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樊永涛报道)8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天气已经转凉。晚上9点40分,刘云军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玉树市援青干部宿舍,稍作休息后,他打开日记本,这样写道:“来到神往已久的雪域高原,已经2年有余。面对家人分离,心里中难免有些遗憾。从开始的失眠、蹒跚步态等到现在可以睡六七个小时,面对高原反应,已不在忐忑,从开始听不懂一句藏语到现在可以说一两个藏族词语……但更多的是对援青工作的期待和热情。”写完日记,刘云军给远在北京的家人打了一个电话,听到家里一切安好后,他便安心,开始给记者讲述在玉树工作的一些事儿……年8月4日,响应北京全面援助玉树、医疗队精医院的号召,刘云军接受了玉树州卫计委副主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职务,并带领5名医疗专家前往公里外的玉树,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初到玉树,面对平均海拔米的工作环境,和其他人一样,刘云军和其他援青干部一样出现了严重头痛、头晕、乏力、腹胀、厌食、胸闷、气短、夜间入睡困难、血压持续升高、心率加快等高原反应。正如刘云军所说:“缺氧症状时刻侵害着我的身心健康,每次体检,身体的几项指标都在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高原缺氧并没有成为刘云军开展工作、为玉树百姓干一些实事、好事的绊脚石。说到这里,刘云军为记者讲述了来玉树工作之前的一些事儿。出身医学世家的他,从小受祖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医院一干就是20年,期间历经了“非典”,那时的他也没有退缩过,他主动请战,成为第一批抗“非典”疾病的医务人员,奔向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积极参与了那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年,刘云军克服孩子小、父母年龄大等困难,主动报名,自愿到新疆和田进行医疗技术援助。面对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环境差、语言交流不通畅的和田地区,他没有退缩,而是静下心来工作:医院组建了心血管疾病专科病房,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心血管疾病看病难的问题,先后20多次深入乡村进行义诊,多次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打过退堂鼓吗?”记者问道,刘云军笑了笑说:“能利用机遇,丰富阅历,提升自我,把医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毫不保留的留在祖国边疆地区,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我不后悔。”工作中的刘云军来到玉树医院后,刘云军所面临的是医院。经过深入调研,他医院运营分配机制落后,采用“大锅饭”分配模式,导致人心涣散、职工积极性不高。医院不同层级的员工对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模式表现出的截然不同态度,刘云军断然回绝了一些人提醒的“要保稳,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三年带个大光环回去就够了,没必要那么认真”、“平稳过渡,随遇而安就足矣”、“不能大胆冒进,这样蛮干,医院赔掉”等建议。熟悉工作后的刘云军从改革从分配体制下手,他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模式,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分配机制,一年后,玉树医院扭亏为盈。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医院先后成立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诊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眼科中心、宫颈疾病诊疗中心等11个新学科,开设了5个新病区,开展了78项新技术、新业务,极大满足了玉树百姓的健康需求,使身患疾病的玉树百姓不出玉树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如今的玉树医院,地震后捐赠的价值多万的大量闲置医疗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刘云军还亲自制订了“玉树医院三年人才培养战略规划”,采取“手拉手”、“结对子”、“本院骨干压担子”等培养模式,57名医务骨干被外派进修学习,医院的中坚力量。检查病情的刘云军年,在刘云军带领下,玉树医院取得三项国家级荣誉:“全国卫生计生先进集体”、儿科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江西副院长获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刘院长,为人随和,谦卑,最主要的是有一颗热情的心……”一说起刘云军,外一科主治医生凯周尖赞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刘云军两年以来,做了许多好人好事,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为身患结核的索南坎着、香巴扎西,右脚骨折的16岁二中学生卓玛等家庭贫困的儿童捐款共计多元,帮助她们战胜疾病、重获新生。“刘院长还经常深入高海拔的玉树治多县、称多县为学校学生、寺院僧人进行包虫病体检;为他们进行疾病筛查、治疗。”不知不觉中,采访已到深夜,临别时刘云军告诉记者,“玉树藏族同胞为了保卫中华水塔、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巨大贡献,作为一名援青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尽职尽责,为藏族地区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