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缝制了不少布包后,措忠购物时就不会再使用塑料袋了。本报记者张鹏摄
编者按
长江、黄河、澜沧江。
当说出这三个名字时,脑海中随即出现的画面会是什么?是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浩浩荡荡,还是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蜿蜒奔腾?
你可曾见过它们“出生”时的样子,仿佛襁褓中的婴儿,脆弱却又充满着勃勃生机。你甚至无法想象,数千公里外的汹涌澎湃,竟然由此奔涌而出。
三江之源。
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在这片大地上,我们不停地行走,不停地纪录,不停地思考,因为每一个故事,都关于敬畏,关于守护,关于责任。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三江源,以国家公园之名。
本报记者咸文静张鹏
几个月前,一次性纸杯还是措忠生活中的必需品。喝水喝茶喝饮料,不仅家里来客人时会用到,自己也会频繁使用。按她的话说,比起玻璃杯,这种杯子是干净又方便。
今年52岁的措忠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加吉博洛镇西顺根夏社区。相比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县城条件更加便捷。塑料袋、纸杯等一次性用品成为当地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消耗品。就拿措忠家来说,别的不算,一次性纸杯一年到头总得买个好几箱。
去年10月份之后,措忠的邻居叶忠发现措忠有些不一样。不仅家里的一次性纸杯不见踪影,两人一起去购物时,措忠手里还多了几个布袋子。买完东西往布袋里一装,再也不需要塑料袋。
其实,这样的变化得从措忠一家的新头衔说起。
年10月,西顺根夏社区召开居民大会,包括措忠一家在内的10户家庭积极报名,成为社区的“零废弃”试点家庭。
虽然选出“试点”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件事情,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昂文旦巴谋划已久。
“在全县的6个社区中,我们社区人口比较多。户人、80%都是搬迁进城的牧民。我们都知道,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支撑。那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我们,更应该从源头管控、从思想转变,保护好家乡的这一方水土。”考虑到家乡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昂文旦巴萌生出打造长江源头第一个“零废弃”社区的念头。
“或许绝对意义上的‘零废弃’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将‘趋近零废弃’作为目标,倡导居民从衣食住行的细微处着手,进行各种有意思、有意义的垃圾减量探索。”于是,在年召开的一次社区居民座谈会上,昂文旦巴大胆地提出打造“零废弃”社区的想法。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筹备,年10月,在社区居民座谈会上,这一念头终于落地。
“我们在活动现场进行了简单的培训,让大家对垃圾为什么要分类、怎么分类等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同时,还提倡居民减少购买及使用一次性制品。当然,最关键的是选出了十户试点家庭。”虽然对于“零废弃”的概念有些陌生,但在会上,大家对这个提法很感兴趣。
这不,报了名之后,措忠和丈夫王建青也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决定不再购买一次性纸杯等一次性消耗品。按照会上学到的那样,找出家里的旧窗帘和旧衣物,照猫画虎缝制了八九个布袋子。
“以前觉得一次性杯子、塑料袋价格不高,经常用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听了村干部的介绍,我们才感觉到,少产生垃圾就是保护我们家乡的生态环境。”一开始,措忠觉得“零”是一件特别难以实现的事情,认为自己难以做到。但等到真的去尝试之后她渐渐发现,其实“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自己可以做什么。就像一开始看她拎着布袋子,还有人不理解,现在这已经成为她朋友圈里的时尚。
如今,西顺根夏社区已经把打造“零废弃”社区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推进。看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昂文旦巴充满信心。
“我们希望可以从这十户家庭开始,让社区居民从生活小事做起。”
作者:咸文静张鹏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