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2月9日电(记者李琳海、夏晓)康巴姑娘张静的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足球场度过。
一个女孩子,总是不着家去踢球,她的母亲经常埋怨她。但在追梦足球的路上,她并不孤单。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和她一样喜欢踢球的姑娘还有很多。年,她们组建了一支雪域高原上的女足队伍,球队的名字帅气又洒脱——玉树藏木兰。
26岁的张静从小在玉树长大。玉树是中国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从小,她喝着澜沧江源头的水长大。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喜欢足球,小时候看着哥哥踢球时,我也会抢过来踢,足球是我和哥哥交流的语言。”张静说。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减少她对足球的爱,现在她在离家公里外的玉树称多县工作,每周五从单位回家,周日再返回称多。她的周末时间,几乎被足球填满。她俏皮又有点自责地说:“不踢球吧,脚痒;去踢球吧,又愧对家人。”
这个周末,张静和姐妹们相约来到玉树扎西科赛马场的一块足球场上,这里海拔接近米,姑娘们穿着球衣,在高原的寒风里驰骋,浑身散发着朝气与力量。
玉树地震后,当地很多学校的球场都是各地援建的。张静和队友们踢球的扎西科赛马场,玉树州每年会在这举行隆重的康巴藏区赛马节。
“足球有种魔力。”张静说,她清楚记得当年震后的玉树一片废墟,很难找到合适踢球的地方,但在帐篷前,在路边,总能看到一些热爱足球的孩子踢球,讨论着足球技战术,用足球将悲伤化为力量。
更求元丁对足球的爱,也需要传承。
31岁的更求元丁是玉树康巴野牦牛足球队队员,目前司职左后卫。这支成立于年的足球队里有公务员、学生、出租车司机。球队在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数十次荣获冠军,成为一支响当当的“雪域高原足球梦之队”。
和许多生活在藏区的孩子一样,更求元丁的童年几乎与雪山草原为伴,“那时踢足球也是一件很原生态的事,我们的球门都是用木杆子做的。”更求元丁说。
更求元丁踢球时,感觉石头、尘土和足球在一起飘,早晨在家吃一点糌粑,喝点酥油茶后,能在野地里整整踢一天。
如今,玉树有了专业足球场,长大了的足球少年们踢得也更加起劲。每到周末,玉树球场会出现多个队伍排队轮流使用球场的局面。“我们的足球氛围非常棒。”玉树康巴野牦牛足球队教练王俊说。
球场上的更求元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赛场外,他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生踢球。他说:“我的使命就是让更多来自牧区的孩子学会踢球,爱上足球。”
更求元丁是玉树市巴塘乡寄宿制小学的体育教师,该校共有学生0多名,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除了本地生源,很多孩子来自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
学校只有两名体育老师,更求元丁要负责整个学校的足球教学工作。“每次给孩子们上课时,其实我也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但他们比我幸运多了,起码从小就能接受较为正规的足球训练。”
足球,陪伴着藏区孩子。
18岁的索南文江来自玉树州玉树市,也是一个足球迷,当年在家乡的玉树州民族中学读完初中后,到辽宁翔宇中学读高中。
当时,像他一样读“青海玉树内地民族班”的学生分布在全国8个省(市),学生共有人。今年9月,索南文江考到了焦作大学。
小时候,索南文江和伙伴们把篮球当足球踢。时间长了篮球踢变形了,小伙伴们把废纸用胶带包成一个大纸团,继续踢。高中时,课业繁重,他们还会去踢球,“那时候踢球是一种对压力的释放,想家时,在球场出出汗感觉会好一些”。
“几年过去,再离开雪域高原,离开爸爸妈妈时,已经没有当初那份沉重与不舍,求学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大山外平原的辽阔,但在我的生活里,足球却从未走远。”索南文江说。
图片:玉树州电视台索南文德提供
编辑:王浩宇
签发:李丽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