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10周年活动——学校活动现场。本版图片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王位李彪摄
免费午餐发起人、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现场致辞。
免费午餐基金创始发起人邓飞和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在调研中探讨公益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专访鹤峰县县长彭元洪。
10年间,免费午餐基金项目见证了孩子们的欢笑和成长。
10年间,免费午餐基金项目见证了孩子们的欢笑和成长。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江楚雅
发自湖北鹤峰
“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同学们,一个个欢呼雀跃地跑出教室,结束了一上午的学习后,孩子们一天中最期待的美好午餐时间就开始了。
“我最喜欢吃食堂做的胡萝卜炒肉和番茄炒鸡蛋了。”刚上一年级的张玲娜吃得满嘴是油地说:“学校的午餐和跟我妈妈做的一样好吃,我可喜欢吃了。”
“我特别喜欢在学校里吃午餐,每次我都把饭盒里的饭菜吃个精光。”一位五年级结实的男生对记者说。
5月20日下午,在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八峰民族学校,一位在校老师站在阳光下,满怀感恩地对前来探访的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表示:“免费午餐为孩子们提供的这些,十年来给我们学校带来了太多太多,不仅是解决了孩子的午餐质量问题,更多是以公益培植了孩子的爱心和温暖情怀,对他们的成长和人性塑造至关重要。”
历经十年风雨,从不退缩的免费午餐基金公益项目,用持续柔软的力量汇聚千万颗爱心,让中国20多个省的乡村孩子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十年来,免费午餐不懈努力助力中国公益,把“免费午餐”打造成了中国知名公益品牌。不仅如此,免费午餐基金创始发起人邓飞还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独有的免费午餐“鹤峰模式”,把位于鄂西边陲的小县城变成了全国知名的公益强县……而今,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免费午餐又在鹤峰继续以公益为纽带,继续拓展新的系统项目,为鹤峰为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持续动力。
5月20日—22日,以“谢谢你请我吃饭”为主题的免费午餐十周年致谢会,在免费午餐合作县域典范——美丽的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举行,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公益和媒体代表共同见证了免费午餐风雨兼程的十年。
免费午餐基金创始发起人邓飞表示,从十年前的让乡村孩子免于校园饥饿,到后来的“质食计划”,再到现在的助力乡村振兴:“十岁成年的免费午餐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还将在杭州的花开岭基地,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治理等,提供一整套包括公益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在活动现场,免费午餐基金发起人、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表示:“在邓飞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免费午餐十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中国公益界的骄傲,邓飞更是媒体人转型以另一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典范。”在庆典中,免费午餐向发起媒体长江商报颁发“免费午餐十周年致谢”证书,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发起人姚海鹰诚恳表示:“未来长江商报将继续为免费午餐项目贡献绵薄之力。”
让乡村孩子吃上热腾腾的午餐
一顿热腾腾的午餐,曾经一直是鹤峰县山区“高原娃”的期盼。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了解,地处西南地区武夷山脉腹地恩施州鹤峰县中营乡的高原小学,位于海拔多米的四县市交界处,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屋脊小学”。年以前,这里中午从没开过餐,孩子们的午餐常常是从家里带到学校的已经凉透的馒头、红薯。还有的孩子则会拿着几毛钱到校门口买包辣条或方便面充当午餐。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营养跟不上,很多孩子到了该长个的年龄还不长个。
不仅仅是高原小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孩子,在中国贫困山区还有不少。于是,让更多孩子吃上免费且有营养的午餐,成为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启动的动因。
年4月,知名媒体人邓飞与名记者,联合长江商报等数十家国内主流媒体,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后因物价上涨提升到4元),帮助孩子们免于课间饥饿,享有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年10月8日,免费午餐在高原小学正式开餐。免费午餐项目落地后,这所小学结束了56年来没有午餐的历史。从此,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学校拥有了享受免费午餐的福利。
同年12月1日,鹤峰县政府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签订了《免费午餐计划合作协议》,以“1+2”(政府出1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出2元)的模式,在全县乡村学校实施免费午餐项目。包括高原小学在内,当年鹤峰县有43所小学的近名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鹤峰也成为全国第一个乡村学校免费午餐整体推进县。
从开餐的第一天起,每一所学校都在微博注册账号,开始公示每天的用餐情况。从启动时的3元餐标,到4元;从最初的“吃饱”,到免费午餐2.0的“吃好”;从常规的稽核,到采用视频远程监控;从一笔2万元的启动善款开始,到现在累计超过13亿笔捐赠,超过7亿元善款……
免费午餐基金秘书长刘敏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表示,一直以来,免费午餐秉承“师生同食、就地取材、透明公开、村校联合”的基本原则,不断摸索食堂管理、营养搭配、微博监管经验,让孩子们不但吃得饱,还能吃得好。“6元餐标第一个试点区域之所以选择在鹤峰,是因为鹤峰是免费午餐县域合作的典范,希望以鹤峰为样本,积极共创,努力前行。”
十年来,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为依托的免费午餐基金,共收到超过13亿笔、累计超过7亿元捐款,联合多方力量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所学校开餐,共计帮助37万师生吃上了热气腾腾的午餐。
十年过去了,一批批孩子在免费午餐的陪伴下,不断成长,并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着来自社会的爱,最初那些享用免费午餐的孩子已经长大,如今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也成了免费午餐的志愿者,为更多如他们当年一样的弟弟妹妹们贡献心力,用爱反哺社会。
善行凝聚力量,真情传递温暖。在免费午餐等公益项目影响下,鹤峰县上下积极响应爱心接力、广泛参与公益活动。年“99公益日”活动,鹤峰县共有11万多人踊跃参与,占了这个小城20万人口的一半之多。
今年4月20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鹤峰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公益合作关系,成为双方开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的新起点。鹤峰县委副书记、县长彭元洪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鹤峰是免费午餐最早也是最大的受益方,自免费午餐落地鹤峰,一系列的公益项目随之而来,在鹤峰落地、开花、结果,“爱心薪火相传,因为免费午餐,如今的鹤峰,已逐渐形成了人人崇善、人人行善的公益氛围。”
持续汇聚“向上向善”磅礴力量
番茄炒鸡蛋、胡萝卜炒肉、红烧土豆片……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开吃的孩子们吃得正香,这个场景让所有人见了满心欢喜。
5月20日中午时分,在鹤峰县八峰民族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地在食堂门口排好队,依次洗好手后有序走进食堂打菜盛饭。
“我从幼儿园就开始吃学校的免费午餐,最喜欢吃番茄炒鸡蛋和小土豆。”覃莫思晗是八峰民族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她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介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节假日才会来回来,平日里,主要是奶奶在照顾她。说到学校的饭菜,她兴奋地说:“色香味俱全,跟我奶奶做的饭不相上下。”吃着学校的免费午餐,覃莫思晗也从小娃娃长成了大孩子。
“孩子们单纯又懂事,吃多少盛多少,很少有浪费的情况。”学校的一位老师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这里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差,多半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每天能吃到学校提供的热乎乎的饭菜,是他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
“免费午餐年开始在校实施,受益人次已累计达0余人。通过免费午餐的实施,学生营养不良率明显下降,平均身高明显增高,不仅吃得好,而且学得好。”八峰民族学校校长田洪波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八峰民族学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免费午餐来后的近十年里,不仅促进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了学校的食堂管理,也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免费午餐一直会进行下去,我们也将持续做好这项惠民爱心工程。”
记者了解,年,除免费午餐外,鹤峰县还相继启动了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和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形成了公益品牌项目。截至年5月,鹤峰县免费午餐累计开餐学校55所,累计受益人数超过11万人次,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其中,免费午餐资金.5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5万元)。年春季学期开餐学校33所,人受益。
据营养改善计划调查显示,与年相比,享有免费的午餐的孩子每年身高多增长了1.3—1.5厘米。通过免费午餐项目,向上增长的不仅是孩子的身高,还有向上向善的力量。
作为为中国慈善界的中坚力量,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旗下凝聚着一大批有热血、有担当的慈善先行者,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慈善项目军团中有数不清的优秀项目,而免费午餐项目是其中最闪亮的一分子。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为免费午餐提供了完善的制度和平台支持,帮助免费午餐项目获得稳健发展。
“爱是可以传递的,爱是可以分享的。”看到孩子们吃上热腾腾的午饭,接受长江商报独家专访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为之动容,他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孩子是很单纯的,他们不会想得那么高深,也不会想得那么长远,他们的体会实际就是人间的温暖。人间的大爱大善,就是通过这样的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
“从孩子们的笑容,从孩子们的眼神里面,我读懂了我们有责任,我们要把这种大爱、大善通过一碗米一碗饭去传递。”戚学森在采访中向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表示,可能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会经历很多,但是最初的这一抹亮色就是人生的底色,可能这一颗善意的种子就是在这一碗饭里种下的,“虽然今天我们做的工作看起来是很平凡的,但是平凡的后面包含着伟大和不平凡,可以说免费午餐不平凡,免费午餐很伟大。”
邓飞在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鹤峰的十年是耕耘的十年,也是进化的十年,他和自己的团队在这边做了很多走向全国的公益项目,也得到了很多的进步,“我们学习了很多的新的方法,比如把项目做得更加完备。这也是充满希望的十年,对孩子的成长,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做了很多向上的工作,对当地发展带来一些新希望。”
当天活动现场,免费午餐基金还为长江商报等当年发起媒体代表和发起人代表颁发了“十年致谢证书”,对他们始终如一的公益情结和支持表示最真挚的感谢。长江商报董事长姚海鹰在发言中表示:“免费午餐基金项目是十年前中国一批有爱心的记者在邓飞的带领下启动的,这十年虽然走得艰辛坎坷,但因为善意、韧性和坚持取得了巨大成功,我相信免费午餐在未来的十年,在更多伙伴的参与下一定会走得更加宽广更加辉煌。”
以公益力量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今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我国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这份文件吹响了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
作为一名乡村公益的实践者,邓飞与团队在十年的公益实践中结晶出一个乡村振兴的公益创新模式。
据记者了解,十年来在鹤峰县开展免费午餐项目时,投入的万元资金在当地采购食材,持续流通,产生较大叠加效应。近年来,各地爱心人士纷纷进入鹤峰,开展各类公益活动,销售当地特产有机茶,微博、朋友圈、短视频频繁传播了鹤峰,极大提升了本地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影响力。一些年轻人因此留在家乡,进行各类农业创业。在外乡目睹着家乡变化,他们开始愿意返乡创业,以回报家乡。只要在家乡有机会,谁愿意离乡背井,在外奔波呢?
年,鹤峰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93亿元,接待游客.9万人次。在随后两年,当地为免费午餐筹款万元。这一切,邓飞都看在眼里。据此,一个“乡村振兴,慈善先行”的新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从孩子校园饥饿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窥见乡村问题,相当程度来自城市。换而言之,我们要解决乡村的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就必须认真审视和处理中国乡村和城市的关系问题。”邓飞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做了免费午餐以后,他在杭州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行动——富阳区花开岭慈善公益基地,获得杭州市政府批准规建设的十亩地做一个公益小镇。他希望能够借此跳出免费午餐,关切更广阔的乡村振兴。
“我给它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开岭。”邓飞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花开岭慈善公益基地是全国首个公益村,一成立就专注于乡村振兴。他们是一个慈善公益的“孵化器”,是县域公益培训学习共同体,是乡村各类问题解决方案收发平台;他们致力于“乡建”,探索提炼“乡村振兴,慈善先行”新模式,通过连接多方来发现和研究乡村振兴相关社会问题,尤其注重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和生活品质,多方协作助推中西部县域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其实就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是一个有效模型。”多年的公益之路,邓飞和团队终于发现了一条崭新路径。邓飞向记者表示,接下来的十年是富有想象力的十年,会加入更多项目、资源、力量来做公益,跳出我们的团队,能够去联合更多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团队,把大家的智慧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智库,形成一个集合去推动乡村振兴。无论是免费午餐还是花开岭,邓飞希望在未来的十年里,都能够更加开放,在组织架构、认知方面都能有更大的提升。“希望能够以此打开大门,汲取连接吸引更多的资源力量能够参与其中,实现共治共创共生共荣。”
对此,长江商报董事长、公益联盟发起人姚海鹰表示,作为主流责任媒体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社会效益第一,“我们不仅要支持邓飞在全国范围内的公益实践,还要努力参与和配合免费午餐在湖北鹤峰实施的乡村振兴计划,我们要以报为平台汇集上市公司优质资源优势,对包括花开岭等公益项目予以力所能及的全方位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