音乐〉》的采录工作并担任主奏和记谱工作,博得好评,并获得奖励。
年8月,在晋、陕、蒙三省五旗县民歌、民乐、二人台联谊赛中获民乐合奏优秀奖、民乐独奏二等奖。年9月25日,赴省参加地税局文艺调演,在二人台小戏《认门女婿》担任主奏,荣获三等奖。年9月28日,代表榆林地区计生委赴省参加文艺调演,在二人台表演唱《夫妻逗趣》担任主奏并获奖。0年9月10日,参加府谷县教师节文艺调演,二人台小戏《救命恩人》赢得专家好评。0年,他的先进事迹被史志办编入《府谷人物志》。
在年6月9日,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音年6月9日,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二人台研讨会,进行了二台音乐表演,获得了荣誉证书。年6月10日,在陕西省首届民族管乐大赛中,他表演的老年组器乐合奏二人台曲牌《八板》荣获一等奖。年1月23日,陕西榆阳陕北民歌博物馆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录制了用梅演奏的《走西口》等曲目,并获得荣誉证书。年,参加了神木市二人台艺术大赛,表演的《走西口》又荣获了一等奖。
曾经是蒙古人游牧的地方(本节由史锁儿先生供稿)
在西嘴子,由于下雨形成了一个涮水沟,发现一具女人的尸骨和一颗牛头骷颅的合葬墓,这是蒙古人的习俗。在庙梁南端史董犬旧居脑畔上发现4处蒙古包遗址。在每个蒙古包中央都有一个大坑,里面没有炭只有草木灰烬。被烧焦、烧红的炉坑,模样依稀可辩。可惜,在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饲养牲口垫圈时挖掉三处。现仅残存一处蒙古包的部分遗迹,在此处发现形如斧、镢的石器,还发铜制的三棱箭头。在后梁、谷地梁、海嘴梁和沙墕分别有形如碉堡的小土墩,据说这是蒙汉的交界。
由此可见,至迟在明朝,这里就是蒙古人游牧的地方,也是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场所。明成化年间,东起墙头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县)修筑起长城边墙后,蒙古人撤离,村里才有汉人居住。史姓始祖迁来时,这里杂草丛生,原始森林繁茂。打虎沟就是原始森林的一部分,曾有老虎出没。修建皇甫堡的木料就是从这里砍伐的。垦荒屯田是当时维持生计的唯一途径。
修建戏台:借回了一个元宝,却------(本节由史锁儿先生供稿)
山神堂村属于18社之一,每年的6月25日要给龙王爷唱戏三天,当时西王寨王虎儿领有戏班,每年18社轮流演出,山神堂排在6月25日,接戏箱要去紫秦寨沟。唱完以后,大宽坪村来接戏箱接着唱,唱戏时要搭台,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年,村里人协商,家家户户出钱出力,共同修建戏台。随即动员村民去皇甫驮砖建设,当时驮砖年龄最小的是史埃犬(年出生),年仅13岁,因为家里面大人懒惰,所以孩子也得出动。但总是抬不起驴驮子,他的爹爹和众人主动帮忙干活儿。
修戏台用的石条全部来自石城梁。石条又大又重,全靠史大留住(史丑全的老爷爷),背到沙峁畔,用二饼子牛车再拉到工地。修戏台的木工师傅是黄甫的薛山老虎和本村的三木匠(二把刀)史天来。修建的途中,资金短缺,无法继续施工。村民史满林(即史锦德,年生,当时只有36岁),与村民协商,前往贾家湾的他的外甥贾和家里借钱,借回了一个元宝,约定年底归还。
年底村民筹好了粮食,准备归还,但村民们吃饭问题却成了最大的挑战。村民委托史锦德去贾家湾与贾和商量能否暂时不还,推迟一下期限。他外甥慷慨答复:“你们盖戏台,是个好事。我不要了,我资助你们。”史锦德高兴而归后,粮食也退给了大家。
在上梁期间,因没有起重设备,上大梁成为木工的难题。史二瞌睡率村里年轻力壮的后生们利用木工师傅中午吃饭的时间,一中午就把梁上得端端正正了。那些木匠师傅看了以后大为震惊和羞愧,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去过山神堂。
当时,由于资金不足,前后文武场两边外露,没有砌砖墙。后来又补砌了,所以两边有两道不接茬的砖缝。直到年,由村民史飞良(14世)倡导,利用社会、村民集资和单位赞助方式投资70万元,重新翻新、扩建了戏台。在龙王庙的东西两侧,新建厢房四间,平整、铺设了院落,修起了围墙。施工单位为清水苏林飞建筑公司,彩绘师傅郭五十一,工程管理监督史媚良。舞台题字“仙山楼台”是由史锁儿书写。是年农历6月25日,唱戏三天,如期举行了戏台落成庆典仪式。
修建龙王庙:隆重的祈雨场面(本节由史锁儿先生供稿)
笔者在考察山神堂龙王庙修建年代时发现,庙中有一个罄锅,保存完好,上铸“通光二十一年九月”字样,也就是一八四一年。庙中壁画栩栩如生,庙里的左右两侧分别绘有“出龙宫,入海藏”的宏大画面;在其上端及庙顶起脊三角地带绘有层次分明的山水花木人物的黑白水墨画;在正墙上,还绘有两面娇美的龙凤扇和庄严肃穆的龙王父母的画像。是传统美学文化的重要载体,给人的视觉带来极大的震撼,再现了农耕和游牧的特殊场景。正中法台供奉着四尊龙王塑像,分别是东方的青龙爷、南方的红龙爷、西方的白龙爷、北方的黑龙爷。(注:方位是龙王管辖的区域)遗憾的是,这些精美绝伦的绘塑全部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只能留给人以无限遐想。
在龙王的左边供奉的是山神爷。据说狼是山神爷的狗子,人们害怕它伤人、伤畜,就来供奉山神爷。二月初二围灰舍的民间习俗就是由此衍生而来。年以前,村里一直有大量狼群出没,经常传有伤人(小孩子)的消息,伤牲口更是不计其数,解放后逐渐减少,最后随着森林的破坏而绝迹。在龙王庙,右边供奉的是牛王爷和马王爷。庙里过去还有锣、钹、铙、号、铁炮鼓等法器,现仅存有镲和鼓,其余均被毁坏殆尽。
每年的农历5月25日还要开庙门清扫庙院,清洗庙堂,上香、敬表、求神、祈雨。据说过了5月25日,龙王有了三分私雨,可以灵活施雨。祈雨时场面相当隆重,四人抬着轿子,还有扛旗的、撒水牌的、吹号的,各司其职,排成长龙。仪式中,先是寻香,第一天从山神堂出发,路经沙墕,到字坪玉帝庙,到宽坪庙,每到一处烧香、敬表、磕头,最后回到村中。
第二天再出发,途经蔺家墕庙、中常山庙、闫家塔庙,后回到村里。第三天出发途经小字、紫秦寨沟、红墕墩后返回。取水要去孙庄沟,取回后要拜水,拜水时,主持人念念有词:
请东方,东方请,东方请起青龙神。青龙青马青旗号,青盔青甲青雕翎。龙王到来有圣水,请上圣水来空中。来到空中乱铺云。云彩铺得千千层,万万层,下一场铺盖大雨救万民。南无阿弥陀佛!
(击锣一声,击鼓二声)
(注:南、西、北念词相同,只是方位、颜色不同而已)
此庙初建时是土墙土庙,后于年重建为砖木起脊结构。因砖奇缺,内墙仍是土坯构建。参与修庙的主要是史姓,还有陈姓,还有居住于沙墕的郑姓。当时陈姓住在庙畔的南面,遗址窑洞,现在还有。庙畔曾有一土庙,供奉青龙爷。陈姓迁移的时候将青龙爷和一盘碾子赠送于史姓。这盘碾子后安置于史文田旧居东侧。庙上曾有一座大钟,钟上铸有史某某郑某某陈某某字样,即此钟是由上述三人出资铸成。文革中也被毁坏。
先祖东台山上积德行善名威垂青史在文革以前,本村村民上庙举行求神祈雨仪式,12世村民史增换老人手拄拐杖上庙参与观看。坐在庙沿台侧旁告诉人们:这庙盖起不多年,原先是土庙。盖这个庙的时候,大人们到黄甫驮砖,为了在打虎沟耍水,他们这些娃娃们相跟着也去黄甫。根据这个事实,我们做了这样的推断:史增换生于年,时年8岁,那么龙王庙重建年代应该是年,距今已有年名的历史。
子孙山神庙里仰宗追远励志荣家sheng今年的山神堂古会,又多了两项新的仪式:一是启动史氏族谱编撰工作,二是举行首届闺女大聚会。其实这两个活动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凝聚人心、热爱家乡,弘扬史氏家族文化的体现。山神堂没有杂姓,纯粹的史氏一姓。家族观念强,就更团结,更有向心力,对村子的发展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神堂,一个具有悠远人文历史的地方,一个四季优美、瓜果飘香的村庄,在今天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大环境下,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会走向繁荣和富强,成为新时代农村振兴的成功典范!
特别鸣谢:
为本文提供文稿或有关资料张玉丰老前辈、史建林(史锁儿)老师、史跃飞老师和史永良主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