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
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
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这句话毫不夸张地道出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的多姿多彩和千变万化。句中“卓”就是锅庄的藏语表达的名称,而卓的意思就是舞蹈。接下来就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被藏族称为是“日月赠给大自然的一件奇世珍宝”的白龙卓舞。
白龙卓舞
白龙卓舞是称多县白龙村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其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心中的虔诚,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藏民族对精神、信仰、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
“白龙卓舞”是一种动静组合的舞蹈,动则为舞,静则为歌,静时歌声如飞龙盘旋,祥云弥漫,佛光渐起,沉稳缓和,令人肃然起敬。而动时则舞姿舒展大方,矫健明朗,仿佛给人一种不动胜动,不舞胜大舞的感觉,是所有舞蹈中最高妙的境界。
据说白龙卓舞的历史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格萨尔王时代。相传成就者忠青·更尕仁青的爷爷嘎·伊洛扎巴当时是白龙首领,格萨尔赛马称王后嘎·伊洛扎巴和咒师昂琼庆布两人曾率白龙著名艺人曾赶赴岭国参加格萨尔和珠姆王妃的婚礼(约公元不详),婚礼上艺人精彩的演出博得了格萨尔的赞扬。这些资料是根据称多县中学特级教师白玛更尕和白龙卓舞传承艺人才哇等人的口述记载下来的,据他们反映原先确实有关于白龙卓舞的详细文字资料,后因种种缘由都已失散。到了晚期,约在公元年间,元朝忽必烈帝师八思巴在称文镇尕藏寺忠确滩举行灌顶仪式时大放光彩,倍受帝师的赞誉,继而在全藏区一举成名。
当然如斯神圣的民族舞蹈其文化价值也是极其重大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文学价值:从所搜集的唱辞来看,“白龙卓”的唱辞结构严谨,朗朗上口,具有较强的韵律诗的节奏美和语言美
二、人类学价值:“白龙卓舞”集中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
三、民族学价值:浅而言之“白龙卓舞”是在称多地区发源和流行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化,广而言之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属于整个藏族地区的一个弥足珍贵的亟待研究和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美学价值:“白龙卓舞”的演出不同于其他舞蹈的演出,他特别讲究声音的粗犷美和形体的缓和美,舞者无论是在唱还是在跳,唱腔和步伐要牢牢地扣在一起,唱腔节奏放快时步伐自然放快,任何细微的失误都会遭成舞蹈的不雅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