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开启了青海天然林保护的历史征程,标志着青海林业中心工作从此走向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的发展时期。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天然林保护形成了“县局、林场、中心管护站(管护站)、管护员”为主体的四级管护体系,管护责任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同时,结合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针对林牧矛盾较为突出的青南牧区,推行了“家庭合同制”管护模式,将牧民个人草场范围内的天然林管护职责以承包管护形式落实给牧户,年签约管护协议近份,此项措施得到基层林业单位、牧区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为最大化发挥森林资源的管护效益,自年起,相继开展了委托、协议管护和第三方管护服务试点工作,建立集体、个人管护+林场考核监管的新型护林模式。
完善的制度是工程规范实施的基础,是工程建设质量的保障。天保工程建设实施以来,为做到管理工作规范开展,相继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且具可操作性的工程管理办法、规程、规范和标准,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规范资金使用与管理。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青海省实施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细则》、《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和《青海省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进一步规范了资金使用范围,确保资金管理“有法可依”。
二是突出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出台《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监理办法(试行)》、《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和《青海省林地管护单位综合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确保质量管理“有规可循”。
三是加强护林员队伍管理。制定印发了《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护林员管理办法》,对护林员的聘用条件、职责权利、责任落实、考核奖惩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使森林管护人员管理“有章可考”。
四是开展管护站标准化建设。出台《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管护站建设标准(试行)》和安排森林管护标准站建设专项资金,开展天保工程logo标准制作、悬挂,相关制度上墙,推广有地方特色的管护站特色规划设计等标准化建设,并鼓励各实施单位开展标准站、明星站、模范站评选评优活动,确保管护站规范化建设“有标可照”。
五是注重档案管理。出台了《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确保档案资料“有据可查”。
为促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保证项目建设成效,健全了质量监管体系。一是建成由省级巡视监理、绩效考评、资金稽查、国有林场考核评比、全省林业综合核查等多项监督考评相结合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质控网,努力做到考核考评无死角。二是严格按照各项考评奖惩政策,对各实施单位实行核减或奖励资金、挂牌制度、质量责任事故追究办法等。通过奖优罚劣,有效激发各实施单位发展活力,从根本上解决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患。
建设林业智能管控系统,全面推进管护智能化。自年以来,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率先在国有重点林区开展天保工程林业三防智能管控系统研发及建设,有力推动工程区现代化林业建设进程,目前,该系统建设已在全省天保工程重点林区推广实施,正逐渐成为我省提升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科技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年,会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共同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森林三防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导则》(DB63/T—),用以指导各地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规范开展。
为扩大天保工程社会影响,营造工程实施良好氛围,我省安排专项资金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天保工程的好政策、取得的新成效。一是充分运用常规宣传载体营造浓厚氛围。在全省天保工程区沿线主干道、重点林区交通要道树立天保工程大型宣传牌,宣传天保工程的好政策、取得的新成效,营造全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