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然而,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增加了难度。
应对疫情影响,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省政府应对疫情27条措施和22条补充措施,出台用工奖励、岗位补贴、到户产业补助、扶贫小额信贷延期还款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并通过提高互助资金借款额度、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等措施,稳生产、稳就业、稳增收,努力降低疫情影响。
好消息接踵而至,4月21日,省政府发布公告,经专项评估检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至此,我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大干苦干,努力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不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是一份疫情影响下的“成绩单”“决心书”,全省39个贫困县扶贫产业园、家扶贫龙头企业、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吸纳农村劳动力近7万人。
疫情之下,转移就业就近就业
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妇女拉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每个月能有元的固定收入,疫情期间也不例外,对于牧区而言,一个男人一个月或许都挣不了这么多。
拉琼是麻秀村贫困户,村集体产业麻秀商务宾馆为她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客房,“村里的不少妇女在宾馆务工,每个月有多元的工资,还能在县城照顾孩子上学,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心里很踏实。”有了麻秀商务宾馆,拉琼和村里的7名妇女告别了过去放牧的日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疫情期间,宾馆入住率下降,每天入不敷出,宾馆服务员也不需要这么多人,村党支部书记仁青多杰依然选择将服务员留了下来,每个月额外支出一大笔费用。
“疫情期间,宾馆的用工量没有那么大,如果那时候将她们辞退,她们很多家庭就要在县城租住房子,需要一大笔生活支出,这笔支出或许会让她们脱了贫的家庭重新返贫,让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功亏一篑。”仁青多杰选择将她们留下来,就是不想再看到村里有贫困户。
其实,从年开始,麻秀村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些年在通过壮大村集体产业,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今年疫情之下,麻秀村在张罗麻秀小馆的事。
4月初,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去,走进装修完的麻秀小馆,一个个包间别具雅致,透着浓郁的川味风情,仁青多杰介绍,原本计划春节后就要对外营业,但受疫情影响,营业计划延期,五一之后就要营业,届时又会为村里贫困群众提供多个就业岗位。
消除贫困、稳定脱贫成效,关键是看贫困户这个群体。疫情影响下,贫困户返岗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青海就支持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就业及发展到户产业保收入制定出台七条政策措施。
鼓励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动员更多困难群众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劳务收入。
政策红包,助力复工复产复业
家住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的韩索力么乃,十几岁时就跟父亲来武汉开拉面馆,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在异乡站稳脚跟。但是疫情发生后,韩索力么乃慌了,“这个店一年的租金是15万元,还要给两个服务员发工资。一天不营业,就一天没有收入。这租金怎么办?员工怎么办?”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韩索力么乃的拉面店产生了巨大冲击。
4月下旬,韩索力么乃带着家人回青海准备过开斋节,有一天,他的电话响了。
“当地的银行通知我说可以办理贷款。第二天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和结婚证到了银行,申请了20万元贷款,不用任何抵押,一个工作日后钱就打到卡里了。”原来,疫情发生后,为帮助拉面从业人员坚定信心、尽快走出困境,海东市从加大金融支持、推动提档升级等多个方面出台扶持拉面产业发展十条措施。
就这样,揣着20万元贷款,韩索力么乃又重新回到了武汉,经过了近4个月的“漫长”等待,5月13日,拉面店重新恢复生机。
“现在每天的营业额差不多能有之前的一半儿。”韩索力么乃说,恢复营业以来,一开始客人并不多,但最近几天,用餐高峰时段能有四五十人。
拉面产业是青海一大特色产业,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办经营的青海籍拉面店2.64万家,拉面从业人员15.6万名,这些人依托拉面产业,走出大山闯了路子、换了脑子、竖了牌子、挣了票子、育了孩子,变了一种活法,拉面成为广大贫困群众的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小康面。
受疫情冲击,一季度以来,省外经营的青海籍拉面店普遍关停歇业,大量从业人员从经营地返回青海,复工复业和脱贫攻坚面临巨大困难。青海高度重视省外青海籍拉面从业人员复工复业和生活困难问题,向天津、深圳等六个省市发出《关于帮助解决青海籍拉面从业人员实际困难的函》,天津市从多方面助力青海籍拉面店复工经营,给予房租减免、免征增值税(附加税)、缓缴社保、创业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深圳市减免青海籍拉面从业人员物业租金,向租用国有企业持有物业的拉面店等个体工商户免除两个月租金。
今年的复工路稍显曲折,然而许多拉面人的信心却异常坚定,他们在享受政策红包的同时,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时不我待,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6月,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依然是寒风习习。从治多县城出发,前往索加乡。索加乡距离治多县城多公里,是治多县最远的乡镇,被称为“天边的索加”。早些年因为没有路,去一趟索加乡需要十几个小时,这些年虽然也有简易砂石路,去一趟索加也要七八个小时,当地畜产品出不去,牧民群众增收难脱贫难。
一过多彩乡,就走上了去往索加乡的砂石路,一路上随处可见装载机压路机,铺路架桥,同行的索加乡卫生院院长索南更青说,这条路是新修的省道。记者看到,疫情的影响,并未阻止施工的脚步,有些路面已经铺设完成,昔日的砂石路变成了笔直平整的省道。
“这条路要是修好了,三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治多县城,对当地牧民群众来说绝对是一个好事情。”用了4个多小时到达索加乡,索南更青认为,路完全修好通车还会缩短时间。
克服疫情影响,补齐制约农牧区群众脱贫的短板,就要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农牧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用电难等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今年,我省农牧区余名学生实现省内外异地就学,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全面构建,贫困群众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2.2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和4.4万户危房改造任务,贫困户住房全部达标,累计解决7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4.1万深度贫困人口安全饮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