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登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启动“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态势。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实行农牧渔全链条标准化绿色生产,扎实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直至零使用行动,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种养殖,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力争牦牛、青稞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建设特色温控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培育一批市场认可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围绕“生产强产业美、生态优环境美、生活好家园美”,实施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广泛发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保洁、户户清洁、村村整洁,打一场治理脏乱差的人民战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土地确权成果运用,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三块地”改革试点,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地区,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保驾护航。西宁市城北区陶家寨村、石头垒村安置房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资料图片“打造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最美乡村12个、美丽田园3个,全国及省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家……”“农牧区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完成个村庄环境综合治理、个美丽乡村建设,在36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在5个县探索固体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利用一体化模式,在个规模养殖场装设了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洁净、绿色、舒适、富裕正成为当今美丽乡村的“代名词”。年,我省各地乡村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扩大乡村特色产业,整合村集体经济,使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践行,引得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增加了农牧区群众的收入。年,我省针对乡村形态格局多样性分化趋势,充分考虑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乡村差异,将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打造形成“生产强产业美、生态优环境美、生活好家园美”的乡村振兴青海样板。计划到年,全省1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到年,全省6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到年,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全面实现……足不出村就能赚钱致富年,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村民任大贵“硕果累累”的一年。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向亲戚朋友借钱开了农家乐,足不出村,两个多月净赚了三万多元,五十多岁的任大贵喜笑颜开。从“打工族”转型“老板”,足不出村奔小康,任大贵只是这支“转型队伍”里其中的一员。据相关数据显示,年海东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9万人次,同比增长17.3%,旅游总收入49.62亿元。全市建成各类乡村旅游接待点家,星级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家,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3,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在乡村旅游产业丰满了农民腰包的同时,特色农牧产品也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器”,一个个乡村专业合作社也成为我省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点。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长南阳在思考当地发展时说:“治多县地处青南牧区,产业方面似乎没有优势,但我认为转换思路,畜牧业既是支柱,也是优势。近年来,我们切实打牢产业基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扭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从南阳口中,记者了解到,生态畜牧业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载体,助力治多群众脱贫奔小康,提升了群众对畜牧稳县的认同感。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整合了劳力、牲畜、草场资源。当地探索的“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机制,其市场化运作在高原绿色有机产业发展上发力,加速聚集“畜产品加工、土特产销售”等优势产业区块,为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产生一定成效。合作社作为乡村打造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的载体,使村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南阳告诉记者:“年末,全县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分红超过万元,治多各项事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横向比较,我们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可以说,我们的乡村建设发展还很不充分,尤其是偏远乡镇和村社,是发展最不充分、最不平衡的‘区块’,这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主战场。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乡村发展的短板,城乡融合,弱鸟先飞,举全县之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住在村里享受城市待遇“高原的仙境美如画,阵势大,松柏柳挺立在陡崖……新农村建设换新颜,好干散,尕庄廓活像是花园。”正如这首歌里唱的一样,让乡村美起来,让人气旺起来。这一切,都得益于我省积极实施的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现在的乡村,道路从‘水泥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开通了污水管网,实施了‘厕所革命’,亮化和绿化都已经跟城市差不多了,有些村子甚至比城里还好呐!”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党委书记万玛措告诉记者,如今的乡村跟过去大不一样了。“欧式田园风格的‘美地花田农场’,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让省内外的朋友们对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无比向往……”在与万玛措交谈当中,记者得知在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有一个“美地花田农场”,是他们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对接企业,引进项目、发展产业,为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而出谋划策建的,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一个集花田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研学旅行、户外探险、原生态畜禽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景区,以“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团结村及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以及生态养殖产业。景区建设,带动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转变。团结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墙体、大门、人行道等改造,并修建了群众文化广场,商业铺面等,还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村级污水管网、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改变了村里“脏、乱、差”的现象,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出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也让村民有了“获得感”。变化不仅在乡村,我省广大牧区也悄然地改变着。平整的柏油路,沿路整齐地排列的太阳能路灯,粉刷一新的墙面,整齐划一的游牧民新居,房屋朝阳的方向用玻璃封闭,显得格外整洁……“‘乡村振兴’不仅仅让牧区的经济振兴,还让其文化和生态也有了好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牧民富起来的问题,还保留了游牧区原有的风貌、文化、特色,不光促进了当地发展,新的‘文明乡风’也在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庄里扩散。”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县长桑本眼里,随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愈发完善,给农牧区群众带去了更多的生活便利。跟着村集体入股分红当老板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上寨村村民应洪斌因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从以前村里的“被管理者”成了村里集体发展的“主人”。年12月,乐都区碾伯镇上寨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等核心工作,下一步将为村集体成员发放股权证,让村民变身“老板”。无独有偶,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产权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同步”这条刚刚探索出来的路,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和发展壮大,而且真正使村里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就拿互助来说,截至目前,互助县8个乡镇,个行政村已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已指导家村集体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部分村开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已初见成效。海东市已有个村实现“破零”。“这是青海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攻克深度贫困征程的里程碑:村集体变富了,整村发展的腰杆都挺得直,共享发展成果也让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在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乐都区农经站站长李国秀看来,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在我省全面展开,不光使每个村都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也确保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都能合法平等享有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李国秀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县区代表,在新的一年里,将积极为乐都区农村改革,优化种植结构,做强优势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尽自己绵薄之力。作者:谭梅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9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