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niupixuanzl.net/m/

玛赛村距离治多县城只有80多公里,但因路况不好,驱车需要三个多小时,一路上,雪山和草原显得高远、辽阔、圣洁。

生态巡护途中。图片由土登让杰提供

在村委会院子门口,我们见到了玛赛村党支部书记瓦西洛尼。村委会房子曾被棕熊破坏,瓦西洛尼便带我们去他家进行采访。坐在密不透风的帐篷中,伴着奶茶氤氲的香气,瓦西洛尼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讲起村里的情况。

“玛赛村是一个传统的纯牧业村,共有户牧民,但近几年常住在村里的只有多户,其他牧户因孩子上学等需要,搬到了乡上或者县城居住。”瓦西洛尼说,在自己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乡的草原很美,每年七八月,碧草如茵,盛开着各色小花,放牧的时候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特别惬意,但后来,美好的环境被“自己人”破坏了。

“听人们说,那时候家家户户养了几百头牛,除了过度放牧,草原鼠害也特别严重。也是从那个时候起,草原上的塑料垃圾慢慢多了起来。”土登让杰接过话题说。

土登让杰,今年30岁,是治多县扎河乡玛赛村的普通牧民,年,玛赛村划入三江源园区,他成了一名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吃上了“生态保护饭”。轮到自己巡护的日子,土登让杰就会带上工具,和其他管护员一起骑着摩托车,到管护区域捡拾垃圾,也了解了草原的变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治多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牲畜数量超过百万头(只),成为富甲一方的“百万县”。载畜过量造成了草畜失衡,给草原生态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破坏。

眼看草原上的垃圾越来越多,牧民也会自觉捡拾垃圾,自发保护草原,但治标不治本,草原还在慢慢“死去”。

“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陆续出台政策保护生态环境,也有人到这里做志愿者保护动植物。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让保护工作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扎河乡党委书记索南旦正说,因地处三江源腹地,扎河乡全域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全乡包括玛赛村在内的四个村子,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因此发生了深刻改变。

“牧民不能依靠草原和牛羊生活,就要有新的收入方式和生活来源,所以我们积极争取项目,以保障牧民的生活和牧区的发展。”索南旦正说,年,玛赛村成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示范村,利用万元的生态示范村建设项目和70万元的转型转岗培训项目,修建了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改造危房45套、生态体验平台2处,为名贫困户开展了短期技能培训。

“除此之外,还实行了建档立卡户和全体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试点,玛赛村选聘了名生态管护员。转变身份后,生态管护员从原先的利用者变成了保护者,也有了新的稳定的收入方式。”瓦西洛尼说。

“以前我就是放牧和打工,成为管护员之后,有了稳定收入,还能做保护草原的事,特别高兴。”到现在,土登让杰还记得大家第一次去捡拾垃圾时的场景,一共清理出了13车垃圾,饮料瓶、塑料袋、啤酒瓶……山坡上、草原深处到处都有,道路两旁尤其多。泥里有垃圾,就趴在地上挖,草地里有碎玻璃,就蹲在地上一点一点抠。

年底,扎河乡名民兵加入到生态管护和巡护的行列,成立了一支摩托车巡护队,帮助管护员清理垃圾,进行生态巡护。现在,巡护时碰到的野生动物多了,互相搭档也更安全。

随着草原生态管护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玛赛村结合实际情况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管护任务责任到人、管护效果到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护,垃圾清理不留死角。

如今,玛赛村的管理模式推广到了全乡,大家一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改变了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的局面,扎河乡实现了生态保护、生态脱贫、生态固边、民族团结的良性发展。

现在,玛赛村牧民对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充分,知道自己是在守护国家公园,守护中华水塔,守护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也寻找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点,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玉树发布综合

青海日报整理审核丨李万成编辑丨尼玛旦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