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国家使命书写青海答卷

——三江源国家公园采访手记

“高原精灵”藏羚羊。

美丽、洁净的三江源。

本报记者在澜沧江源园区采访生态管护员。记者黄灵燕摄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大美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叮嘱青海干部群众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于三江源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年多来,青海交出了怎样一份答卷?

带着这样的命题,4月9日至20日,乍暖还寒时候,本报“三江源国家公园调研行”报道组一行10人,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长江源园区,深入调研采访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启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报道。

历时12天,行程近公里,采访干部群众上百名。报道组一路前行、一路采访、一路感动,亲身感受青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行动自觉,践行“三个最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亲身感受广大干部群众爱生态、护生态,为保护三江源作出的不懈努力,亲身感受“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攥指成拳,彻底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

江河源自滴水之聚,大洋成于江河之汇。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区,孕育股股清泉,汇成长江、黄河、澜沧江,滋养天下,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突出保护修复生态,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要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增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年3月5日,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正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域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四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共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这里平均海拔米以上,雪原广袤,河流、沼泽与湖泊众多,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个。

在高寒缺氧地区建设国家公园,是党中央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决策,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大实践和典范,是绿色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更是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三个最大”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

有千钧重担,却无前车之鉴。

“首先要解决体制上的‘碎片化’,才能解决保护上的‘碎片化’。自然资源系统具有完整性,将其分割管理,不仅管不好,反而让自然资源本身变得破碎,难以高效统一保护。”4月3日,时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在接受报道组采访时说。

行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见所闻无不印证着李晓南的观点。

无论是在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还是在长江源园区,园区管理者介绍的情况让记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两年来的体制试点彻底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局面,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一套班子,打破了原来管理中的“各管一段”的局面,攥指成拳,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铺平了道路。

在玛多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副主任甘学斌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来的试点,黄河源园区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水利、草原、国土等机构,由管委会统一管理,改变了原来“互不相干、各管一段”的局面,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极大改善了黄河源头生态保护的生态系统。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改变了从前的‘九龙治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理顺了关系,这一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这是甘学斌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直接的感受。

李晓南说,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落实“国家使命”,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探索改革路径,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体制试点的“根”与“魂”,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大胆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实验,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十五个体系,改变了原来的“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

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体现国家形象、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目标、国家标准、国家行动,为其他国家公园规划编制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践告诉我们,“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体化的生态系统,需要从思想观念、建园理念、管理体系、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改革、协同推进。只有突破传统束缚,打破原有界限,构建大部门管理体制,优化重组各类保护地,才能走好创新的第一步,为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公园保护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保护三江源,前行的道路漫长且艰难。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扎实做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各项工作,实现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共赢”,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确保中华水塔丰沛坚固。

生态报国,履行好保护生态的重大责任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从玛多到杂多,从治多到曲麻莱,一路采访的许许多多人,尽管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分工不同,但都有一份履行好保护生态重大责任,为党守绿、为国护绿、为民增绿的赤子之心。

马贵,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年毕业参加工作,在黄河源头工作了20年,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脚下的这片热土。

“来到玛多,就要为‘第二故乡’的生态保护尽一份力。”20年来,凭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充分认识,马贵和同事一道攻坚克难,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开展“爱鸟周”活动,做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开展野生动物救助……随着一项项工作的开展,当地草地生产能力及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湿地生态和湿地功能整合性明显增强。4月10日,年度“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获奖名单公布,马贵因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此殊荣。

文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干部、杂多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虽是一名挂职干部,但皮肤黝黑、熟悉杂多,除了不懂藏语,没有半分“外来人”的模样。

“能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人生有意义。”年,在计算机领域工作6年后,文强转行成为了一名森林公安民警。陌生的行业并没有影响他的热情,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