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凌云在三江源进行野外考察

受访者供图

“天,居然有一窝小雪豹!母豹很警觉,我们不要惊扰它们,静静观察就好!”

说话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肖凌云。科技日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和同事在海拔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进行野外考察,他们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窝雪豹幼崽。

这样的场景,在肖凌云8年与雪豹为伴的职业生涯中并不罕见,她甚至被大家称为“雪豹妈妈”。“在我身边,有很多和自己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被祖国的大好河山吸引,选择在荒野中书写青春。”她说。

从瑞典奔向三江源

记者眼前的肖凌云,文艺气息十足、典型南方女子范儿,很难想象这样的她能坚持8年在青藏高原的艰苦条件下,跋山涉水监测野生动物。

肖凌云从小便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关大自然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她。在复旦大学完成生物学本科学业后,肖凌云前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继续攻读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硕士学位。

读研期间,肖凌云偶然看了纪录片《美丽中国》,被其中的自然风景片段深深吸引。“我国的生态系统庞杂,也正因如此庞大,生态学很多分支的研究尚处在空白状态,我们要做的还很多!”于是肖凌云决定——“回国,去偏远、空白的生态处女地做研究。”

带着一腔热血,年,肖凌云硕士毕业回国,顺利加入了她心仪的研究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团队,投身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

既然是搞野生动物研究,就得出野外。年4月,肖凌云第一次来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

初到三江源的记忆,肖凌云至今难忘。“高原神秘的景观、地貌无不吸引我,在这里,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很小,狼、狐狸随处可见,甚至10天内能看到3次雪豹。在我看来,这就是我和雪豹冥冥中的缘分。”她说。

长期的野外科考,对于女性无疑是巨大的考验。肖凌云不仅要努力适应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还要面对高海拔地区大型兽类的威胁。而恰是这种种困难,将肖凌云的性格磨得愈发坚韧,让她保护野生动物的信念变得更坚定。

首创雪豹“社区监测法”

青海省是雪豹重要的栖息地,全国雪豹研究和保护工作主要在这里展开。

经过长期跟踪,肖凌云发现,雪豹研究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基础数据。由于雪豹栖息地大都位于高海拔、偏远区域,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开展雪豹调查成本很高,长期连续监测不易开展。

“如果需要积累雪豹基础数据,就要建立长期监测体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培训当地牧民。”于是,肖凌云利用社区监测的方法,发动当地牧民参与数据原始积累工作。

年12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哈秀乡云塔村,肖凌云和其他高原科研工作者一起首次尝试社区监测,引导14名草原牧民拿起红外相机、GPS定位设备和望远镜。

此后每个月,这些社区监测员都会去自己负责的山谷,拿着表格、罗盘、望远镜,定点记录雪豹数量,放置红外相机,风雨无阻,一晃7年。

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扎青乡和昂赛乡,也相继开展了社区监测项目。为使流程更加规范化和成体系化,肖凌云所在的项目组组织专人为当地牧民进行“岗前培训”。如今,在雪豹保护区已放置了余台红外相机,并由名监测队员对其进行维护,监测范围超过平方公里。

“数据显示,牧民与科学家放置的红外相机在拍摄效果上相差不大。这说明,以牧民为主体的监测团队有效地弥补了科学家人力的不足。”肖凌云说。

这样小众的尝试,在年迎来了更大的推广机会。“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开始推行后,我们团队在昂赛乡的监测点成为该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域。三江源开始推行‘一户一岗’制,即居住在该国家公园内的每户家庭推选出一人担任生态管护员,按月发工资,由当地管理部门购买他们的监测与生态保护服务。”肖凌云介绍道。

数据如此之多,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

年,肖凌云和同事将数据库做成可视化平台,全面系统地展示玉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巡护成果,为国家公园的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张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