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
任重而道远
扶贫的路漫长而艰辛
可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顶着压力
一直在前行
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
用实际行动感动村民
他们心中始终装着群众
为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保驾护航
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那顺
(第一书记那顺)
年9月,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向全市95个新农村示范村和57个软弱涣散村选派了首批名驻村“第一书记”,那顺被派驻到清水河县宏河镇范四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担起了12个自然村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担子。
几年中,那顺为村民解决了很多问题、办了许多实事。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村民,那顺整理了4本民情日记,想知道这几年他为村民做了什么,4本日记里就可以找到答案。这几年,那顺用他的“七十二变”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05:00变身“摄影师”
村里一位84岁的老人一辈子没照过相,希望那顺给自己拍一张正面的遗像,这让那顺很心酸。自那以后,那顺相继为生活在镇幸福互助院里的60多位老人拍摄了16寸照片并装裱成框。
变身“乡村医生”
那顺为特困户田占山家购买了电视机和血压计,为两名患癌村民分别送去了元的体检卡和元药品,也经常为买不起药的村民购置药品。
变身“义卖达人”
爱好摄影的那顺在工作中拍到多幅摄影作品,年1月9日和年9月27日,他先后两次成功举办“精准扶贫、与爱同行——那顺摄影作品义卖活动”,将所得6万余元善款全部用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及种养殖项目上:开办食品加工坊、米面加工作坊,购置了米面加工机器、冷藏柜、豆磨机、真空包装机,为村里残疾人送上了轮椅、拐杖、食用油、电热毯、保暖衣物。
变身“微商达人”
为了给村民自产的山茶、杂粮等农产品联系销路、开拓市场,那顺常在朋友圈晒村民的贫困生活和卖不出去的绿色农产品,随后便会根据朋友圈的订单把贫困户家里的小米、蘑菇、鸡蛋、猪肉等农产品带在车上,回到市里再分送到每一家。
在村民眼里
那顺是他们最贴心的“第一书记”
在妻子和孩子里
那顺是他们的骄傲
在扶贫路上家人是他前行的支撑
而他觉得最亏欠的也是他的家人。
在驻村的三年里,那顺未曾接送过读幼儿园的孩子一次,也未曾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工作的忙碌让他常常不能回家团聚,忙的时候一个月二十多天是在村里度过。那顺说每次回到家孩子总是特别稀罕他,像是见到国宝大熊猫。每当获奖时,那顺也经常说那些奖章一半都是爱人的功劳,因为有她的理解与支持,奉献与关爱,他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
帮了村民,还得富了乡村“扎扎实实干点事”是马常青的真实想法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扬“不等不靠、扎根基层”的精神,积极帮助帮扶村民发展脱贫产业,落实惠民政策,倾听群众意见,采取多种措施,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他们就是那些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
“要不是马叔的帮扶,我还真不知道怎样生活下去。”只有16岁的和林县大红城乡白其夭行政村村民段瑞清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5月份,他重新返回校园,开始学习他最钟爱的厨师专业。
段瑞清十一二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三年前父亲患肝癌去世,留下了孤身一人的他。“一瓢一锅一缸”,家徒四壁,凌乱不堪,院内杂草丛生,与同龄孩子相比,段瑞清的遭遇让他有了更多的成熟与稳重。他曾经去距离他家40多公里的和林县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小餐厅打工,生活失去了方向。就在这个时候,村里扶贫队的马书记告诉他,要送他去市区的一家知名厨师学校就读了。更主要的是,他上学的费用,一方面马书记联系自己所在单位——市人社局机关党委上下积极募捐资金多元;另一方面由企业和爱心人士筹款0元。爱心接力赛在延续,学费的解决让段瑞清难掩心中喜悦:“我马上就可以入学了,太感谢马书记了!”
实打实帮助段瑞清的“马书记”名叫马常青,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管理科科长,抱着扎扎实实干点事的想法,他已经连续两年申请下乡扶贫了。“我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我对农民、农村还是了解的,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马常青对于农村工作很健谈,“尽快融于群众,融于农民是我的当务之急,我的工作是做农民的工作,也必须与农民想法融合,不要让他们认为我是市里派来的干部,而是与他们一起奔小康的干部。”
马常青自3月份在和林县召开脱贫攻坚会议以后,就与和林县大红城乡白其夭村委“两委”班子开展了多次摸底调查工作。“15户贫困户23人中,除1人16周岁外,其余均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69.95岁,年老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危房是主要致贫原因”……马常青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村里的摸底情况。“帮了村民,还得富了乡村”,针对村里的情况,马长青每天都在琢磨这两件事情。白其夭自来水塔原本只有60吨,已无法满足饮用需求,马常青得知情况后,主动对接帮扶单位工商银行呼和浩特市分行,基本达成新建水塔项目意向;水塔的事情稍有眉目,他又带着村委会班子成员跑到帮扶干部所在单位市园林局寻求帮助,免费提供了株7个品种的树苗。“我们要把村戏台西侧改造成小公园,小公园建成后就可以给村民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场所,也美化了村庄。”马常青脸上写满自信与喜悦。
产业兴,村庄才能旺,“乡村振兴才有希望。”看着村里的散养户、养殖户都还是传统“短腿”羊,一年仅下一只小羊羔,到头来赔挣不算帐的村民自我满足着,于是他又在琢磨着村里的产业,“白其夭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村里最好的产业就是养殖跟种植,养殖就得发展规模化、品质化养殖,首当其冲就是改良羊的品种”。凭着他多年来工作积攒下的人脉,他又联系市农牧业局,准备引进改良品种杜伯、萨福克,一头种羊,农户只需自付至元,农牧业局补贴元,“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正在挨家挨户的做村民的工作,让他们尽快参与进来,早日发家致富”。
“村后有一眼泉水,我正在与村两委考察,看能不能开发矿泉水或纯净水,如果可以,那就是村民们致富的不竭源泉……从我上任那天,村两委、大红城乡镇,和林县县委、县政府给予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