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光旖旎、冰天雪地的雪域高原到一马平川、晴空万里的沙漠腹地,不是季节的更替,而只是同一个时间段里的空间大挪移。
是的,没有人相信,这是仅仅相差一百多公里路程的天祝和民勤迥异的自然风貌。
十一月初,我们县作协会员一行八人受民勤县作协和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邀请,从海拔两三千米的藏区天祝来到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夹缝里的民勤探访“连古城”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奥秘。
临行头一天,这里的雪域高原却是扬风搅雪、寒冷彻骨。第二天一早出发时却晴空万里,真是天公作美!
街道上全是积雪和冰溜子,我们的车小心翼翼地行驶着,经过皑皑白雪覆盖的岔口驿,翻过三千多米的乌鞘岭,路过坡陡弯急的安远镇、冰天雪地的黑松驿,滑向峰回路转间令人提心吊胆的古浪峡,一路谨慎地奔往目的地。
洁白的雪峰撑起蓝色的天空、山顶的白雪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划开了一个明显的界线。肃穆的祁连山沟沟岔岔间坐落着一个个房顶上冒着青烟的村落,车外是汽车加油爬坡的轰隆隆的马达声,听不到远处村落里的鸡猪牛羊的鸣叫,也看不清再远处藏民家院子里猎猎的经幡。大风雪以后干净的空气和碧蓝澄明的天空,瞬间让天气带来的郁闷消散在这透明清凉的天地间。
平时两个多小时的路,那天走了四个多小时,下午一点多才到达烟波浩渺的红崖山水库边。红色的基座赫然上书温家宝总理题字“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两块白色大理石石碑中间夹着中国自然保护区标志,一侧上书“民勤县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几个红色大字,另一侧碑上黑色底子上写满了细细密密的金色小字,我们没有顾上细看,大约是讲修建红崖山水库中的丰功伟绩或者立碑的重大意义,以及“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名称的由来吧。
一下午时间,我们的车一直行走在无边的沙海里,看过了号称亚洲最大沙漠水库、水波潋滟的红崖山水库,观赏了水库边新植的杨柳和芒刺,见证了地处两大沙漠腹地的民勤绿洲。周边是黄色的沙漠,中间是一丛丛人工培育的沙生植物如梭梭木和棉刺、麻黄、裸果木、沙拐枣和沙冬青等灌木,那些灌木将强大的根系盘踞在滚烫的沙海里,扎入沙海深处吸收地下水,这样才能保证在蒸发量和降水量成几千负比的沙漠里活下来。红崖山保护站便建在水库边一处依山依水的地方,到处花园亭台,杂树环绕,绿意盎然。但因干旱和季节的缘故,沙漠里很多植物都和沙漠成了一个颜色,一派焦黄和干枯,但是它们依旧挺立在深秋的风里。相信来年春天,这些灌木将会蓬勃生长,将沙漠装点得葳蕤生姿,风情万种的。
在沙漠里行走了很长时间,除了沿着红崖山水库行走那一段还可以看到一些路标和高大的树木外,就一直在蜿蜒曲折的沙土路和只长着低矮灌木的沙丘边缘盘桓行进,沿途没有村庄和人烟,也看不到高一点的山峰和植物,放眼望去完全是浩渺无垠的沙海,不过长满了人工栽植的梭梭、沙拐枣等低矮枯黄、枝叶凋敝的沙生植物。看来要是没有向导引领和沙漠车的载乘,单靠普通的汽车和人力根本走不出浩瀚的沙海,会迷路渴死在毫无人烟的沙漠里。
车停下来的地方,是他们设在广袤的沙漠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站点——勤锋滩保护站,站内一座座被炎阳暴晒、被风沙肆虐过的房子,也都呈土黄色。路边的一处民居周边围绕着几块棉田,干枯焦黄的棉枝上雪白的棉朵像天上的白云落到了地上,又被风吹散,挂在了枯黄的枝丫间。我们很新奇地进入棉田,也体验了一把采摘棉花的劳作,不过干枯的枝条上有很多刺,很快将裸露的手臂划出一道道血痕。原来印象中应该是很大一团的棉花其实只比乒乓球大一点,雪白的棉团从裂开的花苞间冒出来倒也容易摘下,捏在手里的感觉柔软舒适,颇让人心生喜悦,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棉花就被脱了棉籽,加工成布匹或者棉絮,进入我们的生活,温暖寒冷的冬季。
回到管理局,已经是天光渐暗的黄昏时。一大间房里,保护区的整个场景都被制作成了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用不同的颜色和彩灯区分出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与民勤绿洲的界限,还有每个保护站的详细位置,非常直观地描绘出了整个连古城保护区的概况。阅览室里各种专业书籍和刊登各类报道的报刊整齐码放桌上,彰显了管理局对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对外宣传的重视程度。
标本室内放满了由他们的职工亲手采集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有各种沙生植物的枝叶,有完美逼真的鹰、隼、鸮鸟,还有形色各异的蝴蝶,更多的是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甲虫和更小的昆虫,一个个用大头针扎在纸板上,装在专门的纸盒里。
出了标本室,我们在一个幽暗的房子里观看了保护区宣传专题片。专题片回顾了勤劳勇敢的民勤人斗天斗地斗沙漠的壮举,回顾了十多年来在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和建设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成就,展望了民勤的未来,提出了对未来民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担心,引起了大家的思索:勤劳能干的民勤人是敢于直面现实的,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成败牵系着整个民勤的命脉,连古城的未来就是民勤的未来。
晚饭开始前,我们去游览了“民勤县生态文化公园”,看到广场上有很多雕塑。穿过那个高大的门楼,迎面来的是一座巨大的黄杨木雕塑,金黄色的树叶和沟壑纵横的枝干惟妙惟肖。广场正中,就有一尊孔子雕像,两边高大的石柱上刻满了文字。素知民勤是个尊师重教的地方,所谓的“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不单是说民勤是个多风沙、干旱枯焦之地,没有人愿意来民勤落脚,也说明民勤人靠着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尊师重教精神,考出去的大学生数量众多、走出去的人能够立足天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
走过一处高低起伏的景观,下到了另一层,原来这个公园是在城市里模拟的高山和峡谷,几十层台阶和一个拱桥就将公园分成了高低不一、曲径通幽的两层。两边是浮雕群,一侧有一处仿古生物化石的岩雕群,悬雕有各种仿古生物的化石,另一侧是描述民勤每个历史性阶段的浮雕。
我们留恋在一座座雕塑和那座婉转绵延十多米的民俗墙边,被那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雕刻和壁画的内容是一些民勤当地民俗和历史典故,在灯光下一处处仔细地看过去,一幅幅精美细致的画面令人舍不得移开目光。接到催我们回去吃饭的电话,我们方如梦初醒般跑回到灯火辉煌的餐厅共进晚餐。宾主言欢,免不了借酒助兴,直到酒酣尽兴才回到各自房间倒头就睡,窗外的月亮独独地向这个戈壁滩上顽强生存并繁衍生息着的城市洒下一地清辉,照亮了那个落在大漠里的绿洲梦。
第二天的行程从早晨八点开始,乘车参观老虎口工程治沙造林示范区、北中滩生态公益林补植补造示范区和连城、古城、三角城——真正的连古城保护站和十万亩梭梭林示范区。欣赏了连古城保护站站容站貌,看过了他们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林办公室,桌上那本护林员巡查日记中有段话是这样写的:“今天天气转暖,没有风,整个林区非常安静,但是梭梭的枝头似乎有芽苗在萌动,地上也有沙鼠跑过的痕迹,一切迹象表明,沙漠的春天就要来了,十万亩梭梭林就要穿上绿色衣裳了。”这哪里是一篇简单枯燥的巡查日记啊,这不是一篇讴歌沙漠春天的散文诗吗?我想,写这段文字的人不但文采飞扬,而且心中充满对护林工作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然是不会写出如此美妙的文字来的。
下一个去处是曾经是湿地,在烈日曝晒、风沙侵袭中一度沦为盐碱地、如今又恢复生机和活力的青土湖。那里,几十亩水田在从红崖山引流过来的水源涵养下,成为一片长满芦苇的沼泽地,水在湖面上已经结了冰,虽然过早地进入了草木凋敝的冬季,但是一丛丛暗黄的芦苇依旧挺立在湖面上,相信每到春天,这里一定是绿意融融、百鸟争鸣、彩蝶飞舞一派生机盎然的场面吧。
在青土湖工程治沙区,见一个个黑色的固沙带把沙海划成了田字格,格子中间种着沙漠里最强悍的抗击风沙的植物——梭梭,那些黑格子把貌似强大的沙漠各个突破、分离开来,又用梭梭这种根系十分发达的沙生植物锁住了沙丘,不让沙丘随意流动,更不让飓风轻易刮走其间的沙子。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看到一处处移植在田里的各种植物旁都有个标志牌,上写各种植物的名字,大到高大虬曲的文冠果,小到趴伏在地的麻黄草,每一种沙生植物都像防风固沙的英雄般挂着奖章,伫立在保护区。
走向三角城旧址,那个据说是古代城池遗址的地方只有一个高高的土冈和一个圆圆的土堆,但是那里满地破碎的瓦片和一个高高耸立的木质三脚架,又似乎在诉说一段曾经存在过的辉煌的历史,主人公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流沙里,只有无言的风沙见证了那段也许还曾分外旖旎的时光。
登上高高的瞭望塔放眼望去,十万亩人工梭梭林沿着浩渺无际的沙海不断地往远处延伸出去,靠近天际的地方是一座山的屏障。在山和沙海之间,有一条略呈浅黄和白色的线,那是栽种了苗木和没有栽种苗木的地方的分界线,分界线内外沙子颜色不一,颜色淡黄的是种了梭梭的、经过治理的沙漠;颜色浅白的,是尚未开发的戈壁。那些浅白色的戈壁沙漠,如果不能及时治理,那边的风沙吹过来,也照样将民勤城埋掉,将民勤绿洲乃至更多的地方变成枯焦的沙海……
在旧的三角城保护站,门楣中间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两边写着“愚公移山、绿化祖国”字样,还残留着历史的影子,所幸的是院子里有很多年前就栽植的、在沙漠里非常罕见的高大的垂柳、杨树和扁柏还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院落深处一排排低矮的小房子据称是过去的管理区家属住宅,但是现在已经随着管理局在县城修建了家属楼而废弃了。而在新的三角城保护站,我们看到高大敞亮的大门,平整干净的院落,设施齐全的办公房屋和宿舍,并且就在那里和保护站的几名同志和随行的领导一起用过了午饭。
看完了保护区能给我们开放的所有区域,遭遇了两天沙漠炎阳的暴晒,我们一贯捂在办公室里的面孔,已变得黝黑通红;我们闭锁一隅工作生活,渴望通过实地走访见证一个在封沙育林、涵养水源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连古城的梦想已经基本实现。座谈交流会上,我们由衷感慨一贯吃苦耐劳能够连年考取名校走出沙漠走遍天下的民勤人,仍然有很多像梭梭、沙拐枣等沙生植物一样,牢牢地扎根在这片依然枯焦干旱的土地上,不认输不放弃,毅然决然地同大自然多变恶劣的气候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依然在艰苦寂寞的环境里用双手谱写着一曲曲绿色的篇章……
走遍连古城,对民勤的沙漠和绿洲不再陌生。告别斜阳中吹来丝丝寒意的民勤,我们赶回依旧冰天雪地的雪域高原,看到了黑夜里闪耀幸福的万家灯火,闻到了寒风中充满浓郁水汽的高原味道……
年11月15日
作者简介:
尚登英,女,藏族,笔名霓裳羽衣,甘肃省武威市作协会员,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爱旅游、喜摄影,好读书写字,曾在国内各刊物发表散文、诗歌、游记多篇,现出版诗歌散文集《走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和游记散文集《一路风雨驿路情》两本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