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234.html

冬格措那湖。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涛西昂扎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一名生态管护员,近日他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境内的尕日尕呐山巡山时,拍摄到了一个种群数量达二三百头的野牦牛群正在悠闲吃草的画面,场面极为震撼、又特别罕见,这也直观反映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生态环境变好了,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也在向好发展。几年来,我省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一项一项探索创新,一点一点推进改革。

今天,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地区已有效破解了曾经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制约,当“九龙治水”实现“一龙治水”,执法监管碎片化得到解决,极地江源正前行在设立国家公园的关键阶段,即将成为绚丽绽放于世界屋脊上的生态文明之花。

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望来时路,更要砥砺前行。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在我省启动,三江源腹地12.31万平方公里国土被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于青海而言是荣耀更是鞭策,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阶的全新探索,要在从无到有的实践路径中为全国创造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青海将如何迎接时代赋予的这次“大考”,在生态重要、条件恶劣、区位特殊的三江源腹地蹚出一条符合省情实际、极具江源特色的“治水”路子,践行“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使命和责任?

着力破解“九龙治水”制约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三江源的草木生灵。

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年底,我省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年初,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体格局为“一园三区”,涉及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户牧户人。

体制试点以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有力有序推动体制试点各项任务。时至今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破解“九龙治水”制约成为极地江源的新实践。

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积极创新管理体制,从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个编制,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派出治多、曲麻莱、可可西里管理处。同时,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等问题。

对园区所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和执法职责,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资源环境执法局,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设立生态保护站,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

同时,组建成立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全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国家所有,确定的自然资源图斑通过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成果验收。

执法监管“碎片化”有效解决

解决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又一重要内容之一。体制试点过程中,我省不断强化自然资源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在设立资源环境综合执法机构基础上,深入开展纵横双向联合的自然资源综合执法活动,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三级”执法体系、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级”执法体系为支撑,不断强化纵向垂直合作综合执法。

我省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整体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各园区管委会设立资源环境执法局,实现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统一执法,自上而下形成了权责明确、严格执法、监管有效的三级联动执法机制。

为发挥自然保护区联盟合作机制效益,切实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工作,我省与新疆阿尔金山保护区管理局、西藏羌塘保护区那曲和阿里两个管理分局、珠穆朗玛峰保护区管理局共同签订了《青新藏五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备忘录》,制定了《青新藏五大自然保护区协作联盟章程》,建立跨省区长效管控和执法机制。

在此过程中,我省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高效联动,先后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等,在玉树市人民法院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成为三江源地区设立的第一个生态法庭。

以监测推动监管,充分运用数字手段切实保护好国家公园内的生态家珍,我省不断强化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建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重点生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并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实现周边近平方公里“可见光热成像”24小时全方位视频远程监控和数据的稳定传输。

国家公园“四梁八柱”基本搭建

年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为其他国家公园规划编制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面世以来,我省在积极推进实施“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生态保护规划、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规划、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规划、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管理规划5个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体系。日前,5个专项规划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意,已由我省正式印发。

在此基础上,我省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个由地方立法的国家公园法规,即《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明确了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职能职责、行政执法,为国家层面开展国家公园立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此外,我省还制定印发了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等13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并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发布了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标准体系导则、形象标志、标准术语以及生态管护规范、生态圈栏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有效支撑了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标准需要。

同时,我省还积极开展三江源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报告》,首次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名录。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我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又一次创新和收获。着力提升治理水平,今天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已基本搭建起“四梁八柱”体系。

正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使曾经的“九龙治水”藩篱被有效破解,极地江源已经开启“一龙治水”的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肩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三江源,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三江源,相信在代际相传的努力实践中,三江清流将源源不断滋润华夏大地,极地江源也将成为美丽中国最亮丽的画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