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厦门大学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一带一路”乡村关爱公益行动走进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
青海玉树“嘉庚楼”前的陈嘉庚铜像。厦门大学供图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山宗水源雄浑壮阔。这里是山的王国,千山堆绣,“万山之祖”昆仑山脉巍峨挺立,孕育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瑰宝——昆仑文化;这里是水的源头,百川织锦,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清水奔涌而出,滋养着华夏民族绵延璀璨的历史文明。
6年前,在这隅黄褐色的热土上,一座凝聚爱心的“嘉庚楼”拔地而起,一尊栩栩如生的嘉庚铜像巍然屹立楼前。前者,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厦门市民援助重建的爱心项目,也是连接两地人民友谊的一抹浓烈情缘;后者,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蒋志强教授无偿创作的作品,也是校地情谊在雪域藏乡留下的深刻印记。苍茫高地,劲风飒响,嘉庚铜像一直挺立于青海大地上。“他”双手拄着手杖,望着前方,与远在东海之滨的厦大校园内的嘉庚像遥遥相对,见证着厦大与青海深厚的情缘和友谊。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厦大创办人“陈嘉庚”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把这所“南方之强”与千里之遥的雪域高原紧紧联系在一起。年,67岁的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奔赴祖国西部地区慰劳抗日将士,踏上了青海大地。在西宁古都,他慷慨激昂地介绍了海外华侨的种种爱国行动,激励起青海军民高亢的抗日热情。青海民众整齐守信的良好精气神,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嘉庚在青海的点滴故事,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