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
大家吃喝玩乐进行到第几项了?
身为一名根正苗红的漳浦人
小编吃饱喝足之余
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找到了不必跋山涉水
也能够乐山乐水的好去处
——漳浦“红色”之景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共闽粤边特委、中共靖和浦县委机关旧址
炊烟袅袅,古木环绕,一座灰瓦白墙的旧厝落于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
车本村位于石榴镇东北部,是漳浦县最西北、海拔最高(米)的行政村,被誉为“闽南的井冈山。”
火红旧址岁月
年,红三团、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委、中共闽粤边临时特委、中共闽南特委机关先后驻地于这座建筑物。
年春,中共靖和浦县工委成立,将机关设于这座楼中,领导恢复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和解放漳浦斗争。
这座百年土木建筑占地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厅、天井、两庑、两层小楼及左右护厝组成,建筑面积平方米。
年,旧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当地以“红军之家”为名,建立了红军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陶铸、邓子恢、方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和事迹,摆放着先辈们用过的物件。
此外,车本村还保留着苏维埃供销合作社、红军哨所等革命遗址,建设了“红军井”、“红军广场”、“红军烈士纪念园”等革命旅游景点。
“山城烽火”旧址
“山城烽火”旧址位于漳浦县石榴镇山城村吴氏祠堂,为百年砖木结构。
山城烽火岁月
年冬,邓子恢同志到漳州接替陶铸同志的工作,于年春,领导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指战员、小山城村秘密农会会员,在此发动小山城村农民抗缴“航空救国捐”武装抗击国民党军张贞部,点燃革命烽火,开辟靖和浦游击根据地。
台湾南投县著名企业家吴玉文捐资二十万建怀亲亭,并撰写碑文,连接了两岸关系,展露了赤诚国家情怀。
吴庭坚故居
吴庭坚故居位于石榴镇龙岭村口角自然村,据了解,该故居面积75平方米,本濒临倒塌。为纪念先烈,漳浦县对吴庭坚革命历史遗迹进行建设修缮。
吴庭坚红色岁月
吴庭坚(~年),漳浦县石榴龙岭村人。
民国19年,陶铸、谢少萍等到车本开展革命活动,吴庭坚毅然加入革命行列,把革命火种带回家乡龙岭村。 民国20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1年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农民赤卫队,为以小山城为中心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很大的贡献。
民国23年3月,致力于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并领导靖和浦苏区14个乡近1万人口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先后建立18个支部,镇压反动豪绅地主。
民国25年,配合红军第三团第一、三连,先后攻打驻防在霞尾、旧镇等地的粤军师和反动壮丁队,巩固龙潭、后井一带的革命根据地。 “漳浦事件”发生后,为恢复健全漳浦地方党组织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 民国27年3月,发动组织群众参军打日寇,募捐支援前线。
虎崆岩
虎崆岩位于巷内村西面的山坳中,岩坑水库附近,这里奇石众多,蕉林掩映,据说曾有虎栖息于此,故名。
虎崆岩亦名木石居,以天然巨石为盖,里面是一个约40平方米的主石室。室内幽深,通过石阶,后面还有几个小石室,再往前是隐于林中的后门,特别隐蔽。
虎崆岩革命岁月
虎崆岩是年中共漳浦县委机关临时驻地,也是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委员、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共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同志的殉难处。
红三军政治部旧址
红三军政治部旧址亦称红楼,位于漳浦县绥安镇西街新路尾教堂边。
原为基督教会办的女校教学楼,由红砖块砌成,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
由“中国革命伟人”、“名人与漳浦”、“开辟闽南井冈山”、“毛泽东与靖和浦苏区”、“中央苏区的南部屏障”、“重整武装、北上抗日”、“前赴后继、红旗不倒”等主题展区组成。
红楼解放岁月
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
年4月24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第3军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解放漳浦,在漳浦成立漳浦县革命委员会和乡苏维埃政权,第3军军部设在该楼。
军长徐彦刚、政委葛耀山,时任东路军总政委的聂荣臻也到漳浦指导创建苏区的斗争,住在此处。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
成立旧址
原称新厝顶红三团成立旧址,位于绥安镇马坑村新厝顶自然村,是新厝顶、下学、棕口、埔顶、后径5个村子共用的祠堂,合称“五社陈”。
第三团独立岁月
年5月中旬,红军东路军从漳州、龙溪、海澄、漳浦、南靖、平和等地青年刚参加中央红军的人中,抽调余人,与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合并,组建5个红军游击大队,先后开赴漳浦县城集中,由红三军拨出多条枪,并派尹林平、张长水等40多名军事干部充实加强和进行短期正规化军事训练。
几天后,在县城西郊新厝顶陈氏祠堂,由党代表邓子恢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谢小平,下辖6个连,按中央红军建制,各连均建立党支部,并设立政委职。
祠堂3年毁于水灾,遗址仅存部分墙体和基础,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前后三落。年原址重建,坐南朝北,由门厅、天井庑廊和正堂组成,悬山顶,燕尾脊。
面阔三间,祠堂正面作凹窝式,明间内收,中开大门,两侧开龙虎门进入次间,门边立一对青石门鼓,开青石雌虎窗,门厅为六檩抬梁式。正堂进深三柱,十一檩双
步廊式,明间设祖公龛。
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
亦称南浦红军楼,原为南浦乡南浦村的徐氏民宅——余庆楼,村民俗称南浦大厝。始建于清末,土木建筑,坐西朝东偏南,由前厅、天井庑廊和主楼,加右护厝组成。前厅、庑廊为一层建筑,主楼及右护厝为二层建筑。
红军楼革命岁月
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随后,中央红军东路军进驻漳浦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为加强对靖和浦苏区的领导,实现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海五县扩大游击战争的战略意图,年5月,中央红军决定成立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书记蔡协民,委员曾志、王占春、冯翼飞,县委机关设于此处。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这里一直是靖和浦苏区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区域,墙壁上尚存“欢迎白军士兵和下级官长来当红军”、“中央红军”和署名为“闽南革命委员会警卫营”等标语字迹。
此外,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也曾进驻此楼,为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
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旧址
在马墟村的马坪中心学校里面,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正面是五连弧门楼,很有欧式的风格。屋顶和室内则是传统的建筑结构。
这座建筑的前身是育才小学,它是华侨陈照馨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资兴建的,这是漳浦第一所侨办小学。小学内还悬挂着驻漳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题赠的“尊工尚实”。
年,一批共产党人以教学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隔年,成立中共漳浦县委。
马坪人拼搏岁月
马坪镇是漳浦著名的侨乡,早年间有些乡民下南洋拼搏谋生,后来荣归故里盖起了大厝洋楼。这些“番仔楼”中西合璧,造型精美,刻下了华侨文化的印记。
聚德楼是由华侨陈福寿在民国初期所建,现在还有人居住。
紧邻聚德楼的是一幢二层红色洋楼添景楼,由支援抗日的印尼侨联主席陈添兴建。建筑既保留了闽南红砖的特色,又融入了许多南洋的装饰风格。
龙迹亭
在梁山余脉,隐着一段幽宁的古道,慢慢踱步其中,踩着树叶深呼吸,这是龙迹亭古道位于杜浔镇过洋村新社自然村的后山上,古道始建于明代,用石板和乱石铺就而成,经过无数人的步履,渐渐磨平了棱角。
古道幽静深深,两边草木繁盛,据说在那个还没有汽车的年代,这里是杜浔一带通往县城的通途。
龙迹亭传奇岁月
相传在古道边曾出现龙迹,因而人们把建在路边供人歇息的亭子叫作“龙迹亭”。后来乡民蔡魁星在亭子旁建了一座寺庙,就以亭子的名字为寺名,也叫“龙迹亭”。
又有传说蔡新随乾隆下江南时曾留宿此庙,乾隆帝因为喝了苦丁茶赞不绝口,挥毫写下“龙迹亭”,“龙”字的繁体“龍”还特地写成“帝”字旁。这块石匾现在正悬挂在大雄宝殿上,更给寺庙增添了传奇色彩。
龙迹亭除了是佛门圣地,这一带更是红色革命基地。据说龙迹亭所在的村庄是年红军进漳时第一批成立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这里还有很多关于红军的故事,等着我们慢慢聆听。
现在,亭子已消失,余下重建后的佛寺宝殿,在两峰之间,在蓝天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现由前殿、中殿、后殿,以及旁边五层高的净土塔组成。寺庙恢弘,翘翼飞檐,木门窗棂,景致典雅。
山坡上奇石众多,指压石、龟石,龙头露齿、大鹏展翅栩栩如生。据说还有“龙首”、“龙喉”等景点。
不朽的革命岁月化成一座座图标
青松翠柏般屹立在漳浦县的角角落落
致敬千古英烈在漳浦一隅的丰功伟业
红色之旅历久弥新
常看常动容
使我们更加深爱这座海滨小城的点点滴滴
(漳浦晨报原创文章,部分综合自网络,其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