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义坊,清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载:“西义坊,枞阳街上口,今题曰古枞阳。”
枞阳曾经是一座古城,汉武帝浔阳浮江,射蛟,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置枞阳县,两千一百年之久矣。那么,西义坊能作为古枞阳的代称,可谓千古岁月。陶侃为枞阳令,一座陶公祠、一座惜阴亭、一处洗墨池,千古名言:“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母封酢的古事传遍枞阳。韩震枞阳焚山驱虎,古同安一座焦岭山的名字记忆到今天。
寻着古枞阳的题记,在枞阳的老街上码头,我努力地追溯着西义坊的故事。翻遍清康熙《桐城县志》没有找到西义坊的文字,也没有找到古枞阳的题记,那么,西义坊与古枞阳的名字源于何时何地呢?年,文联章宪法主席知我是枞阳老街人,大概略懂些文史吧!嘱我多收集一些关于枞阳老街的古城故事,在写《时光记忆里的枞阳古城》时,我寻访了近二三十位熟悉老街和从小就生活出生在老街上的老人,细心地从他们和她们的记忆里整理着老街上关于枞阳古城的故事。
通过梳理那些老人的亲历和见证,关联历史上文献的记载,在枞阳老街上是有过古城的真实存在。历史上的千古枞阳古城建于何年又毁于何年已不可考,然而康雍乾嘉时所建的枞阳古城却有迹可查。出生于枞阳老街,并生活与工作在枞阳老街上93岁的张来发老人告诉我们:“枞阳老街的上街口有一座古城门,城门和城墙都是用麻石条砌筑的,城门楼上是木制的两层亭阁,古城门面向黄华桥和连城方向,在古城门上方有一方青石碑刻写着古枞阳三个大字。”
古枞阳是一座古城的名字?我的心里也喜欢着,但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把古枞阳指代到一座西义坊上,总是感觉有些疑惑。在后来与张老的叙说中,张老详细地将西义坊的规制和形状告诉了我们:“西义坊是一座砖砌的碑坊,在砖墙中镶嵌着三块巨石碑,碑额上镶嵌着龙凤圣旨。”西义坊离古城门不远,没有横跨在街的中间,而是立在中街与后街相隔的房屋后墙门外,背对后街和射蛟台山的钓鱼台山崖,隔屋面向前街。听着张老的叙说,西义坊的砖坊三层檐顶都为砖檐,就象一堵砖墙,亦或是一种宣传或告示的檐栏,它的宣传和告示以石碑刻字而成。
我的记忆里浮现了洛阳的孔子入周问礼处碑坊,那也是一处碑坊,“孔子入周问礼碑碑高3.米,宽0.92米。碑面上阴文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此碑立于清朝雍正五年,是当时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时所立,有碑楼,悬山式顶。”西义坊不是一块碑,是三块碑,碑上的碑铭不知刻了些什么?
年,枞阳老街开始拆迁后,在残垣断壁的瓦砾中出现了三块巨碑,原枞阳糖果食品厂的饴糖车间有两方石碑,石碑搭在砖台上,两碑相连着,石碑大约是在年以后,枞阳糖果食品厂从附近搬运来为了做饴糖和糕点揉搓面粉做案板用,如今的石碑早已被磨得光滑,仅剩两个模糊的字“牌坊”。原枞阳人民银行老食堂的屋外有一块石碑,曾经也是老食堂里搭起的案板,好在用的时间不长,碑面上,那些古鼎回纹的边框还在,铭文的碑题五个字中还清楚地看见“师、示、碑”三个字,碑文中还有许多清晰的姓名出现,在枞阳老街的钓鱼台山坡,有一方残破的圣旨碑,碑面留存的约三分之一部分清楚地雕刻着龙凤盘珠和圣旨。
枞阳老街的西义坊拆毁在年前后,西义坊上没有古枞阳的碑额,古枞阳的碑额在枞阳古城的西城门上。从上世纪的枞阳建设,和当时搬运条件的环境,巨大石碑是很难搬运到远地方的,只能就近利用。今天所发现的三块石碑和圣旨碑额,极有可能是枞阳老街西义坊上的古石碑和圣旨碑额。更据明典律,府衙在地方俱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明·刘俸《旌善申明二亭记》中:“旌善、申明亭,我国初令,自县内以及乡都皆有设焉。”
枞阳老街的西义坊,是否与旌善有关呢?通过查阅康熙和道光《桐城县志》,善行在县志中为笃行,行侠仗义,乐善好施,敬德重孝都为善,都为义。笃行中有:“钱云凤家百余口,七世同居,门内慈孝友恭,怡怡无忤色,子弟量其天质分授耕读,尤以谨言慎行为家法。乡里有贫乏称贷者常解囊以济,丧葬婚娶尤加厚焉。乾隆十年提请旌表建坊。”
“王文茂,字凤翥,国子监生,好施予。每穷冬量米,杂碎银其中,贫人来购者潜与之,且嘱曰,米中砂砾多,宜淘之净也,其行善不欲人知。如此,子章绅,字懋堂,国子监生,能承父志,治家严而有法,合门肃穆。后孙灼,曾孙贯之叠登圣贤书,人咸以为积善之报云。”
“项元鸾,字鸾采,号蠏谷,国子监生。少极贫,事亲以孝称。父没哀甚,忽梦父告曰:‘汝当惜身,三代祖未葬,须亟为之以成吾志?’乃独力营葬地,修祠宇,置祀田,阖族赖之。为兄子三娶妻,兄与子俱没,仍鞠育其遗孤。凡族党生无养死无殡者,极力周恤。遇岁荒,必极力赈贷。乡人吴中兰,倡义于白鹤峰建文昌阁以课士。元鸾首捐以率,后落成,复捐产为祭祀费。宅西有市屋值多资,形家言不利于本镇,遂废之而捐其基。里中人士以文纪其事,勒于石。”
根据西义坊的义字推断,它应该是一座旌表善行义德的牌坊,西义坊砖墙中的三块石碑上,有圣旨旌表的枞阳人,做了为同邑乡亲谋福利,做了和亲孝友,援困济贫,惩恶扬善,值得时代和社会旌表和铭记的好事。所以,国家和社会都会为他们树一座丰碑。
作者:韩双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