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丝路青年系列访谈和传播·中交青年风采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李菡丹编辑

张惠清在涵洞里躲避随时会降临的枪弹炮火,提心吊胆地施工避开高山滚石,在海拔四五千米极度缺氧的高原上修建铁路,在大山底下开凿隧道……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惊心动魄,正是中国建设者在海外的真实写照。自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中国建设者走出国门,奋战“一带一路”建设一线,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中西非交通设计院副院长刘德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自年起,他就常年驻守在海外一线从事项目生产工作,每年在海外工作最少近天,最多余天。从沼泽密布的非洲热带雨林,到危机四伏的热带草原,他先后在科特迪瓦、喀麦隆、加蓬、尼日利亚、加纳5个非洲国家从事30余个项目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依然坚守在尼日利亚工作现场。九年来,刘德功始终在海外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奋斗着,问他辛苦吗,他淡淡一笑,说:“我们都习惯了。中交一公院的企业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工作要求。”翻山越岭,趟过沼泽,沿线毒虫野兽遍布年,刘德功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一个小县城。从小在草原上长大的他总梦想着有一天能看看草原以外的世界。他学习非常努力,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四年后考取重庆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刘德功入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京台高速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玉树地震后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安徽蚌淮高速至宁洛高速连接线、江西资溪花山界至里木高速公路等项目。年,科特迪瓦战乱结束后,公司派遣设计团队科特迪瓦项目组开展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年10月,刘德功被派往科特迪瓦。回想刚走出国门那段时间,他感慨:“科特迪瓦在冷战时期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热带国家之一,但其国内骚乱,使经济一蹶不振。当时我们八九个人住在一个中国人开的宾馆里,两人一间房,有一阵子,半夜经常能听到枪响。在外业调查中,我们看到城市建筑上密布的弹孔,似乎倾诉着这个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也时刻提醒我辈还需努力,让祖国更强大,人民远离苦难。这一切都让我终身难忘。”刘德功回忆,初到科特迪瓦最难是语言关,“当地人说法语,我学的是英语。法语和英语有很大不同,我只能靠翻译,沟通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语。有一次回国,他利用空闲时间,专门去西北大学法语联盟,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说:“语言也是驻海外技术人员的生产力,过了语言关,才能和当地人建立起信任和良好的沟通关系,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年,刘德功圆满完成科特迪瓦阿比让至大巴萨姆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工作,该项目获得陕西省第十九次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之后,他被派往喀麦隆项目组。他介绍,喀麦隆是非洲联盟创始国之一,在非洲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成员国之一,喀麦隆经济在共同体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中部非洲地区政治经济强国之一。因为地质与文化的多样性,喀麦隆素有“小非洲”的美誉,其自然地理风貌相当丰富。“我们开展的喀麦隆公路项目穿过热带雨林地区,项目沿线几乎被原始森林覆盖。在外业调查中,我们只能先用推土机推出一条羊肠小道,然后进入现场,沿线毒虫野兽遍布。由于车辆无法进入,我们每次翻山越岭、趟过沼泽徒步调查结束后,还得沿原路返回。回到驻地后,人都累得虚脱。”他说,即便如此,经过短暂休整,晚上他和同事们还要加班整理资料,“我不怕累,不怕苦,最怕没有成果”。年初,刘德功回国结婚,新婚不到一个月,就接到紧急通知,需要返回喀麦隆工作。“我不知如何向家人开口,妻子张敏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支持我,说等我回来后补度蜜月,但是因工作繁忙,至今也没有补上”。鞋帮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情感。在喀麦隆的四年里,喀麦隆雅温得至杜阿拉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进场道路整治工程、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疏港高速公路设计工作相继结束,其中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进场道路整治工程获得陕西省第十八次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刘德功走遍所在项目的山水沟壑,吃透所在项目的国外规范和指南,非洲热带雨林地区特殊岩土、地质勘察、专业设计及属地化设计都记在他的笔记本中,更是刻在他的脑海中,落实在他的实干担当中。他从项目组员逐步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并深深爱上非洲这片土地。交融天下,建者无疆年,中交一公院继续推行“海外优先”政策,第三个海外分院“中西非交通设计院”成立,刘德功被派往尼日利亚,担任尼日利亚凯菲至马库尔迪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的设计负责人。他介绍,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总人口2.01亿,占非洲总人口16%,同时也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对于公司而言完全是一个崭新市场,设计人员面对的是新规范和设计习惯。同时,尼日利亚安全风险极高,恐怖袭击时有发生,针对外国人的绑架层出不穷,“我们每次出去,都要雇佣持枪警察陪同,确保我们的人身安全。疟疾、霍乱、萨拉热伤害等国内几乎没有的疾病,在这里频频爆发”。刘德功(左二)和同事在工作现场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结交一方朋友、造福一片社区、改善一方环境,是中交集团走出去的初心。刘德功带领设计团队迎难而上,克服尼日利亚安全形势严峻、对所在国规范不熟悉、成员语言不过关等重重困难,对当地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当地规范和中国规范的对比,并且和当地设计公司进行充分、反复地沟通。他们做出的设计文件自年8月起陆续批复,顺利完成设计进度节点目标,为整个项目做出突出贡献。设计团队也得到项目总包单位和业主聘请的咨询公司认可,多次收到项目总承包商发函表扬。年,持续高强度和高压力工作,刘德功多次感染疟疾和伤寒。因为工作忙,他每次染病,都是边治疗边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身体机能和抵抗力大幅下降。他被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癌。由于在尼日利亚无法医治,他回到西安做甲状腺切除手术。当时,正值尼日利亚项目设计审批处在关键时期,他手术一个多月后,便不顾家人和医生劝阻,又奔赴尼日利亚,为的就是项目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得到审批,履行中交集团对业主“履约”二字的承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刘德功依然坚守在尼日利亚,一方面组织好海外现场的防疫、抗疫工作,一方面根据在建项目的进展,有序推动项目执行。他主动对接业主、监理,奔波于监理办公室和项目现场之间,陪同监理驻扎现场,确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近两个月高强度工作,在因尼日利亚新冠疫情正式关闭办公室之前,由他监理的下一阶段施工设计文件均得到批复,将新冠疫情对项目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尼日利亚爆发新冠疫情前,刘德功还带领同事们严格执行公司、总承包商各项防疫管理规定,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把防疫工作做到前面。提前采购各种防疫生活物资,在项目部缺乏后勤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将财务、采购、库管、安全、消毒、测温、属地员工管理等各项工作分配给项目组成员。积极带领全员开展生产、防疫各项工作,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互相补位,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尼日利亚疫情爆发后,因项目部各种准备工作到位,尼日利亚项目未有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未受到当地防疫和生活物资短缺影响。“海外建功大有可为”回望多年海外工作经历,刘德功说,工作“窍门”就是有担当敢作为,交朋友以诚相待。刘德功在项目部建设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根据公司安全管理办法,结合尼日利亚实际情况,项目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刘德功定期以头脑风暴形式召开讨论会,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对项目组管理制度进行更新,组织大家对综合后勤工作进行考评。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项目组成员吃饱、吃好,是项目组后勤服务头等大事。制定《属地工程师管理办法》等20余项管理规定,提出“制度保障”理念,让工作有制度可依,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使日常工作有条不紊。他说:“我们还建立了强身计划,鼓励大家多锻炼身体,提高对非洲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聘请当地老师教授英语和尼日利亚生活习俗,让大家更好地融入当地。只有融入,才能让海外工作生活不再单调,才能更好发展。”刘德功总是换位思考,深刻认识对方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将项目设计理念清晰表达给对方,并认真了解对方想法,提出合适解决方案。他带领的设计团队总能在所在国别总包、施工方、第三方和属地分包方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得到对方认同。“除了工程,我们还能给当地留下点什么”,是刘德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利用当地丰富的属地化资源,积极开展属地化建设,组成中尼工程师设计团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团队成员迅速成长,成为可以依靠的战斗伙伴。他还积极和尼日利亚业内专家合作,解决项目生产遇到的难题,为中交一公院在尼日利亚增效降本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目前有属地工程师9名,他们都是大学毕业没几年的青年。我们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是我们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在一起相处很愉快。”刘德功说。刘德功(前排左五)与同事及尼日利亚当地各界人士谈到收获,刘德功说,一是技术水平的成长和积累。海外项目设计偏重计算和原理分析,需要专研国外规范和指南,掌握规范条目背后的原理,需要带领团队共同解决各种问题。二是遇到困难不推诿,不畏缩,学会认真思考问题,当事情解决后及时总结,以便下次面临同样问题时能以最优方法解决。三是外语能力提升,从磕磕绊绊到侃侃而谈,从不爱与外方打交道到广交益友,是这几年不断成长的见证。在刘德功看来,疫情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公司境外业务不会缩减,传统基建业务不会消失,数字新基建则会带来巨大空间。“我坚信,海外建功大有可为,‘一带一路’大有可为。”[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年第11-12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