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工作笔记1

杨星火

采访一五七团四连(乃堆拉)指导员张振才

张振才指导员(右)在检查哨兵陈亮(左)装备(西藏军区记者摄)

西藏亚东是我国西南边境上的一个重镇,有多个通往边境的山口。卓拉山口(海拔米)、东嘎啦山口(海拔米)、则里拉山口(海拔米)、乃堆拉山口(海拔米)。这些山口分别通往印度、不丹、锡金。

乃堆拉山口是中锡边境主要山口之一。位于亚东县城西南方向29公里处,公路直通山口。山口底部海拔米,最高点海拔米。乃堆拉山口是全国陆地边防离敌人阵地距离最近的地方(27.5米);是中印双方兵力近在咫尺,四目相对,坚守之地。印方有18个阵地,有几个制高点居高临下。这里曾是英国和印军入侵的要道,年、年英军曾两次经这里从亚东、帕里入侵西藏。年,达赖率众叛匪也是从亚东山口出境,逃往国外。因而乃堆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也曾厉兵秣马,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我是年2月,跟随北京大兴的多名新兵登上了一列闷罐火车,两天后来到了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师范学院。经过新兵集训,我们多名新兵全部被分配到了西藏军区陆军53师。我和几十名战友被分到53师团。我们坐着老解放牌卡车来到拉萨。

年下半年53师与52师换防,我所在的团在尼木县完成平叛作战任务后,于9月初开赴亚东,连夜进驻各山口一线阵地。为严防印军趁机袭扰我边界,在以后两个多月的日子里我们团的一线战友们枕戈待旦,枪不离身,从此拉开了我们在边防对敌斗争工作、生活的序幕。

乃堆拉70年代中期的哨所

年我们连从春培塘换防进驻乃堆拉山口。

我们刚到乃堆拉时,这里的生存条件很差,至少面临的大自然环境与其它地方不一样。这里通常1至5月下大雪伴随大风,风雪弥漫眼难睁,天寒地冻路难行。6至9月降雨,夏季雨水绵,衣被水珠涟;10至12月刮大风,飓风、进口风,风吹沙石漫天跑。战士们常年居住的是工事、坑道、地堡。雨天外面下雨里面滴水,雨停滴水不停。雪天外面下雪里面结冰,遇到风大雪狂时,需派专人守住坑道、洞口铲雪,以防坑道洞内人员窒息。这些坑道、工事、地堡的门都是向屋内开的,因为往往经过一夜,大雪厚度会超过坑道、工事、地堡洞门,只有把门向内开,才能打得开。战士们风趣地把这种状况概括为“仲夏居住水帘洞,隆冬深藏水晶宫。“安徽籍战友赵刚同志还在坑道口写了一副对联:“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乐在其中。”这副对联表现出哨所的战士们不畏艰苦、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和乐观主义精神。

当年乃堆拉军人住的坑道。坑道口对联:“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乐在其中。”现已经成为新兵传统教育基地

另外,因为坑道、工事内光线黑暗,需常年点油灯,油烟弥漫,清晨战士们起床,每个人的鼻子、嘴巴、脸都是黑呼呼的,个个像黑人。加之山上水少,脸也洗不干净,就只有将就。有一次,一个战士因老家说亲需要张照片,他就换了身便衣请假到亚东照相馆照像。哪知走到半路下雨,在老乡屋檐下躲雨时,老乡看他黑呼呼的,就把他当成印度特务扭送到团部,弄得战士哭笑不得,关键还误了去照像的时间。领导了解情况后,就用团部的海鸥像机给他拍了张照,洗成照片交给了他。

再说说喝水。乃堆拉山口没河,自然就没河水喝。喝水只能靠老天送雨水、雪水、冰水”。取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背水。即战士们在脚上系好马牙子,手里拄着铁拐杖,肩上扛着装60斤油的空油桶下到山洼处有水坑的地方打水往阵地上背。二是接水。即在工事或坑道上面固定一块带槽的铁皮,下面放一空油桶接水。这些水经过沉淀作为指战员的生活用水。至于洗澡那只能是梦想。至今为止,我在乃堆拉驻守已3年,就没洗过澡。一来是缺水,二来是风大雪大,担心洗感冒了就麻烦了。万一得了肺水肿,有可能危及生命。

再说吃饭。乃堆拉山口部队常年以吃矶米、压缩干菜、罐头为主。新鲜蔬菜奇缺。山口一线没有土壤,全是大小石头,没法种菜,种了也长不出菜来,因为撒在石缝中的种子刚一发芽就被老鼠吃掉了。指战员们吃久了这样的饭菜,营养不良,脸上脱皮,嘴唇开裂,指甲瘪了、翘了。这些维生素严重缺失的状况,影响着指战员们的身体健康。但是指战员们“宁让生命透支,不让领土丢失”的精神却代代相传。

副班长刘在启在哨位上站岗

我们在边防线上执行站岗放哨、守点、巡逻等任务,履行军人职责。乃堆拉山口阵地蜿蜒起伏多米,在这里站岗战线长、哨位多,3个小时一班岗,常常是夜间头班岗与末班岗需要多人多班重复上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每位戍边官兵精力、体力都是严峻挑战。

有一年冬天的夜晚,我住三班的铁皮屋顶被大风吹翻,飘移到了阵地下方的公路上。由于风大寒冷,一时无法修复。我和全班战士没有了安身之所,赤身裸体成了现实版“团长"。我吩咐全班战士到二班和四排炮班的坑道、工事里凑合着挤一挤;我去一机班碉堡里过夜。焦兴华班长却别有风趣地拉着陈亮说:看来今天晚上的瞌睡是哇哇啦,我俩不想当“团长“,我俩去替别的战友站岗。说完,他俩整装拿起武器弹药,穿上皮大衣去了就近的两个岗楼站岗。一机班的碉堡里太过狭窄,我转辗反侧难以入睡。外面大风呼啸着吹个不停,我起身去看焦兴华的岗位。走近岗楼(木制尖顶、四面装有玻璃观察窗口、外面用4根8号铁絲拉紧固定),只见他一手提枪,一手擦拭着玻璃上厚厚的冰霜,像是雨刷器刷出的一道弧形刮痕;驼绒帽上的两耳、脸上的两眉也早已挂满了冰霜。口令问答之后,我问:“怎么样、冷吗?”他答:“没问题!我问:“能看清外面吗?”他答:“只要随时擦就能看的清、看的远,就是岗楼有点晃,不过没事,这风吹不倒岗楼!”我须臾片刻,不再继续问下去。此时此刻,我的心灵受到了一种来自坚韧力量的触动!我庆幸我们的连队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士兵,后方的人民你们可以放心了!

老红军后代刘汝明在战壕里练习火箭筒瞄准

向明弟(左)营长在阵地前指导刘俊华(右)排长观察敌情(战旗报记者摄)

今年,我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政治指导员的主要职责,加强党支部建设,对连队干部战士进行政治教育,做好军亊训练和执行各项任务以及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上半年以来主要是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党支部统筹安排下,根据本连以守点为重中之重以及驻地分散的实际情况,连队抽调有文化知识的新老战士,組成理论骨干队伍,集中骨干队伍成员统一讲课内容,尓后充分发挥理论骨干成员智慧,再由他们在其所在班﹙排﹚里辅导讲课,逐条学习讲解。使人人深刻理解,融会贯通。通过学习,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克服一知半解,“半壶水响叮当”的自满情绪。对指战员在社会主义时期怎样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进行了教育。

八月份连队办了四期墙报专刊,人人写学习心得体会,用事实讲明资产阶级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若不清除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它将会给个人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严重者会走向邪路,害人害己害家庭。

一班副班长刘泽银,高小文化程度。他在班上讨论什么是资产阶级观念时说:我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兵头将尾”,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不能有庸俗的观念;增強无产阶级世界观,劳动光荣的观念。干活时,有领导在场与沒有领导在场一样地干,不能唯上不唯下,左右逢源;对待工作任务应做到份内工作积极干,份外工作主动干,以身作则给班里的同志做出表率。不能认为自己是副班长,就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思想。有这种思想,就是资产阶级观念的“萌芽”在生长,届时吞下的可能是苦果,有害无益。所以,作为一名战士,通过理论学习,不论是在修建堑壕,还是在战备执勤过程中,都要忠诚履行军人职责,守好这个山口,让党和人民放心。

今年(年)8月23日,连队组织学习了列宁后,党支部提出党员搞义务劳动,每天晚饭后,一小时义务劳动,维修工事、堑壕、地堡,为炊事班劈柴禾、背水。后来,所有团员也全部参加了连队倡导的义务劳动。

有一天晚上,二班新兵李蓝成站岗,十点四十分,他突然听到轰隆一声的异常响动,他按哨兵职责要求,提高警惕地持着枪,向警卫地段来回目视又无动静,他又静心侧耳聆听地面有无声音,也未听到异常响声。这时他紧张的心才轻松下来。但他总觉得刚才是听到了响声,他的耳朵应该沒有问题。于是,他手持枪支沿着堑壕进行搜索,结果发现是一段堑壕壁垮塌了,堵塞了堑壕。他想要是万一今晩有情况,人难通行,就会贻误战机,就是下岗回去睡觉也睡不着。这一段堑壕壁是我站岗的时间内发生的垮塌,我就有责任把它修好。于是,他一人刨出堑壕壁的基础,将大石头垫在底层,一个石头一个石头的垒,堑壕沒有泥土,乃堆拉阵地上是“捧土为贵”,除了大石头,就是小石头,他修到十二点多才修好。

由于乃堆拉山地形地貌是乱石嶙峋,两侧地形陡峻,大(小)车上来连停车、倒车的地方都沒有。特别是大车倒车时,很考验驾驶员的技术和指挥倒车人员的水平,否则倒车相当危险。活动场所、篮球场等就更没有了。乃堆拉山口真是名不虚传的“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今年从七月到十月二十日(天)以来,先后只有7天沒有下雨。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最起码的基本条件。在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里,要使干部战士扎根哨卡,拴住干部战士的心,安心卫国戍边,就必须以主人翁精神,艰苦創业,不等不靠,爱哨卡,建哨卡,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给干部战士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环境。

鉴于连队实际情况,支部“一班人”统一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调动各哨位战士力量,树立以哨卡、阵地为家,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搞营建、挖战壕、修工事、修篮球场。首先是修好人行道,砸碎陆地上的“伴脚石”、搬掉“拦路虎”,使昼夜行走方便,有利于执行特殊任务。

二是修阵地。6、7、8、9月是一年当中阵地建设的最佳时段。必须抓紧时机搞营建。山口一线禁止开山放炮,战友们就争分夺秒的背沙子,扛水泥,抬钢筋,用铁锤砸,钢钎撬,双手背石头,砌碉堡修战壕,风雨无阻。棉衣湿透了没等烤干,身上还冒着热腾腾的蒸汽就又继续施工了。肩上磨出了多少老茧?双手磨出了多少血泡?只有战士们自己知道。战友们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最简单的工具硬碰硬的在岩壁上、在乱石中凿出了战壕,凿出了坑道,筑起了工事。经过大家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原有简单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战壕工事相连贯通,火力交叉覆盖的网状防御阵地。

三是修建平战结合住房,改善居住条件。连队自年以来,共建造平战结合住房6栋,使大部分原住坑道、碉堡人员搬出了坑道工事,极大地改善了原来的居住环境。(平战结合住房指:战时能防护,平时能居住。以岩石体为地基,石混为材料构筑正面厚度不少于公分的混合墙体,以木板、钢筋为龙骨,用高标号水泥浇灌厚度不少于30公分屋顶,屋顶之上沙石加厚不低于20公分建造的房屋)

四是修篮球场,建设营区家园。我们选择相对较平缓、施工难度较小的乱石坳地方,采取砌坎填凹的方法,修建篮球场。连队召开了军人动员大会,各班(排)群情激奋。任务落实到各排,各排又划分到各班,一场群策群力,建设营区家园的活动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战士们的吃苦性特别强,有的战士还冒雨施工,难以制止。我们担心战士感冒,怕战士患高原肺水肿,因而采取命令方式,他们才停工。有时两人抬石头的,1人反手背石头的,人来人往,要干到十点钟才收工。填凹坑以石头为主,又怕出事故。在施工中,年入伍的周宜绪、年入伍的李汝明(老红军的后代),他俩的双手都裂了口子,鲜血直流,不呻吟,不退却,仍然战斗在施工现场,这样的人或亊不胜枚举。在全连干战共同努力下,我们平整出半块篮球场,同时有了操场,一场两用。

在团领导及机关大力支持帮助下,今年上级给我连送来木料,我们做起了篮球架、木马、乒乓球台,修起了娱乐室;改变了过去“白天看石头,晚上数星斗”的生活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局面。使连队政治学习、生活、娱乐、歌声传遍山岗,受到团党委通报表扬。

这正是:

生龙活虎越障碍,

焕然一新练兵场。

風雪飞舞云雾绕,

雄心壮志守边防。

三排全体官兵在当年杨星火前辈视察三号阵地下方篮球场上的合影

张振才(右一)与战友在边境线上雪地察痕(西藏军区记者摄)

年团2营4连驻守春丕峽谷巡逻时的照片(战旗报记者摄)

注:

1、年末,驻守乃堆拉的4连荣立集体三等功;4连二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张振才指导員也在本年度荣立三等功一次。

2、现在的乃堆拉哨所已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青藏铁路通了,输油管线通了,柏油路通了,大棚蔬菜基地有了。亚东山口的电有了,阵地上还修建了供水系统,修建了蓄水池。曾经困扰官兵的住房、洗澡、用水、取暖、用电、如厕等“六难”都已解决。上级还配发了电脑,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哨所值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然而,乃堆拉哨所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没有变,一年中长达半年的封山期没有变……在这里还有那一代代哨所官兵对军人守土有责的生动诠释,也不会变!

3、文中照片由张振才老师提供。谢谢张振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作者简介: 

杨星火四川省威远县人。年生。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随十八军进藏。曾参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边防建设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

本文由刘光福、雪松整理。

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