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映红了白玛年轻的脸颊,她利落地翻炒着铁锅里的青稞,不时停顿看看成色,待炒熟的青稞溢出清香,便迅速倒入大铁盆里收纳,动作一气呵成,熟悉得像锅庄舞般优雅。
与她一起炒青稞的还有几位藏族妇女,而旁边另一个较大一些的厂房里,一溜排开的是正在手工磨炒面的妇女们,她们来自同一个生态移民村,如今都在县城扶贫产业园的糌粑(青稞炒面)加工店上班,成为挣工资的产业工人。这是我们在长江源头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看到的情景。
白玛用藏语介绍说,糌粑店自营业以来,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做出的糌粑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销售价格比机器磨的炒面高出许多,产品被县上的几家养老院优先购买,如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招了几十名工人,大家的收入也不断增加,生产热情很高。
这个由国家投资建成的扶贫产业园,无偿提供给退牧还草之后搬迁到县城居住的索加乡莫曲村生态产业合作社使用。“两年来政府还投资70多万元,对搬迁牧民进行技能培训。目前在产业园区已建有藏式传统服装制作、非遗民族铁工艺制品培训中心、特色产品展示销售点、电商平台等十多家企业,带动多户贫困牧民务工增收。”产业园负责人布才仁介绍道。
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治多县,平均海拔米,“五月解冻,八月草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治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近年来,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以来,除退牧还草生态补助金外,月薪元“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政策也全面落实,加上许多牧民搬进县城进入扶贫产业园挣工资或外出打工,一系列惠民政策着实让这里的牧民群众迅速脱贫,走上全新的奔小康之路。
一阵铁锤的敲打声急促传来,循声来到产业园非遗民族铁工艺制品培训中心,目光顿时被一群年轻活泼的脸庞吸引。厂房里布满了各种铁器制作工具,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引人瞩目。非遗传承老师阿格正在演示淬火工艺,20多位年轻藏族姑娘、小伙子围坐一起,跃跃欲试,眼里充满对未来的希冀。
在民族服饰店,技术员恰吉和裁缝阿沙手捧一件新制成的羔皮白板藏袍,爱不释手。据恰吉介绍,这样传统手法精工细作的藏袍堪称极品,不但卖价好且收藏价值高,已成为藏族人拍结婚照和隆重集会时不可多得的服饰。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记忆的眷恋,是对民族优秀传统的坚守。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三江源腹地广大牧区,不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正发生着历史性变革。同时也成就了这个扶贫产业园的生存与发展,成就了这些贫困牧民搬进城市的后续生活问题,让他们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走得更加坚实,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越开越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34.html