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要国家一分钱,用双手建起新家乡”的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建党百年青年宣讲团,再到有“青春美景”之称的冬奥城市志愿服务团队和时下正在不断完善的“高校京西发展联盟”……石景山,这座被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城市,不断经历着时代的变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石景山的发展历程中,青年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用奋斗唱响青春之歌,用使命引领时代潮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石景山青年,在时间的长河中,“诵读”他们的青春。
时代案例
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从这里走出
提起自己的父亲,今年68岁高龄的杨春江的内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
年,毛泽东主席发表“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发表了《向困难进军》的重要讲话,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到那里安家落户”。
年6月,年轻的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杨华和另外4名青年团员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用他们的双手,建起新的生活、新的家乡。5位青年的倡议书《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前进!》在当年8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反响强烈。几天之内,就有多人报名。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他们决心,不要国家投资,为国家开垦亩荒地,产出30万斤以上的小麦。
“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冈,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地方。”年8月30日,杨华带领60人的志愿垦荒队伍,高唱着《垦荒队之歌》,直奔黑龙江省萝北县大荒原。
大荒之上,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垦荒生活异常艰苦,万顷荒原人迹罕至。北大荒的10月,已开始结冰,月底,杨华带着他的战友们,盖起了第一排简陋的草房,喝上了自己打出的井水。与割草建房相比,开荒更为艰苦。过去,队员们没有见过开荒犁,刚一扶住犁,试着吆喝一声,东北马听不懂北京人的口令而惊了,拖起犁跑出几米远,把扶犁的人甩出很远,有时摔在树疙瘩上,两手被划得鲜血淋漓,开一天荒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杨华和他的战友们没有退缩,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就是用这种精神,他们学会了扶犁开荒。仅半个月,北京青年就开垦出了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27万斤粮食、60万斤蔬菜,盖起了宿舍和食堂。
有了住的地方,杨春江的母亲便带着他来到了北大荒,和其他女队员一起割草、做饭、洗洗涮涮,为垦荒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苦”是杨春江回忆童年时光时,提到最多的字。“北大荒的冬天有零下40℃,窝窝头摔地上杠杠硬。”杨春江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父亲杨华他们去小兴安岭伐木头给房子搭架子,雪齐腰深,一不小心还会遇到“熊瞎子”。有时候干一天活回家,脚冻伤了都不知道,鞋脱不掉,一使劲,连着脚趾盖都掉了下来。夏天也不好过,那边的虫子特别多,队员们早晨被“小咬儿”咬,中午被蠓虫咬,晚上被蚊子咬,队员们打趣说“这边的虫子还三班倒”,但满身都是包的日子实在煎熬。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萝北垦荒的报道,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辽宁、黑龙江、河北等16个省市也组织起青年志愿垦荒队。一年间,共青团动员组织了20万青年奔赴各地的荒山、荒原和荒岛,开荒建点,安家立业。杨华和他的战友们也铸就了“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
“青”字号品牌擦亮时代名片
年北京市石景山青年杨华擎起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旗帜,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生动实践。事实上,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青年接续奋斗、建功立业,打造了不同的“青”字号品牌,石景山区“00后”红色故事宣讲团就是其中一个。
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用好区内红色教育资源,发挥红色历史、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推动“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走向深入,年,石景山团区委和区委宣传部联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钢工学院等驻区高校,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成立石景山区“00后”红色故事宣讲团。
“在学习红色故事中‘学党史’,在触碰革命先辈初心使命的过程中‘悟思想’,在开展志愿讲解服务的实践中提升‘办实事、开新局’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充分发挥‘00后’的创造力,用‘青言青语’将红色故事讲深、讲透、讲活,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是宣讲团的工作方案。”石景山团区委副书记于勇介绍,在去年七一前,石景山团区委培养了位宣讲成员、整理了个红色故事、开展场党史宣讲。“我们的宣讲不局限于历史,也会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于勇说,去年8月份,北方工业大学三位“00后”宣讲团成员就走进了八宝山街道的永东北社区,宣讲员张赛围绕自己作为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城市志愿者的经历,以及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庆祝大会的体会,与在场的青年朋友们进行交流,赢得了阵阵掌声。“每一次国家大型活动的举办都是对我们青年思想上的淬炼,后冬奥时代,我们也会继续组织宣讲团讲好冬奥志愿服务故事,做好冬奥遗产转化。”于勇告诉北青报记者。
提到冬奥志愿服务,“青春美景”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也成为这个冬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景”两字选自于“老街坊、新生代,无志愿、不美景”这一服务理念,为“石景山老街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石景山区6名城市志愿者在63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为14万余人次提供了志愿服务。
这6名志愿者中,一个瘦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来自石景山区冬奥志愿家庭、电厂路小学五年级学生白欣妍。在苏翊鸣夺冠当天,白欣妍和爸爸、妈妈以城市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首钢滑雪大跳台,与现场80余位城市志愿者一起完成观众引导、秩序维护、赛事咨询等志愿服务保障工作。白欣妍还带来了自己精心绘制的手抄报,现场为苏翊鸣大哥哥喝彩助威。“虽然我是城市志愿者中最小的一位,但在现场看到大哥哥夺冠,也点燃了我心中的冰雪之梦!未来,我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从身边点滴的志愿服务做起,传播冬奥知识,践行冬奥精神,做一名冬奥志愿宣传小使者。”白欣妍说。
据了解,除了“00后”红色故事宣讲团、“青春美景”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外,石景山还有“两红两优”“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榜样”等“青”字号品牌,这些品牌也在时代的洗礼中熠熠生辉。
“石”干让青年
在青春赛道上越跑越远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总书记提出,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为了让青年跑出好成绩,石景山去年就开始厉兵秣马了。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石景山团区委主动对接清华、北大、北师大、人大等17所部属、市属高校,成立“高校京西发展联盟”,紧紧抓住石景山冬奥筹办服务保障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两大机遇”,汇聚首都高校智力资源支撑京西地区高质量发展。联盟成立是落实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重要路径,是石景山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首都高校支持京西地区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
年6月22日,高校京西发展联盟宣告成立
据介绍,“高校京西发展联盟”的成立,是石景山共青团紧密围绕中心大局,切实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充分体现,通过广泛联络高校资源并建立完善联盟运行机制,进一步稳定社会资源链接,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工作项目和品牌,包括揭牌全市首家“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并组织多个高校百名港澳台学生到区参访交流,成立石景山区“景贤未来人才”社会实践基地并组织近百名大学生到区实习实践,联合相关高校开展冬奥城市志愿服务合作等,为全区青年人才培育、“两区”建设、冬奥筹办服务保障等中心大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不断提升党政获得感、社会影响力、青年满意度。
北京师范大学级本科生梁朕浩就是“高校京西发展联盟”的受益者。他告诉北青报记者,经过层层选拔,他于去年7月份被分配至石景山教委办学管理科担任实习生,当时恰逢“双减”政策正式发布,他与办公室其他老师的电话从早到晚几乎都“没停歇”过,有对热线电话的反馈,有对培训机构的督察。“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坐办公室远比在室外教课辛苦得多。”梁朕浩说,但也正是这个机会,让他有幸进入教育系统的核心机构,了解整个教育事业的运转模式,而且认识了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在面对问题时,大家各取所长、共同协商,“这是我们自己找的实习平台不可能实现的。”
下一步,石景山共青团将以“高校京西发展联盟”为载体,在深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上贡献区校智慧,在促进产业转型上发挥高校优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汲取智慧经验,从而在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工作项目中,促进成果落地,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校合作新格局。
青年群像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近年来,在石景山的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一批批青年人物,为时代发展进步注入了强大青春动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青年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石景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晓:
用实际行动彰显当代青年的“硬核”担当
赵晓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石景山交通场站服务保障团队的一员,作为一名疾控人,她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闭环内人员“零破环、零感染、零事故”,为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作出努力。
防疫工作量大而繁琐,并不是简单的做核酸、戴口罩,需要将防疫标准融入场站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件事情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赵晓时刻穿梭于场站的各个角落进行巡查,将隐患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已经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作为冬奥赛事交通服务中关键的一环,确保交通畅通也给赵晓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场站试运行阶段,团队连夜优化消杀安检流程,并展开培训和演练,极大地缓解了交通拥堵,在冬奥会开幕前得到了全市推广。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在今后的工作中,她也将继续践行北京冬奥精神,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实际行动书写当代青年的“硬核”担当。
第四批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莹:
扶贫八载青春向党不负人民
从年挂职青海省玉树州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玉树州称多县政府办副主任,到年担任石景山区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商务流通领域消费扶贫工作,再到年再次报名援青,李莹已连续8年投身于扶贫事业。
八年扶贫、两度援青,他依然坚守“来玉树干什么,在玉树做什么,给玉树留什么”的初心,将牧民们的笑脸和期待视为前行的最大动力。一路走来,亲身经历了玉树州从灾后重建、对口支援、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真正见证了北京援青工作从“北京恩人”到“北京亲人”、从硬件配套到软件提升、从“交钥匙”到“交支票”、从“有限输血”到“无限造血”、从单向受援到双向受益的5个转变,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
新时代造就新青年,新青年建功新时代。李莹说,新的时代给了我们无数机遇,青年朋友们要为新时代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始终坚守“青春向党、不负人民”。
喜隆多购物中心张晨羽:
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新时代的精彩
张晨羽是喜隆多购物中心一名基层行政工作人员,作为商业企业工作的一分子,她也正在亲身参与着石景山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张晨羽从工作实际出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商业服务意识,做好创城各项工作,以主人翁姿态深入开展“擦亮城市西大门、文明祥和迎冬奥”专项行动。同时,参与到“礼让斑马线”“垃圾分类”“绿色生活”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活动中,用青年人的热情和担当引领更多人参与到创城活动中来。
她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享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不怕苦、不畏难、勇于在平凡岗位中书写更多的精彩。
中国水利电力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殷丽然:
珍惜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机遇
年疫情暴发初期,中水物资北京公司成立防疫物资保障青年突击队,为大唐集团及其系统内单位一线保电人员供应防疫物资。殷丽然就是突击队的成员之一。
突击队员自愿放弃假期,保持24小时工作状态,克服货源紧缺、时间紧迫、物流不畅等因素,兼顾寻求防疫物资供货渠道信息和统计发放邮寄任务,圆满完成防疫物资供应保障任务,其中为在鄂企业供应防疫物资2.15万件,为北京市指定集中隔离点单位供应防疫物资2.2万余件,为海外项目公司供应防疫物资约5.6万件,助力集团公司各系统单位复工复产。青年当自强。殷丽然说,我们需要珍惜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机遇,勇挑重担,立足岗位,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刘婧
编辑/彭小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