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子涵程宦宁通讯员桑周
初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城外,机械作业声此起彼伏,一堆经过分拣的垃圾,被几台液压打包机挤压成一块块“彩色方砖”后,摞成了几面墙。“眼前的这些垃圾都将走出治多,变废为宝后重新被人们使用。”眼前这位藏族汉子——索南巴登,是治多县江涌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虽然出生在牧民家庭,但是他并没有从事牧业。年,索南巴登在治多开了一家车辆监测站且收入不菲,本可以躺着赚钱的他,却又盯上了一桩别人都不看好的生意。
起初,索南巴登只是参加一些捡垃圾的公益活动,他意外地发现,原来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困扰群众生活和县城发展的一大难题。
怎么才能处理好这些垃圾呢?他听说内地有很多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决定去取经。
这一出门,索南巴登可算是开了眼界,看着一个个现代化的车间厂房里,通过流水线作业后,生活垃圾变成了可再利用的生活用品,他决定了要在家乡试一试。
年11月,索南巴登的公司成立了。他照搬所学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然而每当困难来临,他只能被动应对。看着公司糟糕的经营状况,他开始怀疑起自己当初的选择。
年,治多县积极响应全州“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的号召,很多人开始争相找索南巴登卖垃圾,一时间公司的业务量翻了三倍多。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资质和管理经验,公司的垃圾处理能力尚处于回收、打包和外销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真正做到再利用。
为了破局,索南巴登再次到内地学习,回来后,他深入学校、乡村、社区,了解全县市场现状,就发现的问题向同行和专家们讨教,并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请求政策支持。慢慢地,公司越来越成熟,成为了县里的标杆企业,并被县委县政府纳入重点扶持企业,给与了项目和资金支持。
索南巴登在治多县的部分学校、社区、乡村设立试点绿色回收站,并普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知识,还建立起以村(社区)绿色回收站点、乡镇回收中转站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市场和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基地,为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打下基础。
《青海日报》(年03月14日第8版:生态)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