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第八章

花开岷迭(上)

尕秀很小,但位置很重要。说尕秀坐落于甘川公路的边上,似乎有点儿欠妥,准确的说法是,甘川公路从尕秀镇中间穿过,从而使这条连接两省的国道成了尕秀镇街的一部分。正因此,它成就了尕秀,使尕秀拥有一种看不见的“大”,潜在的气象大,未来的格局大。从尕秀前行多公里,便进入若尔盖湿地的腹地,再前行公里便抵达著名的九寨沟景区。尕秀是贴在甘南州胸前最显眼的一块布。过去是象征着落后和贫穷的一块补丁,现在却是绣在甘南胸前的一朵鲜艳夺目的胸花。

现年58岁的拉毛加,在尕秀也生活了58年。尕秀的前世与今生,尕秀的过去与现在,已如一幅幅清晰的图画刻印在他心里。深藏于岁月深处的起落兴衰、冷暖炎凉,也许只有借助他的记忆和他的口,才能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轨迹和轮廓。

更加久远的历史已无可追述,那时谁都能想象得出落后的牧区是个什么样子:逐水草而居、人畜不能分离、随季节迁徙流浪、疾病多发、条件艰苦……拉毛加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下一代的发展问题,也就是每一个牧民家庭的未来。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一些有点儿远见的牧民烦恼异常。拉毛加的大儿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尕秀还没有集中定居,他记得清清楚楚,由于条件所限,孩子们不能正常进入学校读书,政府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只能因陋就简办起帐篷学校,七八个孩子、一个识字的老师就算一所学校。当年的落后和不便可见一斑。

目前住在尕秀的户牧民,大部分是年从草原深处搬迁而来。客观地说,牧区的生活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人们的观念和习惯。牧区之外的人们认为的好事,牧民却不一定真正认为是好事。拉毛加记得,当时牧民们的搬迁动员工作就进行得十分艰难,很多牧民因为执着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坚持不出牧区,政府干部挨家挨户反复做了一年的工作,牧民们才半推半就地迁了出来。

迁出后,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分散而集中,由流动而固定,但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他们依然把院子当草场,把房子当帐篷。那时的墙是土墙,门是简陋的木门,院子虽然宽大,却堆满了牛粪、柴草、建筑垃圾,还有病弱的牲畜,打开院子一看,基本上就相当于把以前的牧场搬了一个地方用封闭的院墙圈了起来。大部分群众的家庭卫生依然没有摆脱游牧生活的影子,断不掉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挂、乱丢乱弃的旧习。地面上砖头瓦块凹凸不平,角落里垃圾杂物横七竖八,暖廊里衣服鞋袜丢三落四,厅堂里桌椅板凳灰头土脸,炉台上汤渍油渍日积月累,窗台上污垢灰尘纹丝不动,炕台上被子枕头杂乱无章。不但样子难看,气味也难闻。家家户户一个简易旱厕就放在院门旁边的角落里,一个棚、两块砖,一个坑,夏天招苍蝇,冬天冻屁股。厨房则以烧牛粪为主,烟熏火燎,气味冲天,每到生火做饭的时候,整个村镇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

拉毛加回忆,从年开始,俞成辉就开始往尕秀跑。一趟趟地来,来了也不说干什么,就找村民们聊天,一聊就是几个小时。这些年俞成辉总共跑多少趟他已经记不清了,据留意的人估计,怎么说也有四五十趟。一开始来的时候,是县里的干部领着来的,以后就自己单独来,没有陪同,也不打招呼,来了就问长问短,从收入到生活,从现在到过去,从习惯到好恶,从困难到愿望……很多人家他都去过。不知道哪天,他突然就到了,到了也不知道会扎到谁的家里,一聊就聊个透彻,聊完转身就走。

俞成辉一趟趟来,村民们虽然并不知道他有什么打算或想在尕秀村做点儿什么,但知道他是真心关心这个村子,关心大家的生活。时间久了,大家熟悉了他,什么都敢当他面说,有的发牢骚,有的提意见,有的还把他当朋友说一些心里话,反正俞成辉平易近人没架子,那啥话就照实说呗。这么多次造访,大部分时间都是村民说,他不说,一直耐心倾听而不发表意见。他越是不说,大家越是盼着他说点儿什么。仿佛有一个令人兴奋的谜底,在等着他去给大家揭开。

年3月,来尕秀的人突然多了起来,乡里的、县里的、州里的,跑马灯一样,村民们知道,俞成辉跑了几年终于有了结果,上边可能马上要有大动作。不久,谜底果然就公开了,甘南州要把尕秀村作为全州“全域无垃圾”样板村进行集中改造。改啥?据说,啥都要改,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村子的基础设施、外观风貌、绿化美化、环境整治,一直到每家每户的屋子内外。州里的文件把每家每户的改造内容概括为“七改”:改院、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炕、改习。

开始时村民们以为这又是一个“马歇尔计划”,不知道要改几年,也不知道哪些会真改,哪些会假改,但是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是,三个月之后,能看到的一切竟然都改了。至于那个看不见的“旧习”,拉毛加觉得好像也改了。想起来他自己也觉得纳闷,已经过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怎么突然就成了往事?想一想现在的生活,好像和过去的生活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这三个多月的时间,村子的人跟做梦似的,一天一个样。大家知道那是现实的变化,即便是现实,也感觉跟变魔术一样,快得眼睛都瞧不过来。仿佛转眼之间,临街的65户民房,作为样板,就全部改造完了。听上边的领导说,不仅是这65户,其余多户也要改,也不仅仅是尕秀村,几年内全州其他村子也要全部改,说是要让全州各地都向尕秀学习、看齐呢,最后都像尕秀一样变成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改造之前,乡里给村民开了动员会,把这次改造的总体规划和要达到的效果交代得清清楚楚,把改造后大约能够获得的收益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贴出了改造后村子和一些庭院的效果图。一座座房子看样子像宫殿似的,这些年哪想过要住进这样的房子里呀。并且政府把个人承担什么、政府承担什么,个人需要投入多少钱、政府能给补多少钱一一公布出来。牧民们很多不认识字,但会看图,会算账,知道自己不吃亏,这是百年不遇的大福利,便积极支持,主动配合。

工程很快就顺利开工了,铺庭院、刷围墙、换暖廊、建浴室、通暖气、改厕所、装厅堂、盖厨房等。其间曾有州里的干部用几句简洁的话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家家参与的生动格局、户户配合的良好氛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与“牧民群众的幸福笑容、迎风旋转的吉祥经轮、蓄势待发的草原春色”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来扒得乱七八糟的街道、围墙、庭院等都现出了初步轮廓,看那样子和图上画的基本一样。

工程有了初步进展后,俞成辉又来到尕秀村,还讲了很长的话。特别是讲他对尕秀村的感觉时,还被当地的一个干部翻译成了藏语发给大家看。

那天俞成辉讲:“有的风景,人生中只是一刹那,便惊艳了你的目光,让你一生难忘。尕秀,绝对是你路过不能错过的乡愁。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和国道线上的尕秀村,既是海拔米的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完美结合的一块瑰宝,凝结着祖祖辈辈逐水草游居的血脉乡愁,更是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一座丰碑,寄托着草原儿女建家园定居的幸福愿望。放眼尕秀,四周环绕的草原山脉,仿佛一座生命的屏障,用磅礴身躯蜿蜒着雪域高原的雄浑和苍茫,用生态脊梁起伏着这方山水的神奇和灵动,用绿色情怀护佑着这方人民的吉祥和安康。聆听尕秀,距今多年的克尔古城穿越历史时空,依稀回荡着金戈铁马叩击雪域大地的声音,隔空传递着古象雄王国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生动镌刻着吐谷浑部落联盟的兴衰成败。俯瞰尕秀,东北面的碌曲县城和西仓寺,东南面的则岔石林、尕海湖、贡巴梁和郎木寺,共同构成了地理空间上的北斗七星布局,而尕秀村相应处在天玑星的位置,代表福禄和财富,这与晒银滩的字面意思不谋而合。”可见他对尕秀的未来寄予了多大的希望!那番话,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尕秀的美好祝福。

经过紧张的施工,年9月,一个脱胎换骨的新尕秀奇迹般呈现于世人面前。乘车一过国道碌曲县收费站,一幅崭新的图画便扑面而来,原来横七竖八的电线杆子和电线全都不见了,改走地下管线。沿路的草场围栏崭新、整齐,原有坑洼被全部填平并进行了绿化;沿途的牧场和商铺面貌一新,干净、整洁,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幡长廊让行走其间的人们仿佛置身某种盛大的欢迎仪式。65套临街样板房已经统一设计和精心打造,显得气势非凡、美观端庄。家家户户环境优雅、干净整洁。微生物降解厕所,淋浴间、洗漱间、分户式光伏电源、高效节能炉采暖系统、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采暖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州里把尕海的目标定位得很高,就是要把尕秀打造成全国第一藏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全国第一家生态文明博物馆。这样的定位显然已志不在甘南,而是要引领整个涉藏地区的生态文明的发展。

年,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尕海周边的牧民第一次如此干净利落、兴高采烈地告别了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为了打造这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甘南州共落实各类项目资金万元,其中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资金万元、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1万元、光伏扶贫项目资金万元。

尕秀打造成功之后,果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了生态文明领域里的明星,影响巨大,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和学习者络绎不绝。建成当年,来尕秀村观光游客就达到30万人次,接待旅游团队65批次,建成投入使用的15家牧家乐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全村户均增收2.8万余元。几年下来,尕秀村共接待北京和天津、浙江、四川、青海、宁夏、西藏等省区市学习观摩团队43批次,余人。紧接着,甘肃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全省“全域无垃圾”现场推进会、全省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甘南召开。其间,与会人员通过实地观摩,对尕秀村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各级领导赴尕秀村实地调研时,对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的成功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尕秀村开展集中采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尕秀村为例,对甘南州年——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拉毛加的房子临街,属于第一批65户首先改造的样板房。改造后家里装修了四间客房,其中还有一个豪华套间。正房的大厅面积大约有60平方米,放下六张藏式大茶几用于接待用餐的客人。旅游旺季一来,他的牧家乐餐饮和住宿同时营业,再加上向外地游客出售一些自产的土特产比如肉干、蕨麻果、糌粑、酥油、奶酪等,每天零零散散的进项不断,感觉钱像流水一样地来。一年总数算下来,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元的利润。最让他感到舒心的还不是舒适的环境和快速增长的收入。他已是年届六十的人了,最关心两件事情,一是养老和就医的问题,二是孩子们上学的问题。

过去,在牧场上生活的那些年,生活条件不好,人很容易染上疾病,人一上了点儿年纪,体力和身体抵抗力都很弱,很容易就被疾病缠上。由于没钱,交通又不方便,一般得了病就是硬挺着。轻微的小病一挺就过去了。得了大病也不知道,照样挺着,实在挺不住才想起来去看。怎么去看?那么远的路,人病着不能骑马、骑牛,又没有车,只能找人抬着往外走,很多人还没等抬到地方就已经死了。

“那时候寿命长的人不多,”拉毛加说,“我父亲、母亲和爷爷都是活到60多岁就病死了。现在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生活条件好了,营养条件好了,卫生条件也好了,医疗条件和交通条件都好了,就不再担心自己活不长了。”

拉毛加虽然只是一个牧民,却是一个有远见的牧民,他关心的事情很多时候和别人不一样。他念念不忘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孩子们的上学和发展问题。他从小就不太认可一辈子跟在牛羊的屁股后了此一生,一直渴望着读书学文化,将来干点大事情。怎奈那时家庭生活条件太差,父母的观念也太落后,不支持他出去读书。他14岁时就不得不接过父亲手里的鞭子去山上放牛。后来牧区的情况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等到他有了自己的孩子,早早就下定决心让孩子读书。牧区办帐篷学校时,还没有几个孩子去上学,他就把大儿子送去了。牧民们集中搬迁之后,有了正规的学校,他让家里所有能上学的孩子都进了学校,一个不留。不知道是否与他的带动有关,3年前尕秀读书的孩子加一起不到30个,3年后,一下子增加到多人。现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又建成了,学校的条件和师资都有了飞跃,孩子们的好时光随之而来,他们的潜力和前途不会再因条件差或师资力量弱而受到埋没了。

拉毛加朝大门外指了指说:“你看,这是我的车。”他年前新买了一台小汽车,就放在大门外他手指的方向。拉毛加在说到他的车时,用意并不是炫耀他的车,他想通过车讲一讲尕秀的发展史。

拉毛加说,他这大半生什么交通工具都使用过,半个世纪之前,他能用上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牦牛也不能随便骑,因为那是牧业生产队财产。后来,国家改革开放,牧区有人买来了自行车,拉毛加家经济条件差买不起,一片牧区就那么有数的几辆自行车,由于道路不好或没有道路,孩子们争着抢着骑,只能当玩具。进入新世纪之后,有了摩托,有了载物的“三马子”,牧区算有了真正实用的交通工具。最近一些年,牧民们手里有了钱,有人能买得起汽车了,但还是买不了轿车,因为草原上的路只能跑越野车,买一台轿车就是买了一台摆设,毫无用处。只有现在,牧民们才有资格买轿车,牧区和城市才真正在道路上接轨,在生活上同步。说到高兴处,拉毛加开怀而笑。他笑的时候,虽然也是满脸菊花,但并没有暮气和沧桑。

贡巴村,与四川的若尔盖县毗邻,由于甘肃省和四川省的汽油价差较大,一般的车辆加一箱汽油可差元的价格,往来游客多数要赶着节奏来贡巴村附近的加油站加油,贡巴村因此而成为甘川国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在尕秀的生态文明村打造完成之后,州里就确定要把它作为尕秀的姊妹篇重点打造。

贡巴村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打造甘川边界的最美驿站。工程年2月正式启动。由于当时的项目资金还没有落地,前期的基础费用特别是群众的拆迁费用,如果不及时谈妥、及时到位,恐怕会成为项目推进的主要障碍。是立即启动还是等待资金到位后再启动?这是当时大家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