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制炒面。本报记者朱雨薇摄
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长江源区和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三重叠加”的特殊地理区块,高寒缺氧,环境恶劣。
全县国土总面积8.0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以上,辖五乡一镇20个行政村68个牧民小组4.3万人。作为国定贫困县和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占比较高、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治多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紧紧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聚全民之心,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统筹谋划、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党建引领,凝聚脱贫力量
“新形势下,要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就要坚持基层党建和扶贫共同推进、有机结合。”治多县县委书记任宝元说。
在脱贫攻坚征途上,治多县严格落实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确保脱贫攻坚政策方向不偏离、工作落实不偏移;实施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紧密配合抓”机制,形成了责任明确、领导有力、督促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切实发挥了对脱贫攻坚工作主导、主抓、主推的领导核心作用。
层层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导直接责任,选派党员干部骨干力量下沉村(社)指导联系脱贫攻坚,夯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探索建立“”结对认亲机制,28名县级领导联点乡镇村社,26名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81名机关骨干驻村指导工作,44个机关党组织与村(社区)党支部联姻结对,名机关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联点“双帮”全覆盖,百姓需求在哪里、党员干部就到那里,开拓了扶贫工作大格局。
治多县还积极引导贫困户学习牧区实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启动实施村(社区)两委“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以课堂理论学习教育为主,实地考察为辅开展现场观摩和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任前培训和集中轮训,激发“弱鸟先飞”意识,提升广大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动能力;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一条条党的好政策传到群众耳边,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集体经济,立足脱贫优势
自治多县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实施以来,治多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通过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严管理,推动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组建畜牧业合作社、挖掘旅游资源、开办加油站、蜂窝煤场等经济实体,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清零”目标。
截至目前,全县20个行政村均实现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其中集体收入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8个,50万元以上的村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最多的高达余万元。全县牧民参保金和养老金实现村集体经济统一代缴全覆盖。
在立新乡利用有虫草资源,与乡镇党委村“两委”组织协调,从虫草采集管理费中提留10%—30%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扎河乡利用畜牧资源丰富,坚持发展生态畜牧业,走“党建生态畜牧合作社”的发展路子,有力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索加乡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创办奇石场、畜产品加工、炒面加工、生态畜牧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实体;
……
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了百姓的钱包,也带动了更多群众积极性,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脱贫户的经济收入。
“我们注重发挥村党组织书记‘领头羊’作用,每年分批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华西村、北京、苏州等先进地区学习观摩。同时,加强培训,形成省示范培训、州重点培训、县普遍培训的格局,学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思路、方法模式。”治多县扶贫局局长昂卡巴松说。
如今,在这片辽阔地源头上,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治多县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又前瞻性的提出了“要致富、靠畜牧,挖穷根、兴产业,可持续、抓生态,先育点、后连片,建公司、联牧户,拓市场、增收入”的36字工作方针,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工作模式,大力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
民生保障,绘就脱贫梦想
治多县处在偏远牧区,生态地位重要,是典型的财政小县。在脱贫攻坚战中,依托党的“阳光政策”,紧抓脱贫“两不愁三保障”任务,是惠及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支撑。
以前,牧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的难度极大,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便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始终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依托和根本,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按照‘背风临水、适宜居住、有益生产’的原则,相对小规模集中安置,配套跟进入户道路、畜用暖棚、储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畜、房等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在产业布局、后续发展方面体现了治多实际,探索了治多路径。”治多县县长南阳说。
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治多县累计投资2.亿元,采取“零散搬迁、集中安置”方式,建设易地搬迁住房套,并配套实施了村道硬化、机井建设、公用厕所、环境整治、电力供应等配套工程,为贫困人口有效解决了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绘就了一幅牧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搬出大山稳得住,就业保障就是生存保障。治多县依托雨露计划,投入资金.66万元,累计培训了贫困劳力名,涉及培训项目10个。同时依托集体经济实体,为异地搬迁牧民及有劳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保障。
此外,治多县精心编制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等规划,有针对性地改善贫困地区通行状况,推动基本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向贫困村延伸、向贫困人口覆盖;完善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低保认定评估体系,综合评估贫困程度,使低保认定条件更加科学合理;实施健康扶贫,筑牢因病致贫防线。
今后,治多县还将建立促进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继续发挥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巩固提升工作;发挥驻村工作队帮扶指导作用,帮助退出贫困村解决遇到的困难;明确项目运行、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脱贫成果监测体系,对已退出贫困村和脱贫人口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回头看”核查,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制定“回头帮”措施,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确保脱贫成效不反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一个起点。今后,该县也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全力做好巩固提升阶段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