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其中《锅庄》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自娱舞蹈,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年锅庄舞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市、自治州都积极地组织了锅庄舞非遗的申报工作。

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于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青海省称多县的称多白龙卓舞,青海省囊谦县的囊谦卓干玛,于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点击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