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彩乡寄宿小学学生在课后玩藏族民间游戏“耍羊骨拐”。本报记者单艺伟摄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彩乡风光。本报记者单艺伟摄

在海拔米左右的高原,什么最珍贵?是氧气。

在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董林眼中,教育就是青海涉藏州县孩子们的氧气,也是青海脱贫攻坚的希望。

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拥有美丽壮阔的草原,是令人称羡的资源大省。但这广袤高原也是阻隔经济发展的深沟,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全省万人口有53.9万是贫困人口。

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从年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脱贫攻坚战就此打响。“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逐渐解开了加在玉树、海南、果洛等藏族自治州头上的脱贫“紧箍咒”。

截至年底,青海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69%、96.87%、90.31%,较年分别提高了9.95、3.85、10.31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今年4月,全省42个贫困县(行委)各项教育发展指标达到脱贫要求,实现脱贫摘帽。

留得住——用失辍学学生“清零”谋公平

“如果校长没来找我,我差点就辍学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藏族小女娃宽太吉虽身处热闹的校园,但还是有点后怕。

宽太吉是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续惠阳光希望小学的学生,家中以放牧为主,衣食无忧,但家长却动了不让孩子上学的念头。得知消息后,校长项欠多杰坐不住了。

家访吃了四五次“闭门羹”后,项欠多杰像侦探一样,四处打探自己学生的踪迹。听到宽太吉在其亲戚家后,他带着班主任登门看望。“孩子当时一下子扑进了班主任的怀中,流着泪不愿放开。”项欠多杰在宽太吉眼中看到了对上学的渴望。

为何孩子愿意上学,家长却不同意?项欠多杰了解到,因家离县城太远,送孩子上学存在困难、平时与孩子见面难,是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主要原因。项欠多杰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入手,给家长解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育改变命运的真实事例,让家长认识到送孩子上学才是硬道理。经过多番劝说,家长终于答应让孩子回到校园。

在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是疾走攀高后的咳喘与窒息。而涉藏州县孩子们的上学路,往往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高反”问题。

受地理环境、办学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省一些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和农牧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学辍学现象。控辍保学是教育脱贫攻坚的第一道难关。

“娃儿上学了,家里的牛谁放?”“孩子太多了,负担不起。”“离家太远了,见不到不放心。”青海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捷说,这些是做控辍保学工作时经常碰到的问题。摸底数、找症结、挖根源,列出问题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互联网+”管理……3万多名干部逐人逐户做工作,磨破嘴、跑断腿,上门讲政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兜住的底线。”董林说,当前控辍保学工作实行“政府线”“教育线”双线责任制,除了学校校长外,很多镇长、县长坚守一线,涌现出不少“教育镇长”“教育县长”。

这是一场有温度的控辍保学战。青海省教育厅学生事务中心主任王晓冬介绍,为让失辍学孩子“留得住”,各地各部门加大经费投入,腾出校舍宿舍,为每一名劝返复学学生配齐教材桌椅,深入做好入学安置、心理辅导、真情关爱、教学管理等工作。省财政为劝返学生下达各类补助经费7亿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以及贫困家庭子女15年教育资助等政策。

截至目前,青海全省共劝返失辍学学生名,占应劝返学生的98.31%。

学得好——以教育质量“增厚”求发展

“这是什么?”“国旗!”“有几颗星星?”“五颗!”“有几种颜色?”“红色和黄色!”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八幼儿园大班教室内童声雀跃。室外,近乎全新的游戏活动操场、跑道、沙池区一应俱全。

玉树州第八幼儿园位于玉树市易地搬迁小区院内,今年7月刚刚开园,总投入达多万元,是玉树市年易地搬迁脱贫建设项目中新建的幼儿园。

“入园幼儿全是易地搬迁小区内建档立卡户子女。”园长索南永占介绍,为让这批孩子在学前阶段就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市教育局连续三年向社会招聘幼师。“学校未竣工前,招录的所有教师在其他幼儿园跟岗培训,为的是打好师资基础。”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先后实施了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攻坚计划、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及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计划,面向“三区三州”地区累计投资达到69.24亿元,占全省落实资金总量的42.24%。其中,面向玉树州落实资金19.64亿元,海南州落实资金12.31亿元,有力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底子厚实了,发展的底气就有了。如今,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可以开心地在新建的风雨操场内骑独轮车,玉树州治多县多彩乡寄宿小学的孩子们也能自信地在音体美专用教学楼起舞。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涉藏州县乡村教师队伍待遇的提升。年起,青海省全面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全省乡村教师人均增资元。对与农牧区基层学校签订8年以上服务协议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次性补助大学期间学费,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涉藏州县任教。今年年初,为解决教师编制问题,青海省创新编制管理,在海南、玉树、黄南等州市实行“柔性”用编试点,将预退休编制提前纳入人员补充用编计划,提高用编效益。

有了稳定、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才能稳步提升。玉树州治多县教育局副局长周伟帮真切感受到了变化:“升学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农牧民孩子考上了大学。”

用得上——借职业教育“移山”促就业

以职业教育为抓手,青海涉藏州县的脱贫之路近年来跑出了“加速度”,实现了从职业教育到社会就业的无缝衔接。

以海南州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随着近年来省内对文化产业和服务业人才需求增加,学校结合当地特色增设了汽修、唐卡、藏绣、烹饪等热门专业。

“烹饪专业的人才输出最多。”海南州共和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大庆明显感觉到,很多在西宁市从事餐饮工作的人员,都是从海南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在校学生,成年农牧民群体也在培训之列。“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会说普通话,除了放牧没有一技之长。”青海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处处长张承胜介绍,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政策背景下,单靠放牧难以支撑一个牧民家庭生活,输血式补助并非长远之计,必须一点点攻克语言和技能两道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农牧民移走挡在他们面前的语言障碍“大山”,近3年,青海省以《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年)》为指导,多渠道落实推普专项资金近万元,在全省39个贫困县(市、区)开展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覆盖建档立卡青壮年劳动力,增强其就业能力。

技能“移山”行动也在各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推进——借助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实施“雨露计划”,面向18—45周岁成年农牧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陶艺、雕刻、司炉、民族舞蹈、酒店服务等技能。

“做农牧民技能培训的专家很多是从社会各行各业邀请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一些优秀的农牧民学员直接就在专家的工厂或企业就业了。”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培训部主任原丁说。

藏族农牧民青年昂旺才旦就是从培训班到工作室直接就业的学员之一,现在玉树州松杰藏族工艺品加工工作室当学徒。“原来放牧的收入很不稳定,现在每个月有元保底工资。”昂旺才旦说,“有了稳定收入,家里负担减轻了,未来会越来越好!”

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如星火燎原。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刘建新回顾,3年来,从学校培训部已经走出了上万名农牧民学员。更多像昂旺才旦一样的农牧民正在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走上脱贫的康庄大道。

来源:中国教育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