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党和政府的牵挂、有你的帮助,我知足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让村子富起来,拉日村这几年不停地在变化。”白发苍苍的老阿妈乐沙白玛拉吉眼里闪着晶莹的泪珠颤颤巍巍说出这句话。
这位老阿妈是拉日村地地道道的老牧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见证了治多县这5年在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精准扶贫下发生的点点滴滴变化。
住新房,喝净水,生活好了
雪灾救助时用凉水泡方便面解决午饭
拉日村不大,牧民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几乎家家都有牛羊,但却是治多县贫困面最广的一个村。“以前我们住的房子都是你们所说的‘危房’,尤其是下雨天,我们老人行走腿脚不便,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厚重的藏袍上都是结块的泥巴。”老阿妈回忆起过去。
年10月17日,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扶贫工作队来到拉日村,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访贫问苦。“刚驻村的时候,只有一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的房间。到了晚上,我只能和其他四位男同事挤在这一间房子里,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天气,盖上三四床被子,身上热了,脸却冰凉。”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西杭加油站经理才仁吉藏(小名“春花”)说她晚上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因为有野兽出没。
改善居住环境就成了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扶贫工作队的重点工作之一。
经过一年的努力,年8月,老阿妈和其他牧民住上了新房子。“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是修好的水泥路,就算下雨天,袍子上也只是沾点水,不会费劲去洗袍子了。”自打搬进宽敞又热乎的新房子后,老阿妈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坐在院子里就能晒太阳。
解决了住房后,扶贫工作队又联系当地政府,为牧民们打了水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看着村子里一天天好起来,我真的很感谢你们。”多彩乡党委书记东周扎西说道。
办教育,长本领,工作有了
村里孩子没有玩具,使用轮胎当玩具玩耍,春花陪孩子玩耍交流
受地域偏僻、生产生活条件差、思想观念有差异等因素影响,拉日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全村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不足10人,拥有一项技能的更是寥寥无几。
扶贫工作队认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就是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资助一批学生,就能带动一批家庭,辐射一个乡村。”
为帮助当地牧民走出“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贫困陷阱”,扶贫工作队在梳理基本情况后,向牧民宣传青海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也就意味着拉日村目前在校学生和以后上学的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政策的红利让牧民群众更加有信心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
考上大学的措吉扎西属于最先受惠的学生,在他踏上求学之路前,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在第一时间送去关爱——助学奖励,鼓励他好好学习。
如今,越来越多牧民的孩子步入学堂。“康珠措毛最近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同学相处融洽,各方面都表现良好……”春花定期向康珠措毛的班主任了解情况。
康珠措毛是孤儿,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对她来说就是天文数字。春花得知情况后,积极帮她联系到资助对象,供她完成学业。平时一有时间,春花也会跑去学校看望康珠措毛,带她买几件新衣服,周末帮她辅导功课。
在引导牧民重视教育的同时,扶贫工作队积极倡导“工匠”精神。现在,已有一部分人靠手艺来增加收入。
转观念,学管理,牧民富了
与前任拉日村村支书尕松多杰入户调查午休时沟通交流扶贫工作
或许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拉日村不少村民安于现状,信佛、信命,就是不信自己,认为家境贫寒,那是命中注定的,要改变,要脱贫,那就是在同命运抗争,与佛祖作对。
有牧民说:“我们祖祖辈辈习惯了靠天吃饭,你动员我们搞项目,万一扶贫走过场,项目不长久,心血就白费了。”
还有牧民说:“如果想帮助我们,能不能先帮我们管好牛羊?”
对于部分牧民的想法,扶贫工作队知道光抱怨不行,必须帮他们思想“脱贫”。他们与牧民们促膝谈心,教牧民们合理理财、科学致富,不少村民改掉了“有10元花10元,有花”的不良习惯,渐渐地学会量入为出,树立起储蓄就是积累财务的思想,有计划、贴合实际地安排家中收支。
牧民主动性的增强,也大大增强了扶贫工作队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拉日村推出两个脱贫“造血”项目:借助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拉日村可嘎哇神山开展旅游项目。依托当地自然条件,成立了拉日村“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为牧民提供启动资金,传授更科学的养羊养牛的技术,养殖成熟的牛、羊等再由“养殖合作社”帮助寻找销路。
随着“造血”项目的推进,拉日村牧民们开始自己“造血”,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图文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