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每一个平凡人都是伟大的战士,都值得被歌颂、被铭记。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80万珠峰儿女,以恒久的韧性、必胜的决心,以身筑墙、冲锋陷阵,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正是这些平凡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了全市抗疫的璀璨星河;正是这些平凡人的不凡壮举,凝聚起了抗疫的磅礴伟力;正是这些平凡人的果敢逆行,铸牢了同心抗疫的共同体意识;正是这些最广泛、最坚实、最深沉的力量,让全民抗疫的“日喀则模板”高高镌刻在世界之巅。
图为珠穆朗玛峰。记者何胜科摄
疫情突至,城市停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
遭遇战——坚守与付出
时间回到8月8日。
凌晨,睡梦中的扎西吉彩社区居民旦增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快起来做核酸,日喀则可能有疫情了……”恍惚间,旦增意识到:疫情真的来了。
那一刻,桑珠孜区城南、城北、城东、城西、甲措雄乡和樟木新区共51个核酸采样点,十七个县个核酸采样点,顿时汇聚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流。
“疫”霾像一张大网,瞬间笼罩在80万人民群众的头顶。
谁能想到,自武汉疫情发生多天后,不断变异的新冠肺炎病毒还是侵袭了祖国最西南的这座美丽小城——日喀则。
这座小城不“小”。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公里,平均海拔超过米,十多个民族相互依存。山高路远,高寒缺氧,市区人口密集,县区乡镇间距动辄几百里,特殊的地理环境给疫情防控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随后,日喀则市全域实施静默管理……
那一刻,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偏远牧区,都陷入了沉寂。熙攘的雪强路瞬间变得冷清,小巷里没有了藏面的香味……,最美的夏季牧场上,天籁般的牧羊曲也戛然而止。
短暂的静默,是在积蓄力量。这力量,来自高山厚土的滋养,来自千百年不屈的抗争,来自民主改革后党的恩泽。闻令而动、全民抗疫,这是日喀则战“疫”最大的“底气”。
——8月9日,在江洛康萨社区,放暑假的在校大学生米增、次仁拉加没有退缩。青年人的担当在残酷的疫情面前愈发闪亮,他们第一时间参加志愿服务,负责社区的管控巡查、为居家群众搬运生活物品……
还是当天,名党员先锋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志愿者在各个核酸检测点,协助医护人员进行身份信息登记、维护现场秩序。
——8月13日,美团外卖重启,骑手张磊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在静默的大街小巷飞驰。
……
在新冠病毒疯狂肆虐的时刻,人民群众表现得无比镇定与坚强,一场全民抗疫战全面打响。
在桑珠孜区联乡塔布村,村“两委”接到附近高速公路施工队的求助菜吃完了。
没有地方买菜,村“两委”第一时间号召村民进行捐赠。你三斤土豆,我五根萝卜,大伙凑了余斤土豆萝卜,当天就给施工队送了过去。
施工队员多来自其他省份,在两年的施工期间,工人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村里的路坏了,帮忙的大型挖掘机就到了跟前;村民想就近边打工边照顾家里的,施工队给安排了工作;村民家里的酸奶、青稞酒等特产,也会经常出现在施工队的餐桌上。
村民罗布就曾在工地打过工,他自豪地说:“有我们在,请工地上的‘兄弟们’放心。”
一声“兄弟”,包含了太多,是兄弟情,也是民族情。在日喀则高速发展的当下,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静默的城市将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一盒胃药,始于朋友圈,辗转几手,终于求助者,治了胃暖了心。一袋糌粑、一颗白菜……,邻里互通有无,守望相助,朋友圈流淌着暖暖温情。
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一个个村庄、社区屹立不倒,成为疫情防控一个个坚强的堡垒。
萨嘎县夏如村第一书记次旺巴旦,带领村委会成员巡逻、消杀、放牧、割草、挤牛奶。短短几天时间,他和村委会成员走遍全村平方公里土地,一个死角都没漏下。20公里远的放牧点,次旺巴旦五次徒步翻山去给牧民采样。
26岁的白珍,是白朗县桑巴村党支部书记,90后的她带领群众迎“疫”而上,冲在一线,还拿出一个月工资支持抗疫,成了群众心中的“女战士”。
然而,病毒传播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一天,两天,三天……十天……复杂的形势,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也考验着广大人民群众。
“8日到15日,是最艰难的时刻,中间我有三天都没有睡觉。”桑珠孜区龙江公寓保安罗双林心情无比沉重,“但是每每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就坚信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就读于日喀则市小学二年级(11)班的沈昊宇是珠峰少年合唱团的一员,在家隔离的他用手机录制了自己演唱的《孤勇者》,并发到了网上,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疫情终将会过去。”“日喀则挺住!”“日喀则加油!”的声音抚慰着这座受伤的城市。人民群众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日喀则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是日喀则,英雄铸就的城。疫情笼罩下的这座高原城,城中有80万无比英雄的人民。
用身筑墙,守望相助;勇闯一线,同心抗疫
防御战——与“疫”魔对抗的勇气和决心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守望相助,让全国人民的心与日喀则紧紧系在一起。
一支支援助医疗队,响应号召,火速赶赴日喀则,充实了当地防控的专业医疗力量;
一批批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迅速汇聚日喀则,成为人们最坚实的抗疫保障;
医院,拔地而起,转运收治,救死扶伤,驱除了人们遭遇病毒后的种种不安。
8月21日—22日,连续两轮的全员核酸检测,专家组对感染人数的底数有了清晰的认识,对防控有了明确的判断。
防御战正式打响……
“喂,您好,请帮我送个菜。”
“要什么菜?”……
“花菜、莲花白、青椒都放在门口了,已经消毒,请注意防护。”
这是8月22日,桑珠孜区郭加新村党支部书记旺珍正组织网格员发放防疫物资。
旺珍介绍,郭加新村将户划分成28个组,实行网格化管理。
“好的,马上送。”桑珠孜区弄日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接完电话,就赶紧去“接单”了。自村里实行“网格员代购物资”模式后,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
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穿梭于大街小巷,往返于群众家门口,坚守在各村卡点,织紧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筑牢最坚实的人民“防火墙”。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果医护人员是战士,那网格员就是守护万家灯火的坚实依靠,他们以毫末之光,点亮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滞留的大学生群体,在“疫”线尽显青春担当。
多杰,昂仁县秋窝乡帕孜村人,一名西藏拉萨技师学院大二的学生。暑假的他在日喀则打工,疫情发生后,主动申请当一名防疫志愿者,从“打工人”转成“抗疫人”。
“因为我的母亲已经上了一线,作为她的儿子,我没有理由待在家里!”扎西罗布,西藏民族大学一名在读生,第一时间和母亲一起投入到医用垃圾清理整装运输一线中。
旦增桑布是一名吉隆籍返乡大学生创业者。他第一时间联系厂家订购了总价值4万余元的防疫物资和10万元的生活物资,运往吉隆。在当地,他积极投身消杀工作,每次背负60余斤的消杀设备,一干就是一整天。
米增、次仁拉加、次仁琼达、米玛次仁、旦增……疫情期间,各县区、各防控点,都能看到大学生的身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象牙塔中的日喀则籍大学生危难时刻往前冲,不惧艰险,不惧生死,这是青春最绚丽的底色。
一个个普通群众,危难时刻用最淳朴的行动诠释最质朴的情怀。
医院改造任务,临危受命的施工单位不讲条件、不计成本,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师傅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通宵达旦忙碌在建设点。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工地上找个角落躺一会儿,用双手和“疫”魔赛跑。
“每个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我能做些什么?”仁增欧珠,是桑珠孜区曲美乡曲冲村人。他委托驻村工作队,在自家大棚采摘土豆75.5斤、萝卜59斤、藏葱23斤、上海青25斤、黄瓜20.8斤、西葫芦15斤,分类送给乡政府、派出所和驻村工作队。
桑珠孜区联乡柳村村民贡桑多吉,为全村群众捐赠个一次性医用口罩,为设卡点捐赠72瓶84消毒液、10箱矿泉水、10箱方便面。
南木林艾玛乡阿荣村双联户长罗布,担心艾玛乡吉热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的生活,向村民捐赠了50袋土豆。
带着泥土清香的白菜和土豆,是农民群众最朴实的爱。在危难时刻,他们把仅有的生活资料拿出来,以凡人之微光,照亮抗疫前行路。
近年来,受益于党的特殊优惠政策,日喀则一批本土企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广大农牧区茁壮生长。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场战“疫”,企业家们更是别样担当。
在谢通门县荣玛乡彩云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内,机器轰鸣。合作社负责人普拉说,合作社捐赠了5万斤糌粑,目前产能基本能满足周边8个乡镇群众的糌粑需求。
谢通门县珠峰一见则喜生物科技示范园区,灯火通明。负责人介绍,公司已经捐了多斤平菇,正在加大生产,准备继续下一批的捐赠。
吉定镇农民蔬菜合作社销售店,主动联系吉定镇辖区15个行政村,捐赠蔬菜2万余斤。
……
大到建筑公司、商超,小到私人店铺、饭店,他们自发捐款捐物,医疗物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进日喀则。
而在运送物资的生命线上,一个个驿站成了过往车辆临时“充电”的“家”。
在桑珠孜区江当乡国道旁的“暖心驿站”,两个零零后姑娘次仁琼达、罗增卓嘎正在忙着整理桌子上的爱心物资,“这是我们乡的暖心驿站,山高路远,司机师傅走到这里,可以吃饭、加开水,也可以临时休息。”
强大的物资供应,是与病毒对抗的基础和保障。运送物资的路,是温暖的传递,是爱的接力。
积土成山,集腋成裘。广大群众的平凡善举,犹如阳光下的雨露,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8月24日,萨嘎县实现社会面清零,25日,康马县实现社会面清零……,人口较少的县陆续走在清零的路上。
日喀则疫情风险分布图上,红色区域逐渐变黄、变绿,极大鼓舞了人心。
8月27日,傍晚时分的桑珠孜区雪强路上,两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往江洛康萨社区运送生活物资。记者何胜科摄
这,就是日喀则,“疫”霾下一座温情的城。至暗时刻即将过去,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
不分年龄,无论老幼;凡人微光,集聚大爱
攻坚战——攻城堡、拔据点
“‘敌我’力量发生了转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数据显示,自9月1日开始,感染人数开始下降。专家组研判,疫情防控进入攻城拔寨阶段,反击正式开始。
“我是一名积极分子,我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扎西平措,是土生土长的仲巴人。“我有皮卡车,我人熟、路熟。”扎西平措在入户排查、运送物资、护送转牧方面充当“引路人”。
吉隆差那乡乃龙村村民土登,今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入户排查、流调时,土登毫无畏惧。土登说:“关键时刻要往前冲。”
退役军人罗布桑布来自南木林县,虽然身上有伤,却毅然决然要到抗疫的战场上。他说,“是党培养了我,这个时候如果不来,会后悔一辈子。”
从入驻仓库那一刻开始,罗布桑布每天休息不超过四小时,物资随到随卸……
亚东县13名退役军人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这支队伍平均年龄56岁。今年62岁的边巴是年参军的老兵,每日背负40斤的消杀桶,对县城各小巷民房门窗、墙面、公共厕所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杀。
……
“疫”线上,一个个积极分子、预备党员、退伍军人主动亮身份,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广大人民群众火速集结,化身“大白”“小红”,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
在桑珠孜区城西街道嘎玉社区,由社区两委、“双联户”户长和热心居民6人,利用巷子里的空房,临时组建了一间“抗疫厨房”,为社区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和滞留游客提供盒饭,保障他们的用餐需求。外来务工人员辛德林说:“非常感谢他们冒着风险,为我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甲措雄乡斯玛村巴桑旦增,一个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在叮嘱完妻儿防疫注意事项后,将家搬到了村委会,承担起二十余人的一日三餐,成为抗疫一线的临时“掌勺人”。
在南木林县生态园密接人员隔离点内,昌果村群众巴丹曲培穿梭于帐篷之间。一个人,一辆车,24小时待命,巴丹曲培成了疫情防控一线暖心的“大白”。
“我妻子是一名村医,我也懂一些医疗知识,让我上。”普布次仁主动申请加入桑珠孜区波姆庆社区防疫志愿服务队。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普布次仁接送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60余人,为社区余户上门配送生活物资、急需药品余次。
……
没有誓师大会,也没有请战书,他们是一个个普通人。
有些人,为了提升防控效率,鏖战“白加黑”;有些人,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在抗疫战场上“了无牵挂”;有些人,转阴后,仍坚守在方舱中……
在朋友圈了解到市区转运工具不足时,出租车司机联合起来申请加入转运大军。
“我们对这个城市太熟悉了,有我们参与会大大节省时间。”司机张凤就是其中一员,她和20多名师傅一起,“白+黑”地穿梭在日喀则的大街小巷,承担起各酒店的疫情防控风险人员安全转运任务。
尼玛拉宗,樟木新区雪布岗村村委会主任,党的二十大代表,一个多月吃住都在村委会,工作时几过家门而不入。“每次路过自己家,都会发现两岁的女儿在楼上张望,像是一直在等我回去。”透过尼玛拉宗的面罩,不舍的目光充满坚毅,“所有付出都值得。”
无论是城管、检察院的下沉干部,还是在江洛康萨社区、樟木新区服务的群众,他们不得已将孩子托付给同事、寄养在邻居家,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抗疫。
“我申请加入!”索朗坚参转阴后,医院志愿者队伍,一天到晚分发饭菜、搬运物资、打扫卫生、开展“消杀”......每一个方舱,都有像索朗坚参一样转阴后符合离舱条件却又主动留下来的普通人,他们无惧病毒,只想贡献一份力量,期盼疫情早日结束。
拉巴次仁和央桑卓玛,是定结县琼孜乡的一对夫妻。平日里,夫妻俩顶着烈日,风雨兼程,坚持巡逻,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抗疫时,他们主动请缨,冲向抗疫第一线。他们说:“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疫情期间,夫妻档,父子档,甚至全家档,忙碌在村庄、社区、方舱。
应收尽收,刻不容缓。在决战决胜动态清零,向病毒发起“总攻”之际,按照“四应四尽”的要求,急需大量的核酸采集人员。
援助医疗队和当地医疗力量,利用晚上时间,通过视频进行核酸采样培训,广大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采样的队伍人数与日俱增。
志愿者扎西措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喀则市红十字会三献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不仅负责采购和配送员的工作,还主动承担起了核酸采样工作。
索朗坚参,是日喀则阿琼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疫情发生后,立即投入到德勒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他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短时间内便组织起一支由大学生和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后来这支17人的队伍又扩充到25人。除了日常的服务工作,志愿队员就地接受培训并积极参与核酸采样。
不管是干部职工,还是社区志愿者,广大市民群众,他们“哪里需要去哪里”。每一处都是战场、每一位都是勇士,千万个你我他,汇聚成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几天时间里,仅接受培训的核酸采样大军,就达到了上万人。
攻城拔寨,是号召,更是命令,所有人都在往前冲,无惧感染,不畏生死。
截至9月6日,日喀则市主城区高风险区由最初的个降至个,57个高风险区调整为中风险区。
日喀则素有“世界青稞之乡”的美称,时值秋收,一望无垠的田野散发着麦香。
在广袤的农牧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党旗红、志愿蓝,和着群众的笑容,形成这个秋季最绚丽的色彩,一幅“丰”景图正在珠峰故里徐徐展开。
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不误,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就是日喀则,凡人壮举托起的城。雅鲁藏布的欢歌正在唱响胜利的凯歌。
心手相连、生死相依;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歼灭战——围住、捞干、扑灭
核酸检测是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金标准”,9月8日,日喀则市三家市级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单管总量最高可达21万管。
曙光已现,阴霾将去。自此,决战决胜动态清零战打响。
这些天,货车司机尼玛医院运送床、被子、药品等物资。“我们从早上九点出发开始干活,基本都要干到凌晨。歼灭战打响以来,大家背水一战,直击最后的目标。”尼玛扎西干劲十足。
“吃住都在帐篷里,我的工作没有昼夜之分,时刻处于待命状态。”说到这里,白玛罗布疲惫的脸上浮现出一丝骄傲。
非常时期,非常担当。像尼玛扎西、白玛罗布一样坚守在运输线上的逆行者还有很多,多少个日夜,他们坚守在一线,舍身前行、忘我奔跑。
截至9月8日,我市共储备应急车辆辆,运输重点物资吨。
为了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病毒的隐匿传播风险,9月初我市再次全面开展环境消杀,各地积极响应,给病毒最后一击。
斯玛村地处交通要道,是前往火车站和机场的必经之地。村“两委”成员格桑次仁和次仁旺拉,一人开着喷灌车,一人扶着十多斤重的喷头,从村委会开始对每条巷子进行喷杀,全村11条大大小小的巷子,走走停停用了一个多小时。格桑次仁说,全村每天这样的消杀工作要进行三次。
村志愿者尼玛旺堆,携带两台背负式喷雾器,在村民白玛曲珍家中进行消毒。按照要求,凡是有密接和次密接情况的村民,家中每天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消毒。从大门到庭院,从楼下到楼上,从客厅到卧室,多平方米的面积,几乎用掉了一半的消毒液。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决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
“社区有三个‘林’(聚居区),常住人口余人,因为人口密集,防控难度很大。”在江洛康萨社区,“西藏年楚河志愿服务队”成员忙前忙后,各项作业科学有序。负责人边巴次仁说,越是在关键时刻,越不能放松。
在桑珠孜区,甘肃籍“女婿”段小华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报名参与医废垃圾清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共清运垃圾桶,行程达余公里。“关键时刻,不能往后退。”段晓华坚定地说。
“疫情不退我不退”,像段小华一样,在一线坚持的人不计其数。援藏、城管、教育、应急、电信、消防、武警官兵……歼灭战线上,到处是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批人民群众组成的抗疫大军,或直面病毒,或深入“疫”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疫情发生以来,国网日喀则供电公司抗疫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这是8月20日,在日喀则市北郊赛马场抗疫保电作业现场,6名国网日喀则供电公司员工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资料图)通讯员贺孝平摄
有来自驻地专家和各方援助医疗队以及当地医护人员等专业力量的科学引领,有后方万千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极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专群结合,成为抗疫的‘日喀则模板’,解决了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
这是来自多省份各民族专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抗疫的生动写照。各族人民在日喀则共同书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疫”路之歌。
在游客服务中心方舱,来自甘肃的任师傅说着简单的藏语,和病友进行沟通。核酸转阴后,他和边巴、扎西、卓玛、平措、旦增、旺姆等24个“病友”一同申请,要留在方舱做志愿者。
“在日喀则待久了,这里就成了家。”任师傅说,在方舱里当志愿者,就地为抗疫做一些工作,心里踏实。
分发餐食、消杀、翻译、给方舱内的学生补课,24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人,转换身份和角色,用爱温暖着身边的人。
一幕幕温情,在各个方舱上演。援助医疗队专家张医生动情地说:“老病号服务新病号,在方舱中,屡见不鲜”。
全市各族人民心手相连、众志成城,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尽所能、各尽其责,迸发出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疫情防控合力。
居家的人们,在闭门坚守中,最大程度隔绝了病毒,为高中风险区清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线与病毒搏击的人们,无惧生死,默默奉献。他们不分职业,无论老幼,以爱的名义“与日喀则在一起”。
短视频拍客“上海爷叔”有感而发,记录自己在方舱中的点点滴滴,画面中流淌着满满的爱,表达着一幕幕心底的感动,诠释着勇气与坚守。
随着形势的好转,在方舱外,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主动申请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力所能及地为抗疫贡献一份力。
一把剪刀,一个电推。“头发长了,工作很不方便。”理发师苟师傅、张师傅、李师傅带着简单的理发设备,深入社区、街头,为大家免费理发,“一天可剪50多个。”
日喀则市宗教界人士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