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青海进入最美丽的季节。充沛的降雨滋润着高原的每一寸土地,江河源头,绿草盈盈,各色野花盛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从4月22日至6月5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守护斑头雁大型直播活动在长江源班德湖畔举行,其鸟类种群数量观测结果显示:今年在长江源班德湖栖息的斑头雁达到只,较年同期增长了近两倍。由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省环境保护厅等主办的这次活动是国内首次斑头雁迁徙繁殖直播活动。这也是,在最美生态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公园外,青海展现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又一大美景象。岩羊野牦牛藏羚羊本报记者官群摄一5月16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暨三江源(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两年之后的一次“盘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显得比往常颇有“底气”:“可以说,‘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的目标基本实现,试点难题逐一攻克,试点基础更加牢固,改革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合力更加凝聚,动力更加强劲,导向更加鲜明,前景更加广阔,为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底气”来自于自然保护区和遗产地保护管理履职到位,生态屏障更加筑牢,“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省抓住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机遇,在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三江源被列入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年9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挂牌,范围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4县的12个乡(镇)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开展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省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形成特色的重要领域,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完成了31项试点任务。特别是,年7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联合国世界遗产证书,展现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巨大成果。二6月9日,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裴伯庸的手中接过世界遗产证书。那一刻,见证可可西里过去沧桑和如今辉煌的布周局长又一次眼泛泪光,激动万分:“这是所有可可西里人的梦想,为此很多人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一年前的这个季节,青海可可西里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至此,可可西里填补了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际社会的一次新展示,也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以“四个转变”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有力举措和重要体现。而其更为久远的深刻的意义是我们获得了一份可贵的财富——“可可西里坚守精神”。可可西里——一个美丽的名字,因藏羚羊而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9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