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水青山定调发展底色
——三江源国家公园蹲点采访报道之三
“一户一岗”,让园区1.7万牧民吃上了“生态饭”。
让“生态”的种子植入三江源孩子们的心中。
清洁能源走进黄河源头牧民家。
不用牛粪不用煤,玛多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清洁能源供暖全覆盖。图为电锅炉车间。
“垃圾不出门,出门即分类”,如今杂多县城80%以上的垃圾实现科学、分类处理。
生态管护员向园区农牧民讲解“绿色”生活。
禁用白色塑料包装成为杂多县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玛多县城清洁能源供暖实现全覆盖、在治多县各中小学开设“生态环保”课程、昔日放牧人变身成为生态管护员……如今,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园区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多元化的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家园变美了、生活质量高了,让三江源头农牧民在守护“三江源”的过程中尽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幸福新生活。本报记者黄灵燕摄
今年53岁的云塔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拿了几十年牧鞭的他戴上袖章,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每个月都有元的工资。吃上“公家饭”让云塔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去年10月份,当地政府开展“生态体验”旅游扶贫项目,包括他家在内的21户贫困户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提供食宿、当好向导,十几天下来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家门口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生态好了,牧民富了。从牧民到生态管护员,从“公家饭”到“旅游饭”,云塔生活中的每一个改变,都和生态保护息息相关。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普及,“生态”“绿色”成为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