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潘玲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人民至上。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过去的一年,青海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腾出资金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下达财政资金.9亿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幸福青海的民生温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出席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纷纷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在自己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做出新的努力。正如省人大代表、西宁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宏所言:“不断走在打造高品质生活的道路上,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构筑起全方位保障线,让更多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不断提升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书写一份无愧于各族人民的‘幸福答卷’,让青海人民的日子过得更有劲头、更有奔头、更有盼头!”
加强技能培训。曹有德摄
更加注重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健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帮助百姓更好就业
进入冬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暖冬惠民在行动,送岗位送技能”活动,变农闲为“冬忙”,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有效推动区域内灵活就业,全县迅速掀起冬季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热潮。
互助县就业服务局在五峰镇石湾村举办的“拉面+创业”技能提升培训班上,学员们除了学习拉面技能,还学习包括烹饪技艺、餐饮基本知识、刀工刀法、烹饪食材、原料选配、菜品实操等,老师手把手教学员们现场实操。参加培训的村民赵彩玲高兴地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感谢政府为我们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了基础。”
“参加家政服务培训后,我现在每个月能挣到元,年节时更多。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让我的生活来了个大变样,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乐邦家政保洁员解成芳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发展之要。过去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万人,这关系着30万个甚至更多家庭的幸福生活。一直以来,青海省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形成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勇于就业创业的新机制,全力稳就业保就业,全省就业实现“质量、数量”双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增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补贴性培训10万人次。持续打造拉面、青绣、枸杞采摘等特色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
这引起了省人大代表、互助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的注意,他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既是稳经济,也是稳民生。这两年,我们互助县全力打造‘互助家政’名片,加快建设劳务经济发展示范区,引领带动老百姓稳就业促增收,聚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接下来,我们将分类培育打造劳务品牌,建立健全县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准确掌握全县劳动力数量、行业分布、技能特点等基本情况,深挖细分行业用工需求,为不同从业人员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对接。依托特色产业,立足重点行业,分类培育劳务品牌,增强产业吸纳带动就业能力,逐步形成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格局。”
服装车间带动就业。江苏援青供图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百年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事关民族复兴,事关国家未来。
谢静是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父亲腿伤后一直不能工作,全靠母亲维持全家开销,这笔奖学金对于她能顺利完成学业起了不小的作用。
过去五年,青海省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实现了乡镇幼儿园全覆盖、5万人以上的县普通高中全覆盖、30万人以上的县特教学校全覆盖,职业教育培育出10万技能人才,高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超10万人,全省在校生达到万人,五年新增13万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双减’成效……”
对此,省政协委员、平安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德民表示:“我建议进一步加强‘双减’工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坚持‘减负’和‘提质’并举不动摇,通过科学‘提质’更好落实‘减负’,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推进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积极构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通过‘县来县往’培养全科老师,引导专业教师‘归队’,组织有专业基础或兴趣爱好的非专业教师培训等方式,着力解决音、体、美教师缺额问题,通过聘请退休教师、专家学者,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强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充实和保证课后服务师资力量;夯实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研水平,着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降低学生及家长对校外培训需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等,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开设课后服务,增加课后服务校外资源供给,建立红色教育、绿色生态教育、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等实践基地,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需求。”
让百姓更有“医”靠
52岁的陈生祥是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国寺营村名村民的“家庭医生”。他说,过去老百姓有点头疼脑热,医院跑,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一天下来也就十来个患者。如今,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基层看病。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让群众看病再多一些便利、再少一些负担。”
对此,省人大代表、达日县委副书记、县长索南嘉曲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下沉基层长效机制,持续强化公立医疗资源在推进医防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方面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投入,重点在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和培养、现有医疗资源高效整合方面开弓发力,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成果转化,在内外双引、重点突破的思路中逐步构建人才领军、功能完善、学科完备的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间的差距,让更多医疗资源延伸向基层,更好满足全民对医疗健康的新期待、新希望。”
省政协委员、玉树藏族医院党支部书记贾瑛表示:“如今,我们基层的应急卫生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我希望乡镇卫生院能加大医疗救治力度,增加住院床位,还有就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最终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的蓝图已经绘就。年,青海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75%以上的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努力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增福祉。
惠民生暖民心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潘玲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近年来,青海省在民生领域着力出实招、补短板、兜底线,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过去五年,青海全体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连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工伤保险长期待遇和城乡低保标准;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累计实施棚户区住房、城镇老旧小区、农牧区危旧房改造和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48万多套……翻开记录发展的“书页”,一组组具体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一不折射出民生之光的温暖。如今的青海,各族群众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满怀信心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奋勇前进。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家政服务培训拓宽了越来越多农村妇女的就业路,让她们实现增收致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牧民生活更有质量;在基层各区县,高素质农牧民培训,提升了他们的技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创造幸福生活;在广袤的青海大地,各个学龄段的学生都能顺利上学,在学校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点点滴滴的实事,就像一股股清泉,润泽着广大百姓的心田,提升着他们的生活品质。
互助县就业局开展“送岗位送技能”服务。曹有德摄
为了更好地办好百姓的事儿,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更加便民、更加惠民的施政方式。西宁市城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已经连续两年开展“直播带岗”活动,搭建企业与人才供需对接的新桥梁。活动模式也从直播间带岗转变为进厂区、进企业带岗,并将“云端求职”和“现场招聘”融合,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的就业服务。海东市互助县就业服务局把工作搬到田间地头,深入到企业工地、马铃薯和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收集对接县内灵活用工需求量,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