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一条条河流蜿蜒流淌,形成无数银链般的细流,如同大树的枝干,在广袤的草地和雪山脚下开枝散叶。牛羊悠闲地在草地上吃着草,藏野驴、岩羊等野生动物时不时出现在视野中。

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作为长江北源重要支流,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成为长江源头的干流河段。

这里是长江的源头,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长江,从这里奔流,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着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英雄之乡的传承

治多,是英雄之乡。

26年前,曾担任青海省治多县委副书记、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在与藏羚羊盗猎者的搏斗中英勇牺牲。

聂恰河在治多县治渠乡汇入长江(无人机航拍)王飞摄

治多人永远记得,索南达杰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而牺牲的,他是治多人的英雄和骄傲。

9月29日,采访团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

管理处综合处主任才仁战德介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了新的执法体制,加大了自然生态保护的执法力度。在他看来,这是对索南达杰英雄精神的最好传承。

治多管理处是一个正处级县级机构,整合森林公安局、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自然资源执法机构,在园区下设资源环境执法局,实现园区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和国土空间管制统一执法。执法局又下设执法大队、森林公安局和直属森林公安派出所,增加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联动职责。

“过去是各管一摊,经过试点改革整合形成合力,由管委会统一管理,执法力量得到加强。”治多管理处执法大队队长安多尼玛说,“这两年违法案件数量明显下降,老百姓守法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增强了,一半以上的退化草场有明显改善。”

治多管理处森林公安局局长格才仁介绍,这些年违法盗猎野生动物的案件基本没有,三江源特有的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治多县共有户牧民家庭被划入国家公园,每户家庭有一人担任生态管护员,实现了园区巡护全覆盖。才仁战德说,生态管护员不仅观测自然生态变化、拾捡垃圾、森林草原防火巡护,还成为违法案件、野生动物救助的“情报员”,是园区执法的重要力量。(记者迟诚)

长江源头的生态小学

在长江源头有一所生态小学,这里的孩子身上都挂着藏族纹样的小布袋,袋子里装着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懵懂认知。这所小学就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莱巴干乡寄宿学校。

我们为曲麻莱县曲麻莱巴干乡寄宿学校师生拍一张合影宋平摄

走进校园,记者看到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熟练地捡起一块碎纸放进身边的红色布袋里。面对记者的疑惑,女孩说:“这个布袋用了两年了,是用来放垃圾的。放牛时,我也经常捡起草地上的垃圾,不然牦牛吃下垃圾会生病。”

13岁的五年级学生冬州拉莫是学校的环保之星,空闲时间她经常带领其他人捡垃圾,她说:“长江源是我的家,我们要好好爱护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原来,曲麻莱巴干乡寄宿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布袋,虽然花纹不同,但都是为了保护环境。久美老师介绍说,全校共有名学生,他们的父母都靠放牧为生,他们生在这片草原、长在这片草原、深爱这片草原。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家住三江源的牧民以及学校、政府参与到前所未有的环保行动中,曲麻莱巴干乡寄宿学校与北京富群研究院工作人员一起编修《家住三江源》,还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阵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渗透与教育。另外,学校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小卫士”的社会融合活动,带学生去社区捡垃圾,美化社区环境;让学生自觉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设立垃圾兑换超市,让学生用自己捡来的可回收垃圾来交换学习生活用品,让学生在环保中体验收获。学校是青海省绿色学校,还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称号。

记者注意到,冬州拉莫校服的胸前印有一个特殊的标记。拉莫介绍说,这是学校的校徽,外围的蓝色代表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同时也展示出我们爱护生态的理念,中间的一片绿叶,代表孕育生命的大自然,引导我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同时也象征着我们是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

海拔米高原上的朗朗读书声格外动听。在这里,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理念正在三江源的新生代身上传承和延续。(记者刘露霏)

长江源风光王爽宇摄

“我住长江头”

9月29日,中国绿色时报走进国家公园采访团一行来到青海省治多县治渠乡牧民努布扎西家中。

扎西一家住在长江上游沿岸,距离曲麻莱县城和治多县城不远,宽阔的柏油马路在他家门前经过,交通十分便捷,这也让扎西一家告别了传统的牧民生活。

“我住在这里,现在过上了好生活,我喝长江水长大,我爱长江,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治多县是一个深受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影响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都很强,扎西也不例外。平时,他主动担负起他家周围很大面积的管护工作。有时他会骑上自家的马出去巡护,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管护员”。“保护好长江源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住在这里的牧民的义务。”扎西说。

48岁的扎西一家六口生活在这里,3个女儿已经成家,最小的女儿如今在辽宁省上高中。谈起小女儿,扎西的脸上满是笑容,开心地用手机给我们展示小女儿刚发来的课程表。扎西笑着说:“我看不懂,但我很高兴。”

记者很疑惑,为什么孩子会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扎西给出了答案。原来,当地教育局每年都会推荐一批品学兼优的孩子到辽宁省的定点学校学习,让他们走出高原,接受更好的教育。小女儿在外学习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大概需2万元,当地教育局补助1万多元,扎西家里只需支付多元,好政策大大缓解了扎西的压力。

虽然与传统牧民一样,扎西家也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但不同的是,如今乡里成立了合作社,扎西只需把家里的牦牛、羊放到合作社入股,合作社就有人统一管理,扎西一家只需等待年底分红即可,再加上一些虫草的收入,一年加起来大概七八万元,这些收入让扎西一家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扎西家里很早以前就拉上了电线,电视机、洗衣机、音响、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去年,政府帮助修建的自来水也通到了家里,扎西的妻子再也不用到河边打水做饭了。

“我现在生活很好,我很知足。”扎西坐在椅子上,一边笑着一边重复了好几次这简单的幸福。(记者果叮咚王爽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原标题:《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丨不尽长江滚滚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