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瑶族群众在山上种植一种古老稻种,抗病、抗旱性强,米质好,但产量低,几近绝迹;当地科研人员不辞辛劳找种子、搞繁育——

欲使红米旱稻漫山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刘跃兵

年12月22日22时,海拔多米的双牌县何家洞镇何家洞村村民活动室,室外山风凛冽,室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村民们伸长脖子,听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农艺师林文忠介绍红米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眼下,正值冬修、冬藏,为来年春耕做准备的时节。为让更多村民了解红米旱稻,参与红米旱稻产业发展,林文忠等人不辞辛劳,连日奔走在村村寨寨,传授红米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窗外伸手不见五指,但林文忠仿佛看到山坡上,红米旱稻在拔节成长,仿佛闻到了浓浓稻香。

红米旱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稻子?目前发展状况如何?发展红米旱稻的意义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来到双牌县采访。

红米旱稻米粒。潘芳摄

大山“干禾谷子”有上千年历史

走进双牌县农业农村局林文忠的办公室,他正在设计红米旱稻包装盒。桌面上、文件柜里,到处都是红米旱稻的资料、标本、稻种等,让记者仿佛置身红米旱稻小型博物馆。

林文忠介绍,红米旱稻不是新作物品种或外来作物品种,而是上千年前,瑶族群众在双牌县上梧江一带,在山上种植的一种古老的农作物。因为其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少,米粒成红色,被人们称为红米旱稻,有人称之为“瑶米”“干禾谷子”。

年出生的林文忠,直到考上省城大学学习节水农业前,一直在红米旱稻发源地——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学习生活。林文忠记得,小时候,为了解决山区粮食不足问题,村民们年年在海拔米到米的山坡上种植红米旱稻。那时,村民们在新种植的幼林地或尚未成林的林地里,头一年在林下种植双牌虎爪姜,第二年种植红米旱稻,林下姜、稻轮作,直至树木成林。

红米旱稻种植方式与一般水稻有很大区别,种植红米旱稻不用催芽育秧,而是像种黄豆一样,直接把红米旱稻种子播撒在山地里。此后几天,它就会生根、发芽、顽强地生长。红米旱稻产量不高,一般亩产公斤左右,但米质很好。过去,村民们自己舍不得吃,常用来招待贵客。用红米旱稻酿酒,杂质极少,酒品极佳。

年以后,山区缺粮状况得到改善,种植红米旱稻的人越来越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林文忠就再也没见过有人种植红米旱稻。

长在大山试验地里的红米旱稻。(资料图片)潘芳摄

磨破10多双鞋,只为寻找红米旱稻种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引发了林文忠等人对发展红米旱稻的热情。

那是年的一天,时任县农委副主任的林文忠等到长沙,参加双牌县在长沙举办的产业发展“诸葛亮会”。

会上,省里一位曾在双牌县蹲过点的老领导,对当年在双牌大山见过的红米旱稻赞不绝口。他说,现在,消费者越发追求健康饮食,要是能把大山里的红米旱稻做成产业,一定供不应求。

老领导这番话,让林文忠陷入深思,他仿佛闻到了那熟悉的稻香,萌生了种植和发展红米旱稻的想法。

从省城回来后,林文忠多次回老家,打听红米旱稻种植情况。然而每次都令林文忠失望,老家一带村庄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外打工,甚至没听说过红米旱稻。在家务农的长者,虽有所了解,也有人还种过,但已多年没再种。

林文忠不死心,决定扩大寻找范围,还动员亲友帮着寻找。

每到双休日、节假日,林文忠都从县城坐客车到乡镇,再转乘摩托车、农用车到山村,打听红米旱稻“下落”。

年除夕中午,林文忠正在家里准备全家人的团圆饭。这时,打鼓坪林场一个村民打电话来,说他听一个刚从广东务工返乡的本村村民说,几年前还种过红米旱稻,留下了种子。现在,那个人正在家里翻箱倒柜寻找。

林文忠心中暗喜,立即租摩托车往打鼓坪林场赶去。

一路上,冰冷的山风吹在林文忠脸颊上如同刀割,但他心里有一团火在燃烧。

但结果再次让林文忠失望。原来,当那个村民找到包裹红米旱稻种子的袋子时,发现袋子已经破烂,稻种被老鼠吃得只剩下空壳。

那天,林文忠回到县城,已是万家灯火。家里人把团圆饭热了又热,在耐心地等着他。这时,感动加委屈,林文忠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林文忠说,他深知红米旱稻的价值,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作物品种,不仅有保存其生物基因的必要,而且因为旱稻在大山里生长,无污染、米质好,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红米旱稻根系发达、耐旱,如能找到红米旱稻,将其与一般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或许可以形成生命力更强、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的水稻新品种,意义更大。

正因为如此,林文忠才痴心不倦地寻找红米旱稻。这些年,他先后走遍全县大部分边远乡村,磨破了10多双鞋。

四顾“茅庐”,终获0.75公斤稻种

年初,就在林文忠为寻找红米旱稻差点绝望时,他的妹妹给他带来一个喜讯:在上梧江瑶族乡与广西交界处一个自然村——林江村,一个叫邓大合的老人还年年种植红米旱稻。

原来,林文忠的妹妹在双牌县城开了一家米粉店。邓大合老人每年会挑些农产品来县城卖,由于路途远,邓大合每每会在县里小宾馆住一晚,到林文忠妹妹开的粉店吃米粉作晚餐。

慢慢地,林文忠的妹妹与邓大合熟悉起来,一次闲聊中,老人有些自豪地说,这些年来,他还年年种着以前的农作物品种,其中就有红米旱稻。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林文忠的妹妹记下了老人的地址。

得知消息,林文忠驱车3个多小时,再走10多公里山路,来到平时少有外人来的邓大合老人所在的自然村,没想到,老人家大门紧锁。大山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林文忠没能联系上老人。

林文忠先后往返4次,终于见到了已79岁高龄的邓大合老人。

邓大合得知林文忠来意,从木屋二楼贮藏柜拿出一小包种子,说,就剩下这么多,其余的已碾米吃了。现在自己年纪大了,明年也不会再种红米旱稻了。

林文忠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接过种子,一称,重0.75公斤。

成功试种,并完成大面积适种性试验

种植红米旱稻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每亩最佳播撒量是多少?条播种植好还是点播种植好?稻子有哪些习性特征?需要防治哪些病虫害?虽然有了种子,但这些问题都是空白,需要试种和长期观察来解决。

年3月,林文忠牵头,与双牌县农业农村局80后农艺师胡旭君、技术骨干陈娟,以及年出生的老科技工作者陈运祺等,在上梧江瑶族乡青春村的山坡上,开辟一块70平方米的小试验地,开始试种、繁育。初步确定两个目标:增加红米旱稻的种子数量,探索出一套可供推广的高产栽培技术。

播撒下种子的几天时间里,林文忠等人忐忑不安,生怕有个闪失,大家决定24小时不间断在试验土里轮流值班。

播撒种子的第二天晚上,是胡旭君值班。这时,突遇山洪,林文忠、胡旭君、陈运祺、陈娟与赶来帮忙的村民们一道,赶紧在试验田上方挖出一条拦水沟,引导大部分洪水向两端分流,并在试验地下方紧急开沟引水,终于保住了试验地里大部分种子。

红米旱稻生长力旺盛,林文忠等人发现,短短三四天时间,种子就纷纷长出细长的根,向泥土里延伸。大家长舒一口气,开始每天认真观察红米旱稻生长情况,详细记录相关数据。

林文忠等人发现,红米旱稻生长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是抽穗期和结谷期。在抽穗期,山鼠闻到红米旱稻散发的特有清香,会在夜里跑来啃食红米旱稻的茎秆。结谷后,谷粒又成为飞鸟的美食。为此,他们采取人工驱赶、物理预防等多种防范措施。

年8月进入收获季节,林文忠等收获了18.5公斤红米旱稻种子。经权威机构检测,红米旱稻稻米硒等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普通水稻,可谓营养丰富。

年,双牌县农业农村局两名引进的研究生许梦一、黄愉淇也加入科研队伍。当年试验地扩大到4亩。年,他们开展大面积适种性试验,在不同方向、坡度山地种植了亩红米旱稻,获得成功,为大面积推广红米旱稻奠定了基础。

选育良种,实现优化高产是目标

科研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变已知。通过3年种植、观察,林文忠慢慢对红米旱稻的习性有了了解,并开始选优、培优。

林文忠向记者展示他们试种、选育红米旱稻时录下的视频、图片资料。讲起红米旱稻,林文忠说得头头是道。他说,红米旱稻的优势,一是根系发达。天生长期依靠天然雨露滋养,不需人工灌溉,抗旱能力优于国内外所有已知旱稻品种。二是抗病性强。年,林文忠、胡旭君等在地里发现一株红米旱稻植株患了稻瘟,为检验红米旱稻的抗病性,他们没有施用农药。让人惊奇的是,一周后,这株红米旱稻竟然自愈。林文忠说,由于红米旱稻对病虫害、不利环境具有高抗性,在栽培过程中不需使用任何杀虫、杀菌药剂。

红米旱稻最大的问题是茎秆高达1.65至1.75米,谷粒空壳较多,不利于高产。必须经过不断选优,选育出矮壮的株系,并试验和总结出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等综合管理措施,以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让谷粒更饱满,实现高产。

为此,他们把试验地划分出20多个不同的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选择不同的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播种方向,实施不同的肥水管理措施,进行比对。并把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促进旱稻生长和高产明显的单项技术进行组合,逐步摸索高产综合管理措施。

付出终有收获。经过试验,他们掌握了红米旱稻最佳播种期和播种方式,即在双牌县境内,红米旱稻的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中旬,播种量为每亩1.5至2公斤。用旱育保姆(一种水稻种子拌种专用药肥种衣剂)拌红米旱稻种播种,能有效促进红米旱稻株植矮化。在林地许可的情况下,条播以呈南北线状为宜,可增加红米旱稻生长期的光合作用。此后,在其生长过程中,适时喷洒多效唑等,进一步推动矮化增产。实施矮化集成技术处理后,红米旱稻株高可控制在1.5米左右。

在肥水管理上,他们发现,在红米旱稻苗期3叶期至幼穗分化前,逢下雨天时分次追肥,每亩施入5至10公斤尿素,可促进生长和分蘖,奠定高产基础。

年,红米旱稻单穗粒数从最初的粒增加粒。千粒稻谷重量从以前的19克增加到23克,谷粒更饱满。亩产也从公斤增加到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公斤。

说起未来的打算,林文忠等表示,他们渴望在全县推广“红米旱稻农业产业基地+旅游”项目,把红米旱稻打造成高档食品和旅游商品。同时,进行杂交试验,把红米旱稻优良的抗病、抗旱性“移植”到水稻里,让水稻适应性更强,少用农药,实现绿色生产。

[责编:戴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